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秋元
(常州紡織服裝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江蘇 常州 213164)
隨著消費升級時代的來臨,國際時尚產(chǎn)業(yè),尤其是核心的時裝服飾,為了實現(xiàn)人們內(nèi)心需求和夢想,均致力于打造既有時尚故事又獨具風格的流行產(chǎn)品。傳統(tǒng)針織毛衫總被帖上設計感不強、廉價的標簽,為改變這一觀念,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加入當季流行的元素,而毛衫特有的組織結(jié)構(gòu)和特殊的成型方式,可以在毛衫中體現(xiàn)出特殊的肌理效果的紋樣。
絞花組織是凹凸肌理效果明顯的橫編組織,是由移圈組織結(jié)構(gòu)引申而來[1]。移圈組織是將某些針上的線圈移到與之相鄰或相對的針上形成的一種網(wǎng)眼效果,是毛衫組織設計中的常見組織[2]。將2組相鄰縱行的線圈相互交換位置,就可以形成絞花,俗稱“擰麻花”。根據(jù)相互移位的線圈縱行數(shù)不同,可編織2×2,3×1等絞花,使織物表面形成不同的扭繩狀[3],從而形成所需的花紋圖案。
絞花組織通常由電腦橫機的前針床和后針床,通過前編織、前翻后、左移N針、右移N針4個編織步驟完成。本文采用國產(chǎn)電腦橫機和工藝設計軟件,對絞花復合紋樣進行創(chuàng)新設計和編織工藝研究,設計出多組特殊的絞花紋樣,拓展了絞花組織設計新思路,豐富了絞花組織編織方法。
木雕藝術(shù)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4],是以各種材質(zhì)的木材為原料,雕刻出能滿足人們需要的工藝品[5]。門窗木雕裝飾紋樣是常見的木雕工藝品,其紋樣主要以山水人物、鳥獸、吉祥文字、神話傳說及民間諺語、幾何造型等為題材[6],通過解構(gòu)、重組、簡化、再造,經(jīng)淺、深浮雕和半圓雕形成的紋樣。其特點主要是在平板木材上雕刻出深淺凹凸浮雕或鏤空狀紋樣。在橫編組織中,絞花組織可形成凹凸效果明顯的浮雕紋樣,阿蘭花結(jié)構(gòu)及正反平針線圈可形成淺浮雕的效果,將三者組合再配以不同的其他橫編組織及紗線即可設計出豐富的門窗木雕裝飾紋樣。
鏤空門窗木雕裝飾紋樣效果圖如圖1所示。該紋樣是典型的木雕紋樣,由變形的麥穗、大小箭頭幾何紋樣配鏤空樹葉效果構(gòu)成。抽象創(chuàng)意設計,是在緯平針的基礎上,按照紋樣意匠圖,由2號色碼(后針床編織有翻針動作)組成大、小箭頭紋,樹葉的主筋效果由2針橫向×14針縱向的1號色碼(前針床編織有翻針動作)組成,在其左邊用61號色碼(前編織翻針至后針床左移1針再翻針至前針床),右邊用71號色碼(前編織翻針至后針床右移1針再翻針至前針床)按設計思路對稱配置形成樹葉外形。變形的麥穗由3×3針右壓左(右邊3針線圈壓左邊3針線圈)的絞花隔3行再配一個3×3針右壓左絞花編織而成,在其左右相鄰配置2號色碼以突出麥穗凹凸效果,使大箭頭外輪廓清晰。同時在2號色碼設計區(qū)域中成對點綴幾針81號色碼(后針床編織翻針至前針床,且翻針之后左移1針)和91號色碼(后針床編織翻針至前針床,且翻針之后右移1針)。
圖1 鏤空門窗木雕裝飾紋樣效果圖
