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娟
大運河是一條文化之河,它促進了沿線經濟文化的發(fā)展,也催生了沿線園林藝術的成熟,大運河沿線園林的形成與大運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研究大運河園林的建筑特點、文化價值,傳承弘揚大運河園林文化,對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大運河園林產生的條件與發(fā)展歷史
大運河帶來密布的水網(wǎng)促進了運河園林的產生。運河離不開水,大運河沿線城市一般都位于水網(wǎng)密布的水鄉(xiāng),水系發(fā)達,無論是揚州、無錫、常州,還是蘇州,古城水系都是大運河的支流水系,不僅承載著運輸功能,也是城市居民的生活水源。大運河沿線的古城地形,一般都是西北高東南低,運河水由西北角注入古城,通過城市水網(wǎng)流經全城,再由東南角流出,為整個古城提供鮮活的生活、生產用水。揚州古城無論是唐宋時代運河穿城而過,還是明清時代運河繞城而行,大運河都是城市的主要水源和運輸通道。而中國的園林總是離不開水,歷史上揚州曾有“園林多是宅,車馬少于船”之說。清代謝溶生在給李斗的《揚州畫舫錄》作序時介紹到描述清代揚州面貌:“增假山而作隴,家家住青翠城闉;開止水以為渠,處處是煙波樓閣?!边@一方面說明了揚州這座運河古城水系的發(fā)達,另一方面也充分說明揚州古代園林的興盛。蘇州是一座由大運河及其城區(qū)水系形成的水陸雙棋盤格局的城市,運河與古城水系融為一體,大運河通過山塘河、上塘河、胥江匯入蘇州護城河,并與蘇州城內的水網(wǎng)河道相連。大運河水系造就了古城水陸并行、河街相鄰的城市布局,并直接促成了享譽世界的蘇州園林。吳晨在《京杭大運河沿線城市》分析蘇州園林的形成時說:“蘇州園林的出現(xiàn)是歷史的必然,蘇州城布局‘河街并行、水路相鄰,水陸的交織共同營造了蘇州獨特的雙棋盤格局,為蘇州園林的出現(xiàn)奠定了基礎?!?/p>
大運河園林悠久的發(fā)展歷程。大運河沿線城市園林的歷史十分悠久。春秋時, 吳國就開始建姑蘇臺、館娃宮,這是蘇州園林建筑的開始;東晉顧辟疆所筑辟疆園是江南最早的私家園林。南園及現(xiàn)在的滄浪亭始建于五代,當時,錢元軒在蘇州以“好治園林”而出名。北宋末年,宋徽宗好奇花異石,在蘇州廣為采運。到了明清兩代,許多退隱官員都在蘇州建造了園林。清末,有記載可查的大小園林有270多處,至今保存尚好的仍有69處。其中著名的有宋代的滄浪亭、元代的獅子林、明代的拙政園、清代的留園,稱為蘇州四大名園。這些園林模擬自然景色, 利用水面、奇石和花木,吸收了文學、國畫、書法、雕刻、工藝美術等技巧手法,通過理水、疊山、綠化、建筑、陳設、裝飾等形成建筑為中心的綜合藝術,創(chuàng)造詩情畫意的城市咫尺山林意境,具有獨特風格,集中表現(xiàn)出我國南方園林建筑藝術的精華。
揚州園林久負盛名,最早為西漢時的藩國吳國、江都國、廣陵國都在今天的揚州城位置建成宮室林苑。著名詩人鮑照在《蕪城賦》中就描述過吳王劉濞時宮室林苑的場景。揚州歷史上有計劃的造園活動可以追溯到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四年(447),《宋書·徐湛之傳》記載:南兗州刺史徐湛之于廣陵蜀岡之“宮城東北角池側”“更起風亭、月觀、吹臺、琴室,果竹繁盛,花藥成行”。如今瘦西湖小金山的“月觀”“吹臺”等景點即是仿此遺意構筑而成。到了隋代,隋煬帝屢次巡游揚州,地方官員在揚州大造離宮別館,既有崇殿峻閣,復道重樓,又有風軒水榭,曲徑芳林,將皇家建筑與山水園林巧妙地結合起來。可以說,揚州的園林發(fā)跡于宮廷苑囿。清代康熙、乾隆皇帝的數(shù)次南巡均以揚州為主要駐蹕之地。兩淮鹽商為接待帝王南巡,大建宮室、園池、臺榭,城內園林名勝,甲于天下。據(jù)記載:清康熙南巡駐蹕揚州,揚州先后建有八大名園,其中七園移到連綴歷代城濠而成的瘦西湖兩岸興建,形成湖上園林。乾隆六次南巡駐蹕揚州,“官商窮盡物力以供宸賞”,名園比比皆是,形成了瘦西湖二十四景,并形成了完整的水上游覽線路。 現(xiàn)存揚州園林主要由湖上園林瘦西湖及城區(qū)的鹽商私家園林何園、個園、汪氏小苑、小盤谷、二分明月樓等組成。
