胡燕霞
【摘 要】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親身經(jīng)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我們必須積極組織學生開展有效地實驗探究活動。才能使學生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獲取科學知識,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強科學探究能力,形成善于質(zhì)疑的科學態(tài)度,用實驗數(shù)據(jù)和現(xiàn)象,來得出結(jié)論的科學探究方法,從而逐步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困惑;思考;實驗;創(chuàng)新;促進
新課程改革走進我們的教學,已經(jīng)有些年頭了。一路走來,我們對課程改革的認識和理解越來越透徹,同時也有一些自己的感悟。
先來看看蘇教版四年級上冊四單元3課《食物的消化》一課中的“模擬食物在消化道里的運動”這個實驗。實驗?zāi)康氖亲寣W生通過模擬實驗,了解食物在消化道里是怎樣運動的。
對于“食物在消化道里是怎樣運動的?”這個問題是學生學習消化系統(tǒng)的“盲區(qū)”,無法直接觀察、感知,是本課學習的難點。必須通過模擬實驗才能很好地讓學生遷移認識食物在消化道里怎樣的“蠕動”前行的。
書上的原實驗是用漏斗模擬口腔,軟塑料管模擬食道,塑料膜模擬胃,用襪筒模擬腸道,依次連接各個“消化器官”。然后用潮濕的碎饅頭和乒乓球表示吃進去的食物,讓它從“口腔”開始旅行,直至從“腸道”排出。
但是我們在演示和組織學生分組實驗操作過程中發(fā)現(xiàn)原實驗一些不足:第一、實驗不能一次模擬成功,它要分為兩個部分,從口腔到胃一段用潮濕的碎饅頭表示吃進的食物:以小腸為一段用乒乓球代替腸內(nèi)的食物。這樣給領(lǐng)悟能力差的學生的認知造成一定的困難,認為食物怎么在吃進去過后形狀還要發(fā)生變化。吃進去的是什么就應(yīng)該是什么。而不是把饅頭又變成了乒乓球這樣的固體來演示。第二,乒乓球塊為固體,并且個兒較大,蠕動現(xiàn)象不明顯,向下行進也不順利。第三、模擬實驗中消化器官展示不夠完善,沒有很好區(qū)分出肝臟、小腸、大腸、肛門,也無法完整表達食物的去處。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多方尋找替代材料,大膽地對實驗進行了改進。改進后的實驗用大針筒模擬口腔,推壓針筒模擬吞咽的過程,軟塑料管模擬食道,輸液袋模擬胃,用手擠壓輸液袋模擬胃蠕動,小針筒模擬肝臟,輸液管模擬小腸,稍微粗一些的軟塑料管模擬大腸,番茄醬模擬食物,小針筒注射入的綠色液體模擬膽汁。
改進后的實驗具有多個優(yōu)點:首先使學生能夠直觀形象地看到食物是通過蠕動的方式慢慢前行的,而且蠕動效果非常明顯;其次是使各個消化器官更加直觀和完整地展示出來,有助于學生認識各個消化器官,進而更清楚地認知食物在消化道中是怎樣“旅行”的,把食物的運動軌跡看得一清二楚。再則實驗器材易得,實驗操作也簡單方便,利于開展分組實驗,有推廣價值。
改進后的實驗不僅而且取材方便,操作簡單,大大降低了原來實驗中學生實驗操作的難度,而且突出重點,突破了難點,有效地完成了實驗?zāi)康?,很好地幫助的學生認知食物在消化道里是怎樣運動的,可謂是一舉多得。
再看看“蘇教版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3課《建橋梁》這一課中,有這樣一個實驗:研究平板橋、拱橋、斜拉橋的承重力有什么不同。
書上出示了這三種不同形狀的橋:平板橋、拱橋、斜拉橋。教材要求我們探究這三種不同形狀的橋的承受力有什么不同。書上的實驗是用木頭做的橋墩,用鉤碼來承重力的大小。如圖:
在預做實驗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有不少問題,使得這個實驗不好操作。后來,通過反復思考,和孩子們一起,對實驗進行了一些創(chuàng)新。
問題一:現(xiàn)在的孩子鍛煉機會少,動手能力很差,如果讓他們用木頭做橋墩,學校沒有相應(yīng)的材料和工具,也非常地不安全,而且也做不好,必須要家長或老師動手做。這樣一來,就又失去了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的動手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初衷。
解決辦法:怎么辦呢?能不能找到既簡單又能操作的辦法?同學們能夠自己做的起的橋?于是,我思考,是不是可以嘗試換種方式,不要總是自己去想,應(yīng)該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同學們分組討論,找到切實可行解決的辦法。于是,我刻意安排了半節(jié)課給同學們討論,怎樣解決建橋墩的問題。
經(jīng)過同學們的一番討論,他們各自想出了自己的辦法,回去后也分組做出了各種橋,有的用木頭做的,有的用紙棍做的,有的請家長用不銹鋼做的,還有的用香煙盒子和紙箱殼子、棉線做的。
我把這些橋展示在大家面前,讓同學們在這些橋中選一個取材容易,又好制作的。經(jīng)過一番討論,大家認為最后一種煙盒橋的操作性很強,一橋可變?nèi)N形狀的橋。于是,我向各個組介紹了制作煙盒橋的材料和做法。同學們都躍躍欲試。我讓同學們每個人回去做一個。這樣,做橋墩的問題解決。
為了讓孩子們學會科學、嚴謹?shù)奶骄糠椒?,本來測一次就可以比較出結(jié)果的,我卻設(shè)計了讓他們每種橋梁的承重力,都要測量三次,再算平均值,最后通過比較實驗測出來的數(shù)據(jù)的平均值來分析得出結(jié)論。
綜上所述,當我們在實驗教學中遇到困惑時,我們要積極思考,努力對一些效果不明顯的實驗進行大膽創(chuàng)新,通過改進操作方法和更新實驗器材,給學生創(chuàng)造較好的實驗條件,讓同學們積極參與探究,像小科學家那樣,在探究中開動腦筋,大膽創(chuàng)新,大膽實踐,在進行實驗探究的過程中促進認識,獲取正確的科學知識,體驗學習科學知識的樂趣,增強科學探究能力,逐漸形成善于質(zhì)疑和敢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學會用實驗數(shù)據(jù)和現(xiàn)象得出結(jié)論的科學探究方法,以此實現(xiàn)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小小科學新課程標準》
(作者單位:四川省樂山市沙灣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