采用電腦橫機編織絞花,大于3針的絞花一般采用拆行、停針編織拉浮線、脫圈以放松線圈完成編織。紋樣中3×3絞花工藝為:第1橫列,第1、2、3枚針編織翻針到后針床,第4、5、6針前針床編織,翻針到后針床,且將這3枚針上的線圈向左移3針到第1、2、3枚針上。第2橫列,第1、2、3針前針床編織,第4、5、6針停針編織拉浮線。第3橫列,第1、2、3枚針后針床編織,翻針到前針床且右移3針到第4、5、6枚針上,第4、5、6針停針編織拉浮線,最終完成3×3絞花。
門窗裙板用得較多是淺浮雕,雕刻花鳥、人物、幾何等對稱和不對稱的紋樣。該設計的門窗裙板木雕裝飾紋樣主要由阿蘭花、絞花、正反組織復合而成,利用移圈的方式使2個相鄰縱行上的線圈相互交換位置,在織物中形成凸出于織物表面的傾斜線圈縱行,組成菱形、網(wǎng)格等各種結(jié)構(gòu)花型,被稱為阿蘭花。由2×2絞花形成阿蘭花組形成一個大棱形中套有4個小棱形幾何紋樣,在4個小棱形中,上下對稱2個小棱形中配置1個正面線圈×2個反面線圈,呈現(xiàn)出棋盤式的星星效果,左右對稱2個小棱形中配置5×5絞花左壓右(左邊5針線圈壓右邊5針線圈)可形成竹節(jié)效果,該紋樣是典型的四方連續(xù)的紋樣。門窗裙板木雕裝飾紋樣效果圖如圖2所示。
該紋樣中5×5絞花采用分段拆行及停針編織拉浮線的編織方法編織效果比較理想。門窗裙板木雕裝飾紋樣絞花制版圖如圖3所示。
圖3 門窗裙板木雕裝飾紋樣絞花制版圖
紋樣中5×5絞花工藝如下:
第1行:第1~9針后針床編織,第10~14針停針編織拉浮線,第15~17針前針床編織翻針到后針床,第18~19針前針床編織,第20~28針后針床編織。
第2行:第1~9針后針床編織翻針到前針床,第10~14針前針床編織,第15~17針停針編織拉浮線,第18~19針前針床編織,第20~28針后針床編織翻針到前針床。
第3行:第12~14針的線圈右移3針移到前針床第15~17針上。
第4行:后針床第15~17針的線圈左移3針移到前針床第12~14針上。
第5行:第10~14針的線圈翻針到后針床。
第6行:后針床第10~11針的線圈左移3針到前針床第14~15針上。
第7行:第1~9針,20~28針將前針床針翻到后針床在后針床編織,第10~11針,第15~17針停針編織拉浮線,第12~14針后針床編織,第18~19針前編織翻針到后針床,第18~19針前針床編織,第20~28針后針床編織。
第8行: 第1~9針,20~28針將后針床針翻到前針床。
第9行: 將后針床第12~14針線圈左移至前針床針床第10~12針。
第10行: 第1~9針,20~28針將前針床針翻到后針床再后針床編織,第10~17針前針床編織,第18~19針停針編織拉浮線。
第11行:第1~9針,20~28針將后針床針翻到前針床,第15~17針從前針床翻到后針床。
第12行: 后針床第15~17針右移2針移到前針床第17~19針。
第13行: 后針床第18~19針左移2針移到前針床第16~17針。
第14行: 前針床第13~16針翻到后針床。
第15行: 后針床第13~14針右移2針至前針床第15~16針。
第16行: 第1~9針,20~28針將前針床針翻到后針床在后針床編織,第10~12針前針床編織,第15~16針后針床編織,第13~14針、17~19針停針編織拉浮線。
第17行:第1~9針,20~28針將后針床針翻到前針床。
第18行: 將后針床第15~16針左移2針翻到前針床第13~14針。
第19行:將前針床第1~9針,20~28針翻到后針床在后針床編織,第10~19針前針床編織。
