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美敬
(唐山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 河北 唐山 063299)
當代社會,“一帶一路”和“中國制造2025”背景下,高職院校迫切需要培養(yǎng)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復合人才。目前高職學生畢業(yè)后發(fā)現自己理想中的社會和實際生活差距較大,無法有效融入社會,對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職業(yè)生涯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這些學生并不具備高質量的心理素質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而文化教育卻能在培養(yǎng)學生高素質方面起到積極的作用。英語課是教授語言的課程,英語教育專家胡文仲教授曾說過“語言和文化有密切關系,學習外語不僅僅是掌握語言的過程,也是接觸和認識另一種文化的過程?!币虼烁呗氂⒄Z教師有必要把英語課承載的優(yōu)秀文化因素發(fā)掘出來,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同時,高職學生的英語基礎比較薄弱,因此缺乏學習英語的興趣,聽課效率不高,而多姿多彩的文化因素的引入可以為枯燥的英語課堂帶來一縷清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其外語修養(yǎng)。
文化建設過程中,高職英語教師必須把握好正確的文化建設的方向。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職業(yè)技術教育分會理事長周建松建議在文化建設中要做好三個堅持:第一,始終堅持和把握中國共產黨領導;第二,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第三,堅持立德樹人根本[1]。因此,在堅持以上3點的前提下教師要在英語課堂中挖掘出和課程相關的優(yōu)秀跨國文化和傳統中國文化。學習跨國文化旨在增進學生對異國文化的理解、尊重與包容;接觸不同文化的世界觀、價值觀和思維方式,開闊視野,拓寬思路。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在于使學生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文化,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感,增強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此外,教師需引導學生“辯證看待我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差異, 在通過語言了解外國文化的過程中, 不斷對比、調整認知, 推動中外文化交流與合作?!盵2]
高職公共英語課程內容主要介紹國外日常生活情況,如問候、購物、旅游、運動、美食、節(jié)假日、工作等等,而這些內容就承載著較為厚重的西方文化。而這些文化主要通過課本中的對話交流和課文表現出來。教師要善于抓取這些文化因素,在介紹異國文化的時候引入相應的中國文化,在對比中學習,達到文化滲入的目的。挖掘和滲透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文化需要在以下幾方面入手。
英語教師要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文化素質的重要性,結合教學內容自覺地研究和引入相關文化內容,營造良好的文化學習氛圍。同時教師要建立終身學習的學習觀,多多學習國內外的文化知識,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儲備,這樣才能對課本中的文化點有足夠的敏感度,才能在課堂上對相關文化內容娓娓道來。此外,“教師還需要制訂每一堂課的教學計劃,讓教學和跨文化意識培養(yǎng)結合起來,并且對學生的學習反饋進行仔細的分析,引導學生們真正參與到學習中去[3]?!卑盐幕胝n堂是教師責任心的體現,因為發(fā)掘文化點滴并制作成教學材料,了解學生反饋意見等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和時間。為了使課程達到最佳效果,也最大限度地降低高職教師的負擔,教研室可以把所有教師組織起來共同開發(fā)課程的文化資源,集思廣益,共同進步。
高職公共英語課教材除了在語音、詞匯和諺語方面涉及到文化知識外,更主要的是人們日常生活方面的文化,如對話可以顯示國外人士在人際交往方面的習慣和禮儀;文章可涉及到豐富的人文、歷史、自然、美食等知識。
英語屬于印歐語系語言,其基本單位為音位(phoneme),說話的語調主要是由重音、升降調等構成[4]。因此在講解語音時教師可以引入西方語言的語音和升降調文化,同時對比漢語的音調文化,對比來講,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英語詞匯除了本身具有的意思外,有的還發(fā)展出了當地文化獨特的意義,比如一些表示顏色和動物的詞。Purple除了“紫色”之意外還具有“帝王”之意,如 to be born in the purple生于帝王之家;blue除了“藍色”之意還具有“憂郁的”之意,如blue outlook憂郁的人生觀,另外,它還可表示“社會地位高的”,如blue blood 名門望族。cat 在英語中充當著各種角色,尤其在諺語中,如《職通英語》第2冊第2單元有句諺語Care killed the cat.(憂傷足以致命)和第4單元的copy cat(盲目模仿者)。因此,教師在遇到具有當地文化意義的詞句,不防適當拓展一下,既可以介紹這些特色文化,又能增加課程的興趣。