杭州西湖,舊稱錢塘湖、西子湖,自宋代開始通稱西湖。公元610年以后,江南運河開通并與長江以北的運河相連,便利了杭州的交通,促進了杭州經濟的發(fā)展,對西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西湖的全面開發(fā)和基本布局發(fā)生在吳越王朝(907—960)和南宋時期這兩個朝代。五代十國時期,吳越王國建都杭州,在湖區(qū)周圍修建了大量的寺廟、寶塔、神龕和石窟。擴建了靈隱寺、六和塔、雷峰塔、白塔等。這個地區(qū)因此被稱為“佛教國家”。 清朝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沿大運河到南方巡游,多次在杭州停留,加快了西湖的改造和修復??滴趸实墼宕卧L問杭州,并寫下了南宋“西湖十景”的名字。此后,“雙峰穿云”“秋月映湖”等景點便固定了位置供觀賞。乾隆皇帝曾六次巡游杭州,創(chuàng)作詩歌,為“十景”立碑。他還為“龍井八景”題名?,F(xiàn)在的杭州西湖三面環(huán)山,湖體呈橢圓形,水面面積5.06平方公里,岸周長15公里。湖面由白、蘇兩堤分成外湖、里湖、岳湖、西里湖、小南湖五個部分。湖中有孤山、小瀛洲、湖山亭、阮公墩四島。在這個區(qū)域內既有形成于南宋,聞名于清代康熙年間的西湖十景,又有于1985年經杭州市民與專家評選確定的新西湖十景。同時還有分布在這新舊十景間的形成于清代的西湖十八景。
大運河園林的建筑特點及文化價值
著名建筑學家陳從周先生在《陳從周園林隨筆》中寫道:“中國園林如畫如詩,是集建筑、書畫、文學、園藝等藝術的精華為一體,在世界造園藝術中獨樹一幟?!?在大運河沿線有一批享譽海內外的名園,既有北方的皇家園林頤和園,也有江南園林的代表蘇州園林,還有兼具北方之雄南方之秀的揚州園林,更有秀甲天下的杭州西湖園林。他們各有特點,集中了我國園林建筑藝術的精華。
大運河園林的整體特征。中國大運河園林的整體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四個方面。一是師法自然。在造園的總體布局、形象組合上都合乎自然。山與水以及假山中的各種景象要素的組合要符合自然界中山水生成的客觀規(guī)律。每一處山水景象之中要素的形象組合要合乎自然規(guī)律。如水池常作自然曲折、高低起伏狀。二是融于自然。運河園林用種種辦法來分隔空間,其中主要是用建筑來圍蔽和分隔空間。分隔空間力求從視角上突破園林實體的有限空間的局限性,使之與自然融合。因此必須處理好形與神、景與情、意與境、虛與實、動與靜等種種關系,把園內空間與自然空間融合起來。比如漏窗的運用,使空間流暢,視覺流暢,因而隔而不絕,在空間上起相互滲透的作用。三是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和假山池沼的配合。亭臺軒榭在布局上“絕不講究對稱”,充滿自然之趣的布局美。假山的堆疊有自然之趣,池沼大多引用活水,石岸總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還布置幾塊石頭或種上花草,使得運河園林中的假山與池沼雖出自人工,卻能宛如天成。 四是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和近景遠景的層次?;ú輼淠镜挠骋r同樣著眼在畫意:既講究樹木的錯落有致,又照顧到季節(jié)的變化,修剪技巧上取法自然。巧妙運用花墻和廊子,使大運河園林顯得層次多,景致深,景物不是一覽無余地展現(xiàn)在游覽者的面前,而是逐次展露,游覽者可以領略到移步換景的樂趣,獲得的審美享受也更為深長。
大運河園林的文化價值。大運河園林集中表現(xiàn)了我國園林建筑藝術的精華,以上列舉的大運河園林都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名錄。最早列入的是皇家園林頤和園,后來蘇州園林也整體列入,2011年杭州西湖以文化景觀列入,2014年揚州園林中的瘦西湖、個園也以大運河遺產列入。大運河園林既有獨特的風格,又有相互的聯(lián)系,揚州、蘇州的園林是江南園林的代表,它的造園藝術一是模擬自然景色, 利用水面、奇石和花木;二是吸收了文學、國畫、書法、雕刻、工藝美術等技巧手法,通過理水、疊山、綠化、建筑、陳設、裝飾等形成建筑為中心的綜合藝術,創(chuàng)造詩情畫意的城市咫尺山林意境。杭州西湖則是中國歷代文化精英秉承“天人合一”哲理,在深厚的中國古典文學、繪畫美學、造園藝術和技巧傳統(tǒng)背景下,持續(xù)性創(chuàng)造的“中國山水美學”景觀設計最經典作品,展現(xiàn)了東方景觀設計自南宋以來講求“詩情畫意”的藝術風格。而北方的頤和園又是以杭州西湖風景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某些設計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全世界,具有獨特風格的運河園林都被世人所追捧,成為國內外公認的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的珍寶。
大運河園林文化的傳承與利用