編織中需注意,第3~6行,8~9行,11~15行,17~18行與之相對應203功能線(表示在當前行無論作圖區(qū)有無編織色碼,只執(zhí)行翻針動作,不執(zhí)行編織動作)第1列需給1號色碼取消編織。
蕾絲鏤空是網(wǎng)眼效果構(gòu)成的紋樣,在電腦橫機上常用單向移圈類組織進行單針、多針移位形成[7],其花型比較豐富,呈裝飾性效果薄型紋樣[8]。絞花形成鏤空效果設計思路:由并列的絞花線圈在線圈內(nèi)應力作用下,兩兩絞花之間形成網(wǎng)孔而成鏤空,其是由2×2絞花和空氣層復合形成。第1橫列4針編織四平針,第2橫列4針后針床編織前針床吊目,第3橫列4針后針床編織,第4橫列將全部的4枚針翻到后針床,然后第1~2枚針右移2針翻到前針床第3~4枚針上。第5橫列將后針床第3~4枚針左移2針翻到前針床第1~2枚針上,第6橫列、第7橫列分別重復第4、5橫列的動作,重復次數(shù)與設計的網(wǎng)眼大小有關(guān),本文選擇重復一次。第8、9橫列為前針床編織,9個橫列為1個編織完整循環(huán)。編織時在與第4~7橫列相對應的203功能線第1列第4~7行上填1號色碼取消編織。絞花蕾絲紋樣效果圖如圖4所示。
圖4 絞花蕾絲紋樣效果圖
棒針編織是一種手工編織工藝,具有獨特性[9]。在其中的菱形交錯編織中,小方塊花型采用成行的斜向編織,1行方塊織完之后,下一行從對應的位置開始編織,從織物下邊開始向上編織,可形成上下交錯的菱形紋樣,完成編織時必須要織一條直線頂邊。
采用電腦橫機編織該紋樣,斜向上下交錯的效果可以采用絞花組織實現(xiàn),并列的斜向凹凸方塊效果可由同一橫列局部往返編織。局部編織是使部分織針退出編織,其他針按設計要求往返編織,此編織方法可以構(gòu)成特殊的紋樣[10]。其工藝設計為:第1橫列左側(cè)28枚針前針床編織,從第22針開始斜向從左到右配置4個左壓右7×7絞花,第14枚針前針床編織;第2、3橫列右側(cè)12枚針前針床編織;第4、5、6橫列整橫列前針床編織;第7~8橫列左側(cè)12枚針前針床編織;第9~11橫列整列前針床編織;第12橫列(從右側(cè)開始)右側(cè)28枚針前針床編織,從右側(cè)第22針開始斜向從右到左配置4個右壓左7×7絞花,14枚針前針床編織;第13~14橫列左側(cè)12枚針前針床編織;第15~17橫列整列前針床編織;第18~19橫列右側(cè)12枚針前針床編織;第20~22橫列整列前針床編織。共22橫列為1個完整循環(huán)。絞花十字交錯紋樣效果圖如圖5所示。
圖5 絞花十字交錯紋樣效果圖
紋樣中左壓右7×7絞花工藝如下:
第1、2、3行左側(cè)7針前針床編織,第2、3行斜對角配1針前后針床同時編織的線圈;第4~7行右側(cè)7針前針床編織,6~7行斜對角配1針前后針床同時編織的線圈;第8行全部14針前針床吊目后針床編織;第9~10行后針床編織;第11行將前針床線圈整體翻到后針床;第12行將前針床線圈整體翻針到后針床;第13行后針床第1~7針右移7針翻針到前針床第8~14針上;第14行后針床第8~14針左移7針翻針到前針床第1~7針;第15行前針床編織。右壓左7×7絞花工藝與之對應類似設計。
在棒針編織手法中,還有一種常見蜂巢裝飾紋樣,通過棒針編織1+3或1+4羅紋基本組織,再用裝飾線從左向右或從右向左以Z字形的線跡進行縫制,形成蜂巢裝飾紋樣。
采用電腦橫機實現(xiàn)這一效果,最常見的是使用2針左壓右、2針右壓左絞花成對按設計的蜂巢大小交錯隔行配置設計。也可拓展思路,由絞花與提花、絞花與浮線組合設計出別具特色的蜂巢裝飾紋樣。
