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青 李春曉
歷經兩次鴉片戰(zhàn)爭的沉重打擊,19世紀60年代以降,中國部分當權官僚士大夫的對外認識發(fā)生重大變化,不再把外國都看成“心懷叵測”的“夷狄”,而視為可遣使通好的“與國”,因此主張加強與外國的聯系。當權者對外認識的變化促使清政府重新調整對外政策,采取了一系列對外新舉措:1861年成立總理衙門,1866年派出斌春一行赴歐游歷,1868年派出中國近代第一個外交使團蒲安臣使團。在此基礎上,1875年清政府終于派出近代中國首任駐外公使——駐英公使郭嵩燾,開創(chuàng)了近代中國的遣使駐外制度。至1911年清朝滅亡,清政府先后在歐美日16個國家設置使節(jié),派出近60人的使節(jié)隊伍,同時在新加坡、橫濱、漢城、舊金山等海外40多個城市和地區(qū)派駐了一百多名領事,加之各使領館中數量不等的參贊、翻譯等人員,構成晚清對外交往中一個引人注目、頗為壯觀的外交官群體。①
這些聯翩而出的外交官是中國近代最早走向世界及與外部世界聯系接觸最多的一批人,他們在做好外交工作的同時,在中西跨文化交流中努力作為,既成為“西學東漸”的橋梁,亦成為“中學西傳”的先鋒,是清季中國文化域外傳播的官方力量。
清季外交官群體開展的“中學西傳”活動,主要形式之一是通過各種公共活動等重要外交場合中的演講、展示或介紹,直接宣傳與推介中國文化。
1887年,駐法使館參贊陳季同曾在巴黎的昆蟲展上進行了一場演講,在演講中他首先追溯了蠶的歷史,提到在公元前2700年黃帝的妻子第一次養(yǎng)殖了蠶,為此后桑蠶貿易的發(fā)展及繁榮奠定了最初的可能性。蠶吐出的絲,除眾所周知的用途之外,還可用于樂器制造,中國弦類樂器當中的琴弦,都是用蠶絲所做的②;之后,陳季同又講到了中國花地的蜜蜂文化,介紹了蜂蜜和其用途(充饑、治病)。談及昆蟲與醫(yī)學的關系,他用蜘蛛治療疾病為例,闡明用蜘蛛制藥的方法和主治的疾病。演講的結尾,陳季同對中國昆蟲之間的爭斗進行了有趣的描述,他用詼諧幽默的語言闡釋道:“它們的斗爭不像歐洲國家之間那樣危險,具有破壞性。”③這次演講圍繞昆蟲,從紡織、樂器、醫(yī)學等方面,多視角地介紹了中國文化。陳季同幽默風趣的口才,細致入微的解說,讓這場演講生動有趣。
1896年,李鴻章率領代表團赴歐美等國之時,羅豐祿曾以翻譯官的身份隨行,憑借其扎實的外語功底出色地完成了翻譯任務,“把李鴻章送給女王的杜甫‘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的詩句,準確、得體地譯成贊頌女王、極為吻合英文句法的優(yōu)美詩句,博得女王陛下的贊賞”。④戰(zhàn)敗的局面不能掩蓋中國文化頑強的生命力和獨特的魅力,羅豐祿出色的翻譯正是有力的證明。
1897年,代表中國皇帝出席英國女王鉆石慶的特使張蔭桓,為英國女王帶去了眾多中國的寶物,英國刊物如是記載:“太后的禮物包括稀有的瓷器、工藝精湛的玉石杯和年代久遠的花瓶;一些著名的藏香(用于在長壽祭壇上燃燒),以及由五顏六色的蠟燭制成的松樹(象征長壽),所有的禮物都是同一個理念——長壽。上面的東西裝在六個方盒子里,這些方盒子是由一種叫做紫檀的木材制成的,非常珍貴,盒子打磨得非常漂亮。此外,還有兩個同樣材質的長方形盒子,據說里面裝著金銀刺繡和絲綢,是專門為女王陛下從絲織業(yè)之鄉(xiāng)蘇州和杭州準備的。”皇帝的禮物則是“高六英尺的瓷器架;八幅折疊的繡花屏風,其框是用寶貴的木料做成的;一對玉石權杖以及一對非常大的古代瓷花瓶”。⑤可以看出,無論是瓷器絲綢,還是刺繡香料,都是極具中國特色之物,承載著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精彩的古典藝術;在禮品盒上均刻以“壽”字,顯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賀壽的重視及尊重。
