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桂靈
“我想進行嘗試,我就是想錯一錯”!武漢中學高二(2)班學生小嘉(化名)在調(diào)查表中這樣呼吁。在該校進行的一項關(guān)于學生是否“聽話”的調(diào)查中,超過五成家長認為孩子“不聽話”,但超過七成孩子認為自己“聽話”。學生們普遍吐槽的是,家長將自己的人生經(jīng)驗強加到他們身上,卻忽略了他們是有思想的獨立個體,學生們呼吁:“請給我們試錯權(quán)!”
(12月9日《北京青年報》)
學生與家長在認知、溝通上的矛盾和差異普遍存在。武漢高中生向父母喊話索要“試錯權(quán)”,反映出孩子們要求“獨立”的心聲,也折射出家教中的短板與不足。
應該說,孩子們索要的所謂“試錯權(quán)”,其涵義不應當是“明知是錯誤的,還要知錯犯錯、一意孤行”,而應該是“未知或不確定是否錯誤前提下的愿意嘗試”。透過孩子們在問卷上的袒露心跡,人們可以讀懂其背后的真意與訴求。比如,“父母與孩子有各自立場,父母也許是對的,但孩子的想法也不一定是錯的”;“我們有個人的想法,想去嘗試”等。由此不難看出,孩子們并非是不聽從父母的建議,而是期望能通過實踐來證明其對錯,不愿意俯首聽命地全盤接受。
基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的道理,家長以自己的成長閱歷、人生經(jīng)驗和實踐感悟教育孩子,引導其少犯錯誤、少走彎路,這本身沒有錯,而且這種良苦用心可以理解。但是,愛心善意還要輔以正確、科學的表達方式才能達到預期效果,否則將會事與愿違、欲速則不達。
親子教育要建立在對孩子人格尊重、推心置腹和平等對話基礎(chǔ)之上,要賦予孩子表達意愿的話語權(quán)、敢于一試的自主權(quán)、知錯就改的試錯權(quán)。當然,鑒于孩子閱歷短缺和認知局限,家長對孩子言行的引領(lǐng)、提醒和矯正不可或缺。家長要在孩子能承擔結(jié)果的范圍內(nèi)信任孩子,把所謂的“試錯權(quán)”限定于可預期和能控制的范圍之內(nèi)。
在看著孩子“撞南墻”的時候,家長可以默默地做好保護措施,并為孩子的可能失敗做好心理鋪墊。家長要善于做傾聽孩子心聲的“大耳朵”和少些埋怨絮叨的“小嘴巴”,以深度共情、人格尊重的姿態(tài)拉近親子感情,走進孩子心中,讓孩子在親情交融和潛移默化中親近家長、接受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