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金彩
[摘? ? ? ? ? ?要]? 隨著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發(fā)展,中職體育教育者不斷嘗試使用新的教學策略,以更有效的方式指導中職體育教學的發(fā)展。在信息技術成熟的今天,中職體育教學也將迎來新的發(fā)展機遇,信息技術的成熟有力地促進了中職體育深化改革進程。建議采用信息化的教學路徑,比如教師在上課前制作一些微型教學小型視頻(課件)等,以激發(fā)學生提高重新認識體育課程的興趣;教師在課堂上可以使用一些多媒體教具對重要的體育課技術動作進行詳盡而完整的展示;教師也可以利用課后媒體和信息平臺,使學生鞏固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實踐成果,實現體育課堂教學改革,進而創(chuàng)造更符合時代特色的體育信息化課堂教學。
[關? ? 鍵? ?詞]? 中職體育;信息化教學;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20)31-0076-02
當前,中小學教育面臨國民經濟建設的巨大機遇,政府部門積極推進教育信息化建設。近年來,國家除了對中職教育的關注之外,它還在改善學校的教育和教學設備,同時結合學校運行特點的需要,配備了許多適合學校的多功能信息教學設施,為學校發(fā)展提供了物質保障。中職體育是中等職業(yè)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長期處于相對邊緣化的狀態(tài),影響了中職體育實際教學的有效性。在信息化時代,當今中職教育面臨許多問題,如何從容應對教育計算機化、信息化,如何通過提高自身素養(yǎng)來促進通識教育水平和教學能力的提高,成為重中之重。當前教師必須著重考慮這個問題,以便更好地滿足教學實踐和學生的需求。當下處在體育改革的重要階段,中職體育教師正在尋找一種新的體育教學模式,以順應時代潮流,提高中職體育教學的質量。本文根據學校的教學實踐,從以下四個角度分析了如何借助信息化教具提高中職學校體育教學的有效性。
一、以微課為引子,引導學生做好課程前的準備工作
微課的突出特點是它們小而短,提倡使用信息技術,并按照真實體育知識傳播的基本規(guī)律,呈現相對分散的學習內容,以激發(fā)學生對中職體育課程的興趣。它往往被用作實踐體育課程的入門,并指導學生為相應的體育課程做好充分的準備。以某中職學校女生的跳高項目為例,在開始本課程之前,為了增強學生對跳高項目的認識,老師可以制作微型視頻。微型課程內容有跳高運動的來源、有關跳高運動的有趣故事、跳高運動的要求和中國跳高運動歷史。例如,中國跳高運動員鄭鳳榮曾創(chuàng)造一項女子跳高紀錄,成績記錄為1.77米。在實際的教學中,運用Flash動畫顯示跳高的所有動作,并在動畫中設置了相應的慢動作,以確保中職女生對跳高運動有初步的了解。這個微課雖然沒有太多內容,但是它可以作為指導,幫助中職女生快速了解跳高運動的基本知識。通過講解實際的基本跳高動作,可以將其呈現為慢動作,使學生對基本的跳高動作模式有初步的了解,并為進一步的示范教學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該微課主要在跳高項目教學之前使用,在實際教學中,中職體育教師可以根據學校的位置、學生的運動需求和體育鍛煉的內容,進行有效的選擇并制作相關微課內容。這些有趣的內容有利于指導學生初步了解相應的課程,因此在整個學科中都起著入門的作用,如果盲目地去給學生講跳高的要素,通常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在微型課堂的指導下,學生對跳高運動有基本的了解,與其要求學生閱讀相關材料相比,前者作用比后者要大得多。學生的積極性一旦激發(fā),就可以迅速融入真實體育運動中,對提高真實教育和教學的質量有很大幫助。與此同時,微型課程的內容必須具有啟發(fā)性,激發(fā)學生的思維能力。為了找到學生的興趣點,以這一點為微型課制作的突破入口,從而創(chuàng)作出更好的微型課件。
二、多媒體示范,激發(fā)學生做好體育動作的興趣
在中職體育課的教學中,女孩所占比例大于男孩。在授課的過程中女孩往往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掌握體育運動要領,教師除了依靠自己的示范教學外,還可以利用多媒體資源輔助教學,使他們在體育運動中體會到動作的要點,經過多次模仿,最終掌握每個示范動作,以滿腔熱血參與體育教學。以乒乓球教學為例,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即使老師進行了許多動作示范,但是仍有些學生總是停留在童年時期那種錯誤的認知中,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選擇重復播放孔令輝培訓視頻資料,并使用相應的視頻軟件來減慢速度并重復播放,要求學生在此過程中慢慢學習和探索,從而慢慢了解如何控制球拍。老師之所以選擇孔令輝的視頻材料,是因為許多學生對此非常熟悉,甚至有人將其當作體育偶像。在這種情況下,將相關視頻用作演示教程非常有價值。學生觀看體育運動員的動作視頻,可以更積極地探索自身的弊端,并慢慢地發(fā)現自己的不足之處,為迅速進入實戰(zhàn)培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將多媒體材料應用于實際課程時,教師必須提前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專門選擇視頻材料,根據學生對學習困難的理解選擇視頻材料并編輯和處理,指導學生更具體地發(fā)現自己的運動缺陷,發(fā)揮學習和探索運動技能的作用;其次,針對實際的視頻資料可以選擇學生感興趣的體育運動員,從而激發(fā)學生對相應課程的興趣,更主動積極配合老師的課程教學工作。