19、20世紀之交,駐美公使伍廷芳受邀多次在美國公共活動中進行演講。1899年4月,伍廷芳出席了美國政治與社會科學院年會并發(fā)表關于“中國與西方關系”為主題的演講,在演講中,伍廷芳首先懇請西方各國以公平公正的眼光看待中國及中國文明,并舉出實例,闡述了中國文明的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并使用物理學中“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否則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或繼續(xù)沿直線運動”的定理反駁中國停滯不前的觀點。隨后對傳教問題和商業(yè)問題也做出了相關的闡述。⑥演講內容環(huán)環(huán)相扣,引經據典,有理有據。1900年6月,伍廷芳在一場茶藝專家晚宴上發(fā)表了演講,講述了中國泡茶的規(guī)則。⑦在這場講座中,伍廷芳從茶具的選擇及規(guī)格、泡茶的方法、品茗的禮儀、茶葉的鑒別等幾個方面進行了講述和演示,對中國的茶文化進行了簡潔實用的介紹,為西方人士了解中國茶文化提供了直觀生動的范例。
1905年,中國駐馬尼拉總領事鐘文耀在美國駐馬尼拉外交官康格夫婦回國前夕,在馬尼拉一所俱樂部專門舉行招待會,歡送其夫婦回國。鐘文耀精心安排歡送會,場內布置采取了“令人愉快的東方風格”⑧。招待客人的餐飲亦充滿中國特色?;顒幼允贾两K處處體現出中國主人熱情好客、無微不至、使人賓至如歸的特點。當地媒體報道:“總領事鐘文耀是一位令人愉快的東道主,馬尼拉的精英們將永遠記得作為他的客人度過的愉快的夜晚?!雹?/p>
公共外交活動中中國外交官們所呈現出的積極的精神風貌,不卑不亢的外交態(tài)度,以及對傳統(tǒng)文化矢志不渝的堅守,為中國和中國文化的推介、傳播做出出色貢獻。
通過出版發(fā)表論著、翻譯中國經典的方式宣揚中國學術和文化,是清季外交官群體“中學西傳”活動的又一重要形式。
長期派駐歐洲工作生活、后出任駐法國使館參贊的陳季同,駐法期間用法文創(chuàng)作、翻譯了多部優(yōu)秀著作。如1884年撰述的《中國人自畫像》一書,運用比較分析的方法對中國文化、風俗進行了介紹;1884年翻譯的《聊齋志異》中的26篇故事,編成《中國故事集》,后該書被譯成英文在倫敦等地出版發(fā)行;1886年在法國出版的《中國戲劇》一書,介紹了中國的戲劇文化和創(chuàng)作。此外,他還于1890年發(fā)表《中國人的快樂》,向西方人介紹了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公共娛樂等內容;1892年,撰文《我的祖國》(又譯《吾國》),介紹了中國的社會組織、中國人的情愛觀、中國的知識分子、水利、商業(yè)傳統(tǒng)等內容。另外,陳季同駐法期間還出版了《黃衫客傳奇》與《中國人筆下的巴黎》二書。陳季同的著述,涉及中國文化的廣泛領域,在法國乃至歐洲均產生較大影響。
駐英公使曾紀澤履外期間亦發(fā)表不少介紹中國的文章。他曾用英文撰寫有關王莽貨幣的文章,對王莽新幣的產生及發(fā)展原委給予闡述。⑩還曾在《亞細亞季刊》上刊載名為《中國先睡后醒論》的文章,引起西方人的極大關注。文章從外交事宜出發(fā)立論,首先揭露與批判西方殖民者的諸多行徑,對西方認為“中國業(yè)已銷鑠殆盡”的觀點予以批判,指出中國已經開始覺醒,“它不是一個垂死的國家,能夠如此平靜地接受它的屈辱,并從屈辱中獲得勇氣,努力振興”。接著又表明了中國正全力整頓海防,創(chuàng)建水陸軍,同時還在文中闡述強兵先于富國的觀點。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蘊含的自強不息、不畏強暴的精神風貌在此文中得到充分體現。