對大運河園林文化的傳承利用也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內容。對大運河園林文化的傳承可以體現(xiàn)在現(xiàn)代的造園藝術上,既運用到大型園林的建造上,也可以體現(xiàn)在對私家園林的建設上;而對大運河園林藝術的利用既可以借鑒利用到今天的城市建設上,也可以運用到運河沿線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修復上。
讓運河園林文化在現(xiàn)代造園實踐中傳下去。目前正在舉辦的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就借鑒了頤和園、蘇州園林等大運河園林的造園藝術。而正在籌辦的2021年揚州世界園藝博覽會更是借鑒了瘦西湖等運河園林的造園藝術。揚州在公園城市建設方面的探索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到目前,全市建成并對外開放的免費公園達300多個,公園面積達2600多萬平方米,初步形成市級、區(qū)級、社區(qū)公園、“口袋”公園等大中小合理搭配、布局均衡、覆蓋城鄉(xiāng)的現(xiàn)代公園體系。這一成果的取得,離不開對運河園林藝術的傳承與利用,正是依托在對揚州運河古典園林藝術、現(xiàn)代公園技術、古典園林與現(xiàn)代公園融合發(fā)展的案例深入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了以案例為支撐,具有揚州特色的全面性、系統(tǒng)性和開創(chuàng)性的現(xiàn)代公園、古典園林 、技術藝術理論體系。揚州的公園城市建設不僅有園亭、綠化,更是通過文化標識體現(xiàn)揚州運河文化的特點,體現(xiàn)園林文化的內涵,實現(xiàn)古代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交相輝映的目標。揚州的公園體系建設,讓更多的普通人能夠感受到揚州園林藝術的美,也給新一代的運河人提供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渠道。正基于此,在揚州出現(xiàn)了眾多的私家園林,他們正是繼承了運河園林的造園風格。如今在揚州,將運河園林技藝移植到私家宅園中的范例隨處可見,園林藝術已走進百姓生活中,街頭巷陌隨處可見運河園林風格。據(jù)統(tǒng)計,近5年,揚州每年都新建十多處私家園林,雖然有一些“園林要素”并不全,或許只能稱之為“民居小庭院”或是“小花園”,但它們增加了古城的風韻,揚州老城區(qū)已有100座私家園林,在揚州郊縣也有近100座。這些私家園林就是繼承發(fā)揚運河園林文化的代表,在美化城市的同時,改善居住環(huán)境、陶冶情操。
讓運河園林文化在城市建設上顯出來。我們既要保護好大運河園林這一重要的文化遺產,也要將園林技藝引入到城市建設中,為今天的城市建設服務。要做到古城保護與新城建設并重,不但要將運河古城保護好,留住運河城市園林建筑的記憶,而且在新城建設上也要體現(xiàn)運河園林文化的特點,植入運河園林文化的元素。在城市建設方面,要堅定不移地整體保護古城風貌,并且尋找一條古城與新城協(xié)調融合的城市建設發(fā)展道路。要在運河園林技藝傳承上做到園林建設與園藝小品并重,把園林文化內涵植入到城市家具建設和城市標識設置中。對于揚州、蘇州、聊城等運河古城,新區(qū)建設在精神氣質與建筑風貌上,應該與古城和諧協(xié)調,防止古城與新城風貌截然不同、風格沖突對立。要根據(jù)運河園林建筑風格,探索與設計既具有傳統(tǒng)運河園林的獨特古典氣質,又具備現(xiàn)代功能的當代新古典城市建筑。比如,揚州在設計大運河博物館時就要引入運河園林的元素,蘇州在建設城市雕塑時也要借鑒運河園林文化的風格。要將富有運河園林文化特色的作品運用到城市標識中,使運河園林文化滲透到城市的方方面面,提高運河城市的空間識別度,彰顯運河城市獨特的魅力。
讓運河園林藝術在運河環(huán)境修復中弘揚起來。在大運河沿線生態(tài)修復中引入大運河園林文化是利用運河園林文化的另一條路徑。目前,在大運河沿線的環(huán)境修復過程中,有些地方會照搬照套外地的景區(qū)做法,甚至是外國的造景手法,忽視了對運河傳統(tǒng)園林文化的傳承。有的地方提出要建設櫻花園、薰衣草園,有的地方建起了歐洲風格的園林,與大運河傳統(tǒng)的文化和環(huán)境格格不入。北京通州運河森林的建設就很好地利用了運河園林文化,構建了“一河、兩岸、六園、十八景”,為廣大市民提供了理想的游玩和休閑場所。要通過弘揚運河園林文化,加強林草生態(tài)系統(tǒng)修復和治理,在核心區(qū)范圍內建設兼顧景觀效果和生態(tài)功能的國家級森林公園,在疏林地注重鄉(xiāng)土植被的栽植培育,加強人工景觀林草地建設,提升大運河主軸林草植被覆蓋率,構建功能復合、結構合理、布局自然的大運河綠色生態(tài)屏障。利用運河園林文化,構建高質量運河生態(tài)廊道,在核心區(qū)內建設一批環(huán)城綠帶、全居綠地、濱河綠地。