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 柏 靜
對于高中物理課堂教學而言,雙主體互動式教學手段實質上就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主體性較強的探究學習,使學生自主解決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從而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在探究過程中,教師和學生處于雙主體地位,既激發(fā)了學生的教學熱情,也為教師的教學優(yōu)化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本文介紹了在高中物理“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探究”教學中應用雙主體互動教學的具體方式,重點闡述以雙主體互動教學思想為基礎的教學過程,旨在提升高中物理課堂教學實效.
在應用雙主體互動方式開展物理課堂教學時,首先要做的就是由教師提出教學問題,創(chuàng)建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思考并明確本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這也是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間的第一次互動.例如,在進行“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探究”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問:“在之前的學習中,同學們已經對滑動摩擦力的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那什么因素會影響滑動摩擦力呢?”學生既可以跟隨教師的問題回憶上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又能自然地進入一個新的情境進行思考,從而明確本節(jié)課的探究主題.
在明確教學主題后,教師需要以問題為導向,幫助學生對滑動摩擦力影響因素的實驗內容及過程進行假設.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進行適當?shù)囊龑?,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探究環(huán)境,這屬于互動的第二階段.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假設幾個可能影響滑動摩擦力的因素,如物體橫截面的大小、接觸面的光滑程度、物體質量的大小、物體的運動速度等.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jù)之前學過的實驗方法和知識,明確實驗原理.再通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學生:“同學們可以利用實驗器材拉動小木塊,使小木塊勻速運動,器材通常選用彈簧測力計,彈簧測力計上顯示的數(shù)值代表該物體所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在實驗過程中,需要采用控制變量法,即每次實驗只改變一個變量.”學生可以對實驗作出如下設計:第一步,用細線將木塊和彈簧測力計進行連接,將木塊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拉動其做勻速直線運動,制作實驗記錄表格,在表格中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第二步,在木塊上方放置鐵塊,增加木塊對桌面的壓力,然后再拉動木塊使之做勻速直線運動,在表格中記錄彈簧測力計讀數(shù)情況.第三步,在桌面上放置毛巾,將木塊放在毛巾上,增加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再拉動木塊使之做勻速直線運動,在表格中記錄彈簧測力計上讀數(shù)的變化情況.第四步,將木塊翻轉,改變木塊與桌面的接觸面積,再拉動木塊做勻速直線運動,在表格中記錄彈簧測力計讀數(shù)情況(此時桌面上不需要鋪設毛巾).
在對實驗進行設計后,就需要開展實驗操作、觀察實驗現(xiàn)象、記錄和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最終得出結果.通常情況下,教師需要將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劃分,開展實驗探究活動.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遇到許多問題,這時,就需要教師以主導者的身份對學生的實驗過程進行引導,關注各個小組的實驗情況,若發(fā)現(xiàn)問題,應在第一時間進行糾正和點撥,幫助學生完成實驗.以“滑動摩擦力的影響因素探究”為例,學生在多次實驗后對比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的結論如下:在接觸面一定的情況下,正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當物體接觸面十分光滑時,運動物體所受的滑動摩擦力趨于0;物體與接觸面間的接觸面積與摩擦力大小沒有關系;物體運動速度與所受滑動摩擦力的關系尚未確定,實驗中沒有明確體現(xiàn),對此,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可以結合牛頓第二定律進行綜合分析.
在得出實驗結論后,教師需要對本次活動進行簡要總結,深化知識點在學生頭腦中的印象,并分別對每個小組的實驗探究過程進行合理的評價.同時,學生也需要對實驗過程進行總結和反思,形成感悟,提升應用知識的能力.另外,教師也需要對實驗過程中轉化思想的應用進行強調.在這一實驗中,彈簧測力計拉動物體進行勻速運動,物體滑動摩擦力的大小通過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中體現(xiàn)出來,這也是實驗順利開展的前提.這個階段也是雙主體互動式教學應用的最后一次互動,這一環(huán)節(jié)不僅能增強學生對知識點的舉一反三能力,還能增加學生的探究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