此外,1909年,時任駐美參贊的顏惠慶為向世界介紹當時中國的外交制度,在《美國國際法雜志》上發(fā)表了《中國如何管理其外交》的專文,對晚清的外交系統(tǒng)作以介紹。該文將清廷外交系統(tǒng)一分為二,即外務部與駐外使館兩大部分,對外交人員的界定是將外務部和駐外使館中的官吏統(tǒng)稱為外交人員。晚清外交機構處于不斷演進變化的狀態(tài)下,顏惠慶作為當時外務部的重要官員,以撰文的形式向世界介紹了逐步發(fā)展的清廷外交體系,對西方國家了解中國制度文化現狀起到一定的作用。
如果說清季外交官在公共活動中對中國文化的展示介紹還具有零星、片斷的特征,而這些西文著述對中國與中國文化的宣介,則更系統(tǒng)深入,旨在通過這些內容豐富、具有明確指向性的著述,努力破除西方人對中國與中國文化的誤解與偏見,其用心不可謂不深。
結交當地官方和民間人士,是清季外交官向其駐在國傳播中國文化的又一直接方式。在與當地友人交往過程中,中國的書畫藝術、音樂、詩詞歌賦、傳統(tǒng)經典等中國文化內容被域外人士更多的了解和喜愛。
曾紀澤駐外時就經常開展一些頗具特色的“中學西傳”活動,得到諸多外國友人的青睞。書法出色的他時常為外國友人題字,使西人一睹中國書法的風采。他為登門拜訪求譯華音姓名的西人,“寫篆、楷兩式而詮釋之”。在音樂交流上他也頗有貢獻,常為外國友人吹拉彈唱,亦與當地音樂家探討律呂之學。如光緒五年四月廿七日“太常樂卿久列司本聶狄克來,談樂律良久”,擅長作曲的曾紀澤曾“創(chuàng)作國調(國歌)作樂章一首,兼排宮商,以為國調”,后“錄所作國調,名曰‘華祝歌’”。該曲在《鞏金甌》之前常被西方國家當作大清國國歌使用。
曾紀澤亦多次與友人在家中會談,會談的內容多圍繞推介中國傳統(tǒng)經典展開。如理雅各來訪時,曾紀澤曾對其闡述《周易》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價值:“余告以《周易》系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大圣人精神所著,篇簡無多,而賅備宇宙萬物之理,古今萬世之事,是以精奧難通。中國歷代先儒詮釋,亦是仁者亦仁,智者謂智,不能窮微測妙,豁然貫通,無論西人也?!辈⑨槍硌鸥髋u《周易》的觀點舉出三例進行駁斥,有理有據,使其喟嘆弗如,請求常常來拜謁求教。曾紀澤在闡釋《周易》價值時雖也大而化之地認為西學不能出易學范圍,反映其保守的中國文化本位思想,但對一位英國漢學家如此細致闡述中國傳統(tǒng)經典,其“中學西傳”的意義顯而易見。
駐德公使李鳳苞在德國任上,也屢屢與德國漢學家探討中國歷史文化。其《使德日記》就曾記載其初至德國參觀柏林書庫時,與書庫監(jiān)督里白休士及其夫人的交談,“論及春秋以前有無信史”,“亦詢中國葉韻始于何時”。李鳳苞對此進行了解答,談及詩三百篇后葉韻才漸多的問題。其后,李鳳苞還曾會見年逾古稀的德國學士芍克,對其精于東方學問頗表稱頌,并贈其一部《瀛寰志略》。此后,兩人書信往來,芍克曾就《使西紀程》發(fā)表觀感。李鳳苞還曾接受德國新報主筆道克德爾愛孛爾宴請,向其講述了中國古文字的淵源問題。
駐德公使呂海寰在駐德期間,曾覲見德皇,見德皇宮中掛有中國的“二十四孝”圖,便向德皇介紹該圖的大致內容,說到:“中國皇帝以孝治天下,這些故事都是勉勵天子庶人行孝的榜樣?!敝螅瑓魏e居置罘g官將“二十四孝”圖譯成德文,呈送德皇,此書在德國受到歡迎,流傳頗盛。