毛衫提花組織是某些針墊紗編織成圈,沒墊紗的織針不成圈,在其后面紗線呈浮線結(jié)構(gòu)單元[11]。本文設計主要由2×2絞花與2色單面提花組合。其設計思路:第1~4橫列第1~4針前針床編織1號色紗線,5~8針前針床編織2號色紗線。第5橫列第1針總針編織(前后針床同時編織),2~4針前針床編織1號色紗線,5~8針前針床編織2號色紗線。第6橫列第1針前針床集圈后針床編織,第2針前針床集圈,3~6針空針編織3號色紗線。第7橫列第1針后針床編織,2~8針空針編織3號色紗線。第8橫列第1、2、6針前針床,第5針總針編織2號色紗。第9橫列第3、5針前針床集圈后針床編織,4、6針前針床集圈,1、2、7、8空針編織3號色紗。第10橫列 第3、5針后針床編織,第1、2、4、6、7、8針空針編織3號色紗。第11~20橫列與1~12橫列交錯對應編織,形成完整的紋樣。絞花與提花組合蜂巢裝飾紋樣效果圖如圖6所示。
圖6 絞花與提花組合蜂巢裝飾紋樣效果圖
該紋樣設計中,在第7、8橫列之間有2針左壓右絞花,第10、11橫列之間有2×2右壓左絞花,其中2×2絞花工藝按一般絞花工藝進行編織。該紋樣不僅呈顯出2色提花蜂巢裝飾紋樣效果,還有隱隱的橫條紋效果。
橫編組織中的浮線組織,是不參與編織動作的針后面呈現(xiàn)的浮線效果,而未參與編織織針上的舊線圈會形成拉長的線圈,退圈后此拉長線圈收縮變形可產(chǎn)生凹凸效果明顯的紋樣[12]。將其與絞花組合可以設計出蜂巢中配有凹凸效果的裝飾紋樣。其設計思路:2×2絞花按設計意匠圖構(gòu)成蜂巢外輪廓,蜂巢內(nèi)的凹凸紋可由正反線圈和2針3列、2針2列浮線形成,此紋樣中的2×2絞花可用絞花色碼配置。絞花與浮線組合蜂巢裝飾紋樣效果圖如圖7所示。
圖7 絞花與浮線組合蜂巢裝飾紋樣效果圖
毛衫組織紋樣設計是毛針織服裝設計的重要一環(huán),絞花能夠形成凹凸效果比較明顯的肌理,在設計中,結(jié)合電腦橫機先進編織技術(shù),借鑒木雕、棒針編織等傳統(tǒng)工藝即可設計出豐富的絞花復合紋樣。在設計和編織過程需注意:
①絞花編織的先后順序決定了絞花的方向,先絞的在上面,后絞的在下面,需成對出現(xiàn)。
②在紗線粗,纖維短,有短紗,織物密度相對大的情況下,同時翻針時下拉牽拉力較大,此時可拆開設計。插入空行不需要帶紗嘴,沒有編織,需在203功能線第1列對應的行填上1號色碼取消編織。若拆行后出現(xiàn)破洞,則需帶紗停針編織拉浮線進行停針編織,可以左邊停針編織或右邊停針編織,也可左右錯行停針編織,但不能左右同行停針編織,左右同行停針編織時浮線太長,不能形成絞花。
③為了增強絞花的立體感,可以在絞花旁邊加上反針,絞花編織時對反針部分線圈有影響,為避免反針編織時線圈被拉斷,需將線圈拉松,絞花前先將反針部分用40號色碼(后編織,翻針至前針床)將線圈翻至前針床,絞花編織后再用90色碼(翻針至后針床,且后針床編織)將反針部分翻回后針床。
④絞花除了采用拆行編織之外,也可直接使用不用拆行編織的絞花色碼來設計,絞花色碼有2組,2組需分開使用。采用絞花色碼編織,由于不用拆行直接編織,所以編織速度快。選用哪種編織方法需根據(jù)原料而定,如對于棉、絹絲、錦綸、麻、大豆蛋白復合纖維、人造絲等原料可以采用直接用絞花色碼編織的方法。在絞花編織困難,且不能改變織物密度情況下,可調(diào)整加大絞花處線圈的長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