三、體育教學檔案信息系統構建
首先,在中職體育教學開展的過程中,體育教學檔案是學校在體育教學管理、體育教學實踐和體育教學研究過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價值的文字、圖表、聲像等經過整理立卷歸檔的各種載體材料。直觀地記錄了體育教學的開展情況,但是在當前教學開展過程中,傳統模式的體育教學檔案管理方式已經難以適應當前的教學開展。因此引入信息技術,建立檔案信息系統是必要的。首先,體育教學檔案信息系統的構建,就是利用虛擬的互聯網控制對教學開展需要的各類資料進行有效存儲、管理,這對于教學開展是一種重要的依據。例如,在體育教學檔案信息系統中,老師可以便捷地查閱之前的教學開展情況,調用之前的體育教學資源,對于體育教學開展的規(guī)范性有著重要的作用。其次,在教學檔案信息系統建立的基礎上,還應當引入智能化技術,通過技術成果對之前的教學情況進行分析。例如,引入信息技術分析之前體育學生的成績情況,分析體育教學模式情況,能夠對教學模式優(yōu)化提供依據。再如,基于信息化檔案,分析具體學生的體育學習各項指標,可以針對性地給出體育學習開展的策略。總的來說,利用信息技術,構建體育教學檔案信息系統,是今后體育教學重要的發(fā)展趨勢。
四、搭建課后訓練平臺,不斷調整教學行為
運用信息技術軟件搭建課余培訓平臺。如建立QQ小組或微信小組,以學生課堂上的班級為整體單位,分成小組進行練習,并在訓練時間、訓練方法、記錄訓練量、訓練效果等方面記錄信息,并把這些記錄的信息及時反饋到共享平臺上以確保教師充分了解課外體育鍛煉的情況,對每個班級的學生做初步了解。例如,某些移動體育和健身應用程序可能會記錄學生課外訓練的效果,并可能通過此類應用程序反映學生課外運動的效果。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運動效果來檢測健康狀況,并在一段時間內合并評論,為將來的其他運動提供一些參考。在課后訓練期間,教師應采取一些預防措施。畢竟,課后沒有老師的及時指導,過度的運動不利于身心健康,容易產生一些身體損傷。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此訓練平臺鼓勵和了解學生在課后訓練平臺的想法,了解到相應運動訓練中的一些相關問題。教師可以快速了解實際的教學效果,并思考如何優(yōu)化下一門課程。再如,進行跑步運動訓練時,學生必須在課外指定時間內完成1000米跑步任務。開始時設置的時間為4分鐘,但是在課后培訓平臺上,一些學生報告說他們需要5分鐘,一些學生報告他們將在3分半鐘內完成。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在執(zhí)行下一次練習中建立了相對個性化的任務時,對于具有較強接受能力的學生,要求他們在3分半內完成任務,而對于那些身體素質稍差的學生而言,在5分鐘內完成任務。
目前,許多運動健身移動應用程序都可以記錄學生的職業(yè)訓練,例如悅潤、Migu、小米等。這些軟件可以有效地記錄時間、運動軌跡、運動位置等,甚至可以在某些社交平臺上發(fā)表自己的評論。但是,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運動和健身方式,以有效地評估學生的日常身體狀況。真正的課外訓練平臺不僅成為學生課外訓練的記錄者,還成為教師了解學生實際情況的重要信息手段。在這種互動中,教師能夠及時準確地了解實際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對下一個教學設計進行進一步的調整和改進,為中等職業(yè)體育教育展現出個性化的特征。
五、結語
教學信息化是進行中職體育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中職體育教育者必須對自己的常規(guī)工作有清晰的認識,通過各種途徑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化素養(yǎng)。只有通過切身實踐和不斷探索,我們才能找到最合適的教學模式;成為課程的發(fā)起人,并引導學生了解體育課的重點和難點;成為課后課程互動的平臺,并做好體育教學實踐行為的調整。相信隨著在此方面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中職體育信息化教學的步伐將會朝著更加穩(wěn)健的方向邁進。
參考文獻:
[1]顏敏.中職體育信息化教學探究[J].中職,2017(36):26-28.
[2]張莉.中職體育課信息技術手段的運用[J].中職,2018(3):126.
[3]沙塔爾江·賽依提.中職體育教學中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的策略探析[J].教師,2015(5):52-53.
[4]方俊偉.中職體育教學改革的路徑創(chuàng)新研究[J].中職,2018(12):46-47.
[5]潘堅強.中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怎樣提高實效性[J].中國校外教育,2016(30):154.
[6]魯光波.中學體育教學實效性的探究[J].學周刊,2016(8):97-98.
[7]肖紫來.強化體育本質功能提高中學體育教學的實效性[J].田徑,2018(2):15-17.
◎編輯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