清季外交官群體中,駐日外交官的選拔出于兩國間文化交流的考慮,往往有著不同于駐他國外交官的考量標準,即是否風雅好文。因此清季被派往日本的外交官多文才不凡,成為這一時期中國文化域外傳播的重要人物。如首任駐日公使何如璋,常與日本朝野名士、普通民眾進行文化交流活動,除一起研墨合詩,也常為他人新作作序,饋贈友人字畫。他曾贈團扇與《唐人萬首絕句》二冊于日本貴族桂閣,并在其請求下為團扇題字,桂閣因此感到十分榮幸。何如璋還為日本友人講解史書和介紹中國方言的學習方法,教授桂閣關于《明史稿》中的相關句讀知識,通過他對史書的相關講解,幫助桂閣解答了疑惑,豐富了其相關版本學及文字常識。另外,他也向日本友人講授了北京官話的學習之道,相關日本筆談資料中多次記載其關于如何學習北京話、北京話種類等問題,何如璋認為若要了解北京官話以讀《紅樓夢》一書為佳,其次為《品花寶鑒》,材料如是載:“小說用北京話,雅俗事都寫得出者,以《紅樓夢》為最佳。其次則《品花寶鑒》,說北京名伶,筆墨殊不及《紅樓夢》。且此二書中土禁其印。購之亦殊不易,大抵皆舊日所藏舊本,非近日書肆所售。”
繼任黎庶昌,兩度使日,更是廣泛結交日本人士,說文論道,詩酒聯歡。他曾每年定期于上巳節(jié)、重陽節(jié)在使署或芝山紅葉館招請日本文士為修楔、登高之會。會上由黎庶昌率先賦詩,然后與會人員相繼依韻和答。詩文傳播出去,又有不少外地文士依韻而作,寄來使館。此外,還有一些不定期的宴會,會上觥籌交錯,詩文唱和,一派古風。詩文酬答的內容,或詠歷史上中日文化交流佳話,或表達中日友誼長存的愿望,或表述對中國文化的欽慕,十分廣泛。黎庶昌兩度使日期間與日本文士所唱和的詩文被時人編為《黎星使宴集合編》。
曾任駐日使館參贊的黃遵憲,同樣通過與日本友人的文字之交,為中國文化在日本的傳播做出重要貢獻。作為近代詩文大家的黃遵憲,曾在與日人交流時,對日本詩壇“纖靡成風”的狀況提出頗具卓識的批評,使日人非常折服。他還在筆談中向日本友人大力推薦中國經典尤其是《紅樓夢》,稱頌“《紅樓夢》乃開天辟地從古到今第一部好小說,當與日月爭光,萬古不磨者”,“論其文章,直當與《左》、《國》、《史》、《漢》并妙也”,認為“貴邦不通中語,不能盡得其妙也”。為佐證自己的觀點,他將《紅樓夢》親自圈點后送給日本友人。日本友人對與黃遵憲進行的這些筆談極為診視,將其裝裱藏于日本東京都的平林寺。1968年,日本學者實滕惠秀等將這些筆談編成《黃遵憲與日本友人筆談遺稿》。
何如璋、黎庶昌、黃遵憲等人在駐日外交官任上與日本朝野文士廣泛交流,活動頻繁,其留下的大量筆談資料、序跋、書信,一起佐證著駐日外交官傳播中國文化的自覺與努力。
外交官走出國門后,自身就是一種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其個人言行、住所裝飾、服裝配飾本身也是向域外展示中國文化的一種重要途徑,這種日常生活中的潛移默化,往往也成為西方對中國文化產生興趣和加深了解的重要方式。
傳統(tǒng)中國服飾制作精良,用料考究,又因絲綢深受外國人喜愛,外交官所到之處常出現中國服飾博得西方民眾關注的情形。伍廷芳在美國照相之時即是如此,當時報道寫到:“伍先生首先穿著他的便裝,一件赤紅色錦緞外套和藍色褲子。之后,他穿上宮廷禮服再次拍照?!敝袊徔棙I(yè)歷史悠久,其呈現的紡織工藝和悠久的絲綢文化均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外交官用最直接的方式讓西方人親眼見證了中國服飾文化的博大精深。
外交官在國外所住的房屋,因其含有中國元素的裝飾陳列,亦引起外國人士的關注。鄭藻如駐美期間,美國報紙專門就鄭藻如的住所進行過報道:這位中國大使在客廳的簡單陳設上又添了幾件他自己的寶物,房間里有一種檀香木等物品和其他東西混合的特殊氣味,這種氣味總是粘在扇子、絲綢和其他東西上。除此之外,另有報道稱“他們的公使館,也就是他們的家,布置得很雅致,客廳里擺滿了各種各樣的物品,證明了這個華麗王國的原住民的技藝”。
伍廷芳的住所同樣受到關注,“公使館的石頭外觀當然是雄偉的,它是華盛頓最漂亮的住宅之一。橡木走廊上的石材鑲邊,是這座房子吸引人的地方。公使在房間里增添了一些美麗的東西……房屋的墻壁是縞瑪瑙材質,黑檀木制品、燭臺、櫥柜和其他裝飾品在美國人的眼中都是很奇特的。