在緩沖區(qū)內,杜絕修建風格、體量、色調等與大運河遺產不協(xié)調的建筑物或構筑物,新建建筑要能體現(xiàn)運河沿線的地方傳統(tǒng)特色,形成一個大型的、綠色的、連續(xù)的公共空間系統(tǒng)。在保護傳承運河文化的基礎上,塑造整體和諧、富有個性的城市綠地空間。利用運河園林文化,重塑濱河景觀視線,以大運河現(xiàn)有水產為骨架,打造濱河沿線綠道,建設觀光休憩、科普教育、體育健身等配套設施,增設大運河主題景觀小品和文化設施,構建生態(tài)休閑景觀長廊,提升大運河沿線生態(tài)環(huán)境品質。在大運河生態(tài)環(huán)境修復中,還可以將大運河園林文化與運河文脈相結合,凸顯其歷史與文化特色,建設歷史園林、文化園林、藝術園林??砂淳幠晔?,根據(jù)不同朝代、不同區(qū)域文化,利用不同的河段岸線遍植從古到今的林木、花卉,構建運河千年園林大觀。筆者認為,也可以選擇一個適宜的地點,采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相結合的運河園林風格,進行不同流派的運河園林再造,以“縮地不縮景”的方式,按照不同地域文化園林的特點,打造一個大運河園林大觀園。
讓運河園林文化在運河文旅融合中活起來。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中的文旅融合工程,就是要對優(yōu)質文化旅游資源推進一體化開發(fā),打造一批大運河文旅示范區(qū),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文旅企業(yè),推動開發(fā)大運河文化旅游產品,組建大運河文旅聯(lián)盟,開展整體品牌塑造和營銷推介。推進運河文旅融合工程離不開對運河園林文化的弘揚,運河園林是大運河重要的旅游資源,許多運河城市的旅游就是以運河園林作為龍頭企業(yè)的,如揚州在瘦西湖景區(qū)的基礎上,成立了揚州瘦西湖旅游發(fā)展公司,統(tǒng)一管理運營城區(qū)的旅游景點。杭州西湖管委會更是承擔了全市文物旅游景點的管理職能。要通過對運河園林文化的弘揚,通過對運河旅游產品的開發(fā),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要注重讓運河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交相輝映。運河園林作為物質遺產與詩詞歌賦、工藝美術等運河非物質遺產是相互依存的。在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時要注重文旅融合,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的融合,讓動態(tài)的非遺進入固態(tài)的物質文化遺產,在互動的基礎上激發(fā)出新的活力。如在瘦西湖等運河園林中引入剪紙等非物質遺產表演,在蘇州的滄浪亭上演實景版的昆曲《浮生六記》。要通過文旅游融合,一方面使運河園林的旅游更有觀賞價值,另一方面又保護傳承附著在物質遺產上的非遺,將運河沿線的民俗民風、戲曲歌舞、書法繪畫、文學藝術等各有特色的非遺,加以整理研究,融匯到運河旅游項目中,把正在破碎的非遺通過運河旅游連綴起來,成為新的運河旅游資源。還要提取運河園林元素,將運河園林文化轉化為多樣化、個性化的系列文創(chuàng)產品,并通過運河園林這一窗口將運河文創(chuàng)產品銷售出去,在傳播弘揚運河文化的同時,促進運河旅游的產業(yè)延升和運河經濟的發(fā)展。
作者系揚州大學附屬中學教師
參考文獻
[1] 李斗.揚州畫舫錄[M].南京: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1984:3.
[2] 吳晨.京杭大運河沿線城市 [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4:141.
[3] 吳曉敏,等.揚州園林初探[J].文史知識,2019(3):4.
[4] 歷史小樹.西湖的五次重要歷史變遷.[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1188869067760710.
[5] 陳從周.陳從周園林隨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
[6] 姜師立,等.京杭大運河歷史文化及發(fā)展[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 2014:111.
[7] 阮儀三.舊城更新的新氣象[J].城市規(guī)劃學刊, 20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