目前,高職英語教材均有對話內容,涉及領域也比較廣,從初次見面的寒暄到約會就餐,從商場購物到國際旅游,這些都存在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比如初次見面時美國人都會表現得友善禮貌,熱情洋溢,但這并不意味著他想交朋友,明天也許就會把你忘得一干二凈,友善禮貌,熱情洋溢只是他們與陌生人交往的方式而已。再比如《職通英語》第2冊第3單元的課文提到了the Boxing Day (節(jié)禮日), 教師可以把該節(jié)日稍加講解。又比如《職通英語》第1冊第7單元的課文介紹了萬圣節(jié),該節(jié)日是為敬鬼神而立。此時,教師們便可以簡單對比東西方的鬼神節(jié)日了。
口頭式引入就是指教師口頭介紹相關文化知識,這種引入方式適用于簡單通俗的文化介紹。教師可以直接講解,也可以先引導學生思考再進行講解。比如在介紹禮物贈送時,教師可以直接說出中國人喜歡贈送有實用價值的東西,如食品、衣物、現金等等,而西方人則喜歡贈送有紀念價值的禮物,如精美卡片、親手制作的小禮品、卡片等。教師也可以提問“中國人經常送什么樣的禮物?西方人又喜歡贈送那些禮物?”來引導學生說出兩者的差異,這種方式經常會引出出乎意料的驚喜答案。
有些比較重要且與課文聯系緊密的文化知識需要融合進單元PPT。比如,《暢通英語》中級教程第1單元提到了蘇格蘭,并配有一張穿典型蘇格蘭格子裙并背著風笛的蘇格蘭人物圖片。這時為了使蘇格蘭文化更加明晰,教師就需要把英國的地圖、蘇格蘭格子裙和蘇格蘭民族樂器——風笛,甚至把蘇格蘭的威士忌都要加入到PPT進行介紹。
《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指出要大力推進教育信息化,著力構建基于信息技術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逐步實現信息化教與學應用師生全覆蓋。針對一些比較復雜和普遍的文化內容,可以制作成微課上傳到課程網站,比如《職通英語》第1冊第7單元的萬圣節(jié)以及其他一些比較盛大的節(jié)日或活動就比較適合以微課形式介紹。教師可以介紹萬圣節(jié)開始的時間、由來、歡慶地點、人們在這一天的傳統活動、萬圣節(jié)的象征、對比中國的鬼節(jié)等等。制作微課是一項費時耗力的工作,需要提前準備,在此,筆者提出微課制作的一些建議:1)盡量搜集大量真實具體的信息,微課一般10分鐘左右,但節(jié)奏很快,所以需要大量信息支撐。2)盡量使用多種手段進行展示,例如圖片、動畫、文字、音樂、有聲講解、注釋、特效等等,手段多樣才能體現微課的優(yōu)勢,否則就會成為不用鼠標的PPT。有聲講解最好使用簡單的英文并編排漢語字幕,重要的內容需要明顯的英文提示。3)先錄音,后錄屏。給制作好的微課PPT錄屏和配音比較困難,因為翻頁或彈出信息往往不能和配音同步,因此建議先把錄音根據微課停頓時間長短的需求做好,然后再根據錄音進行錄屏。好的微課生動形象、詳細具體、富于邏輯和條理,通俗易懂,令人印象深刻。目前,各高職院校都在積極建設網絡課程,制作好的微課可作為一種優(yōu)良的視頻學習資源上傳至課程網站,要求學生課前和課后觀看。課上教師需要針對微課重要內容提問,學生答復,教師給予學生相應的平時分作為對學生的考察結果和激勵。教師也需要在網站編輯相關練習以鞏固知識點,達到吸收內化的目的。
對于某些復雜、難以理解和記憶的文化知識點,教師使用視頻資源,教學效果會事半功倍。比如《職通英語》第2冊第7單元講到世界文化差異時,提到印度人搖頭和點頭與中國的區(qū)別。事實上印度人有3種搖頭方式,分別是撥浪鼓式搖頭、左右歪頭和下巴小幅度左右搖動的搖頭,第1種搖頭表示No,第2種搖頭表示Yes,第3種搖頭代表maybe 或 maybe not。而點頭和中國人一樣,都代表Yes。印度人表情豐富,在表示同意時面部輕松愉悅,表示不同意時,表情無奈、煩惱、生氣等。如果只靠教師口頭和動作講解,不夠形象,學生的印象也不深刻。而網上恰恰有一個印度人自編自演講解搖頭點頭的英文視頻,他們幽默搞笑的搖頭、點頭畫面以及相應的故事情節(jié)令人捧腹,畫面印入學生記憶中。在這里教師可以讓同學們思考中國人表示同意、不同意時和不置可否時的肢體語言是什么樣的,進而得出中國人含蓄內斂而印度人幽默活潑的文化特征。
高職英語教師要積極為校圖書館推薦外國文學著作、書蟲、文摘、雜志和報紙類的讀物。安排學生每周花一定的時間去閱讀作品,撰寫讀書筆記。教師利用學校的英語協會和學生會積極開展“跨文化知識競賽”、“文化差異我來說”等具有實際效果的第二課堂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逐漸樹立起一種跨文化意識。
胡文仲指出“語言反映文化,文化滲透語言,兩者水乳交融,密不可分。[5]”高職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應該堅持語言的工具性和文化性的融合統一,發(fā)現和發(fā)掘所涉及資料中的文化元素,并制作成適合學生使用的資源,既要講授知識又要宣傳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帶領學生領略世界文化的風采,開闊眼界,拓寬思路,提高自身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