身處異國的清季外交官,用蘊含中國元素的裝飾品來裝飾房屋,成為域外國家了解中國文化的又一扇窗口。
作為中學西傳的“官方渠道”,清季外交官在國外履職期間開展的中國文化傳播活動在駐在國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
第一,其所展示的中國服飾、住所裝飾、古玩字畫等實物,使外國民眾以最直接的方式感受到中國的物質文化及古典藝術。面對外交官們帶去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產品及日常生活用品,他們均表示出喜聞樂見的態(tài)度,艷羨稱許之意時有流露。如鄭藻如駐美期間,一次與隨行人員在車站稍作停留,因其服飾特殊,就吸引了大家的關注,“他們穿著他們本國的絲綢服裝出現,引起了我們相當大的好奇心”。外交官住所房間內部中國風格的裝飾也受到外國人士的關注,如伍廷芳駐美期間,“在房間里增添了一些美麗的裝飾,如水墨畫和一些瓷器,使了解這些東西的人為之傾倒”。此外,李鳳苞在訪問奧地利時遞交的國書也引起了西人關注:“中國皇帝的信是一份奇特的文件,它被刻在羊皮紙上,用中文和滿語寫成。它的邊緣是中國的龍,用銀色所畫,書信用美麗的黃色絲綢包裹著,覆蓋了三角形圖案,整體有點像中國國旗?!彼麄冋J為除了國書所蘊含的政治意義,制作國書所用的精美絲綢,代表信仰的龍圖騰,以及國書上的滿漢文字,無一不體現著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
第二,其所展示的中國禮儀也給外國人士帶去了愉快的體驗,加深了西方國家對中國作為禮儀之邦的認識和對中國的尊重。鄭藻如在美宴請賓客,以奉茶之禮接待外國友人,受到客人喜愛?!翱腿藗兒壬蠋妆钕∮械牡静萆牟瑁璧南銡夂芎?,味道好得難以形容?!背錾耐饨皇聞漳芰酮毺氐纳缃欢Y儀,使鄭藻如在離任之前受到美國總統(tǒng)的贊譽:“你(指鄭藻如)的高尚的個人品質和始終如一的禮貌和善意的精神,使你深深融入了你的使命?!腋兄x你為在貴國和我國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所作的真誠努力,我相信這將繼續(xù)為兩國人民帶來良好的成果。”張蔭桓參加英國女王鉆石慶時,所行特殊的作揖禮被當地媒體進行了細致的描寫:“特使和同僚之間的問候方式很獨特。他們沒有握手,而是各自抓住自己的一只手,把兩只手交叉在胸前,似乎在自言自語地握手。與此同時,他們互相鞠了一躬。”在西方民眾感到獨特之余,作揖這一中國普遍且具代表性的禮儀讓西方民眾有所了解、關注。
第三,其通過著述、演講、筆談等方式對中國文化的介紹和傳播,拓寬了外國了解中國文化的途徑和內容,貫穿其中的中國歷史文化、古典文學、民風民俗、時政社會等內容,均引起當地對中國及中國文化的注意,一定程度上對域外改變對中國文化的偏見乃至增強中國文化的域外吸引力產生了相當積極的影響。
曾紀澤的《中國先睡后醒論》一文一經發(fā)表,就引起西方國家極大關注。盡管有文章指出其部分觀點值得商榷,甚至有人批評其荒謬、無知,但不少媒體對曾文持肯定態(tài)度,認為“《中國先睡后醒論》是一篇出色的文章,它的許多預言沒有得到證實,這對中國和我們都是不幸的”。陳季同作品在西方國家有著更大的影響力。他每有新作刊登,都會引來西方媒體的關注和介紹。倫敦某報刊在評論陳季同關于戲劇的文章時說到:“作者的風格不僅在觀點上比本土戲劇更巴黎化,而且在戲劇美學的一些最棘手的問題上,也給我們帶來了不少啟發(fā)?!彼淖髌芬脖晃鞣饺水斪鹘榻B中國文化的先聲。在評價《中國人自畫像》一書時,西方報刊認為陳季同是中國在被歐洲人了解500多年后,首位為中國發(fā)聲的人物。他的演講是詼諧幽默的,關于蠶的那場演講西方人用“有趣”二字概括了演講的反響;他的書是極具可讀性的,介紹《中國人的戲劇》時,評論認為“每一個沉迷于這部作品的人都會感到滿足”。
駐日外交官的文化傳播活動在日本產生更積極的影響。清季外交官使日時正值日本明治維新之后,日本全社會充斥著脫亞入歐的強烈氛圍,傳統(tǒng)漢學的影響不斷式微。何如璋、黎庶昌、黃遵憲等一批中國外交官的到來及豐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動,極大地改變了日本的漢學面貌。對其使日期間致力于中日文化交流的實踐影響,黎庶昌曾記述:初使日后,“有與國同文之樂,暇輒與紹坤儒流敘交會飲,諸君子或為詩文以張之”。再度使日后,日本“國好益密,骎骎乎有唐世遺風”,“詩與文日益多”。黃遵憲也記述:“自余隨使者東來,求其鄉(xiāng)先生之詩,卓然成家者,寥落無幾輩,而近時作者,乃彬彬乎質,有其文?!迸c日本文士開展的多種形式的交流互動,促進了日本漢學的興盛。學術界公認,明治時代成為日本漢詩史上的輝煌時期,與黃遵憲對日本詩風的影響是分不開的。
第四,作為中國文化的承載者,清季外交官無論獨特的個人魅力或知識學養(yǎng),還是活動中所展現的民族精神和中國禮儀,都是其駐在國在對外交官進行整體評價時難以回避的內容。如曾紀澤去世后,美國《時代》周刊曾發(fā)表文章,評價他是西方國家極為重視的外交官,也是當時中國為數不多的最優(yōu)秀的作家之一,他的各種風格的中文寫作技巧同樣出色。作為詩人,他享有很高的地位,他能熟練地吹奏幾支管樂器,還會彈弦樂器,他還是一名優(yōu)秀的騎手和弓箭手。他遇到困難毫不氣餒,堅持自己的學習,用英語在扇子上寫下贊美的題詞,送給他的外國朋友們。再如駐美公使伍廷芳,其相關活動亦得到了高度的評價和稱贊:“他受到美國公民的歡迎。他彬彬有禮、舉止高貴、聰敏機智、文筆優(yōu)美,最重要的是,他雄辯的聲音使他在這片土地上聞名遐邇。作為國家招待會和宴會上的朝臣,他被一群崇拜者包圍著;作為一名演說家,他的演講吸引了大批聽眾。”《紐約航海記錄報》也曾評價伍廷芳:作為一名知識淵博的學者,一位能干的政治家,一個堅定的美國人民的朋友,和一個開明人道的紳士,他贏得了美國國家的贊譽。
對清季外交官群體的贊美不絕如縷。這些贊美不僅是給清季杰出外交官個人的,也是送給外交官浸染其中并力圖努力向域外宣揚、博大精深且具有恒久魅力的中國文化的。
清季外交官群體之能在中西跨文化交流顯著不平衡、“西學東漸”漸成大潮的大背景下,在駐在國努力開展“中學西傳”活動并取得積極成效,從根本上說是中國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恒久的影響力所致。由于自然與社會的復雜原因,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發(fā)展處于不平衡狀態(tài),這種不平衡既體現為文化發(fā)展程度的高低不一,即時代性特征;也體現為文化的風格氣質各異,也即民族性特征。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同樣是決定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動力。雖然近代中國文化具有相對于西方文化的時代落差,但其博大精深的豐富內涵與迥異于西方文化的風格氣質,同樣可以與異域文化交流花色品種、取長補短,其內在生命力與輻射力,同樣可以對異域產生重要影響。這是清季外交官群體域外文化傳播活動之所本。
不可否認的是,清季外交官群體良好的教育背景和知識譜系為其開展一系列“中學西傳”活動并取得良好成效奠定了堅實基礎。
前人的相關研究及統(tǒng)計分析表明,無論是在總理衙門時期還是外務部時期,外交官群體的籍貫以廣東、江浙、安徽、福建等地區(qū)所占比例較大。這些地方或自古以來多為教育發(fā)達地區(qū),如江浙、安徽,圖書出版、學校建設、儒學傳播從古代到晚清時期均保持著持續(xù)發(fā)展的態(tài)勢,在官員入仕仍以考試選拔為主的晚清,來自這些教育發(fā)達地區(qū)躋身仕途、遴選為外交官的一批人,其教育背景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或近代開埠早,對外交流頻繁,如廣東、福建,出自這些地區(qū)的官員具備處理“洋務”事宜的更多經驗知識,這亦構成外交官群體的先天優(yōu)勢條件。
作為清廷在國外的官方代言人,外交官群體的教育背景和知識譜系中,既擁有深厚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又對時務和西學有較深程度的了解,無疑是其“中學西傳”活動的良好助益。
檢索清季外交官群體的履歷,不難發(fā)現其大都接受過良好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相關研究顯示,甲午戰(zhàn)前駐外公使多數具有科舉正途出身,如郭嵩燾、陳蘭彬、崔國因、汪鳳藻、何如璋、劉錫鴻、許景澄、洪鈞、李經方、楊儒等人,他們從小研習四書五經,古代典籍,擁有良好的中學功底。即使是新派洋務學堂出身的外交官員,如張德彝、陳季同等,其知識譜系中,中學教育占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亦具有扎實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
清季外交官中不少人擁有在新式學堂學習的經歷,這種趨勢在甲午特別是庚子之后更加普遍。甲午戰(zhàn)后擔任駐外公使的40人中,受近代新式教育知識分子有21人,人數超過未接受新式教育者??v觀整個晚清時期,有著新式教育背景的駐外公使多出自京師同文館、上海廣方言館及廣州同文館。也有一部分是留學歐美,歸國之后被任命官職,出使各國的,如伍廷芳、羅豐祿等人。是否在新式學堂學習并非外交官選派的決定性指標,但擁有西學背景的外交官,在開展“中學西傳”活動時確實更容易掌控和應對相關問題。
從外交官遴選過程看,其是否擁有深厚中國文化素養(yǎng)并兼對時務和西學有所用心就實際成為遴選外交官的重要條件。郭嵩燾保薦駐英公使薛福成的理由,就是認為薛“博學多通,于西洋地勢條舉縷分,精習無遺,而性情純樸篤實,一無虛飾”;黃遵憲被舉薦的原因則是其“學識恢遠,留心時務,于歐洲亞洲各國情勢尤極了然”。
得益于良好的家庭背景、較高的學養(yǎng)素質或特殊的出國背景,外交官群體中的一些人在正式出使之前就已博得了西方國家的關注。如鄭藻如,由于出國之前已被西方民眾所知,加大了其與外國人士接觸的機會。材料記載:“在國內,他很受外國居民的歡迎,經常為他們舉行宴會。他的秘書毫不懷疑他會在新工作崗位上也同樣受歡迎”。外交官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中西兼具的文化素養(yǎng)也便于他們在文化傳播活動中施展拳腳,更容易結交外國上層人士。通過這些交往活動,讓具有較高影響力的西方上層人士了解和接觸中國文化,對中學的傳播與擴散都極為有利。
此外,外交官本身的特殊身份使其在傳播中學時,具有更加明顯的優(yōu)勢。新加坡總領事左秉隆就曾請求加大新加坡等南洋地區(qū)中文學堂的管辦力度,采用適宜方式,更好地在該地傳播中學。雖然中式學堂所面向的主要受教群體為該地華僑,但在他國建立起中式學堂、教授中國文化本身也是一種文化交流的表現形式。受到中式學堂教育的人與當地人士進行交流與接觸,也成為中國在南洋地區(qū)進行文化交流的一種手段。左秉隆通過因地制宜之法,為中學在南洋地區(qū)的傳播獻言獻策,通過官方手段實現傳播中學的目的,是外交官群體有別于其他群體的特殊之處和優(yōu)勢。
考察清季外交官群體域外傳播中國文化的事功,在肯定其成效和業(yè)績的同時,也應看到其局限與不足。作為近代中國最早走向世界的一批人,他們盡管在出洋前后特別是出洋后受到西方文化的有力沖擊,時代意識、世界眼光、新學知識都走在時代前列,但作為長期在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環(huán)境中浸染成長起來的一個官僚群體,清政府派駐海外的官方代表,其政治、文化觀念總體上仍不能突破封建的藩籬,表現在對待中西文化關系上,就是固守中國文化的本位立場,堅持“西學中源”的觀點。黎庶昌的言論就非常典型,他認為“西人立法施度,往往與儒暗合”,“君民一體,頗與三代大同”。西方國家奉行的基督教,他亦認為是墨子思想的余緒。即便如張德彝這樣在洋務學堂成長起來的青年翻譯,在隨使國外時對西方許多新事物的評價也充滿著矛盾。長時間接受西學教育的顏惠慶,在美國期間看完西方舞臺劇《痣》后也片面評價“美國的舞臺劇,道德敗壞,每況愈下”。這些觀點沒有擺脫從中國文化看世界的思想模式??床坏轿鲗W之長,就不知中學之短;不知西學之短,也難以正確認識中學之長。固守中國本位的文化價值觀倫理觀,無疑嚴重影響了外交官群體“中學西傳”的廣度與深度。
同時也應看到,由于外交官身份的局限,清季外交官群體“中學西傳”活動的內容主要集中在中國傳統(tǒng)精神文化層面上,對知識、技術、產品等具有分散性流傳特點的文化內容,傳播涉及很少,中國文化域外傳播的相關活動無法突破晚清時期政治和外交關系主宰局面的桎梏。
但無論如何,在清季“西學東漸”壓倒“中學西傳”的浪潮中,外交官群體以自己的不懈努力向域外傳播了中國文化的大量內容,展現了中國文化不朽的風貌和影響力,對于后人完整描述近代以來完整的中西文化關系格局,完整描述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歷史軌跡,都有著鮮明的價值意義。
①關于晚清外交官群體的情況,李文杰在《中國近代外交官群體的形成:(1861-1911)》(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年)中有詳細論述。
③“A Chinese General On Insects, ”TheFriendlyCompanion, 1November, 1887, p291.
④仝冰雪:《一站一坐一生:一個中國人62年的影像志》,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年,第30頁。
⑤“Gifts For The Queen, ”TheBelfastNews-Letter, 7 June, 1897, Issue 25549.
⑥“Chinese Minister's Elo=quent Plea for Justice, ”SaltLakeSemi-WeeklyTribune, Issue 16, 2 May, 1899, p.13.
⑦“How They Drink Tea in China, ”TheWeeklyStandardandExpress, Issue 3357, 23 June, 1900, p.9.
⑧⑨“Taotai Chung Mun-yew,”TheNorth-ChinaDailyNews(1864-1951), 7 March, 1905, 005.
⑩曾紀澤:《出使英法俄國日記》,載鐘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Ⅴ,長沙:岳麓書社,2008年,第88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