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薇,劉步平,陳曉虹,胡瑩瑩,梁啟放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針灸康復臨床醫(yī)學院,廣州 510006)
痛證在臨床上普遍存在[1],《黃帝內經》相關記載頗多?!端貑枴づe痛論篇》認為:“經脈流行不止,環(huán)周不休,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中則氣不通,故卒然而痛”,在病因病機上強調痛證與經脈密切相關。經脈內連臟腑,外絡肢節(jié),運行氣血,調和陰陽,在人體中占有重要地位?!鹅`樞·經脈》更是明確指出,其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在臨床應用中“不可不通”。該篇不僅描述了十二經脈循行路線,同時還記載了十二經脈病候,即“是動病”與“所生病”,后世對兩者含義解釋頗多,但迄今未有定論[2]。本文歸納分析兩者痛證特點,旨在為其臨床應用提供參考。
經整理發(fā)現,《靈樞·經脈》“是動病”痛證只有沖頭痛、齒痛、嗌痛、缺盆中痛、心痛、心脅痛、胃脘痛、脊痛、腰痛9種,病位分布僅見于頭面軀干,四肢未有記載,共涉及經脈8條(心包經、腎經、三焦經、胃經未見相關記載);而“所生病”痛證多達數十種,病位分布于頭面軀干及四肢,共涉及經脈11條(肝經未見相關記載)?!鹅`樞·經脈》“是動病”痛證與“所生病”痛證相比,其種類較少,病位分布較窄,涉及經脈較少。同時,在陰經與陽經的對比上,陰經“是動病”與“所生病”痛證皆少于陽經。
六陰經交會于胸腹部,陰經“是動病”“所生病”中,胸腹部痛證最為常見,表現有缺盆中痛、心痛、脅痛、胃脘痛4種,其中以心痛記載較多。其他部位痛證中,頭面部見于舌本與嗌部,軀干部見于肩背與腰脊,四肢見于臑臂內、股內及足下。在經脈分布上,太陰肺經、脾經與少陰心經、腎經涉及痛證較多(均超過3種),而厥陰心包經、肝經較少(均只有1種)(詳見表1)。
表1 陰經“是動病”“所生病”痛證經脈分布
六陽經交會于頭部,陽經“是動病”“所生病”中,頭部痛證包括有頭痛、囟痛、目銳眥痛、齒痛、嗌痛、頷痛、耳后痛、頸痛、項痛,多分布于太陽與少陽經脈。其他部位痛證中,軀干部既見于前部膺乳、氣街、缺盆中、心胸、脅肋部,又見于后部肩、背、脊、腰、尻部;四肢中,上肢主要見于臑、肘、臂外部及大指次指,下肢主要見于足三陽經循行的前部、外部及后部。在經脈分布上,痛證以足三陽經為主,且膽經尤為常見(詳見表2)。
表2 陽經“是動病”“所生病”痛證經脈分布
“是動病”“所生病”最早相關解釋見于《難經·二十二難》[3]: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為血后病也。故先為是動,后所生(病)也[4]。
該條文從氣血先后變化詳實地闡述了“是動病”“所生病”差異的內涵。根據兩者的痛證特點,“是動病”階段,病變于氣,氣機阻滯于局部,壅滯不通,不通則痛,故多以局部疼痛為主要效應表達方式,如缺盆中痛、齒痛等。至“所生病”階段,氣滯不解,病變于血,血或壅塞于經脈,阻滯氣機于局部,不通則痛,出現脅痛、目銳眥痛等;或使經脈內外難以溝通,濡養(yǎng)功效不能正常發(fā)揮,病變由局部痛證擴展至整體,導致疼痛部位廣泛出現不榮則痛,如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jié)皆痛等??傊笆莿硬 迸c“所生病”之間存在氣血先后變化關系,其在病理機制上解釋了兩者痛證在部位分布范圍的差異性。
十二經脈具有溝通表里內外、調節(jié)人體陰陽之氣的作用。人體中每個部位都含有陰陽之氣,但其在性質及含量上存在差異[5]。當不同部位的陰陽之氣發(fā)生變化且超出經脈調節(jié)能力時,則出現相應經脈病候,即“是動病”與“所生病”。本研究顯示,陰經痛證部位多數位于人體內側,數量少而范圍小,陽經則相反,說明“是動病”“所生病”痛證與經脈循行部位的陰陽性質及含量有關。
事實上,古代醫(yī)家在闡述“是動病”與“所生病”時,早已提出兩者具有陰陽內外之差異。如張志聰[6]認為:“是動病,病因于外;所生者,病因于內”。而現代醫(yī)家也有類似觀點[7],即“是動病”為疾病早期或急性階段,“所生病”為病邪入里出現的晚期或慢性階段。如劉瑞華[8]認為,膀胱經“是動”的“沖頭痛”為太陽病之急性階段;當病損膀胱太陽經脈入里則轉為“所生”之“頭囟項痛”,為慢性階段?!峨y經集注》[9]指出:“邪在于陽,陽為氣,故氣先病在外”“若陽不治,則入于陰中,陰為血,故為血后病,血在內故也”。其在病因病機上確定了“是動病”與“所生病”的陰陽內外差異,即“是動病”“動”于外屬陽,而“所生病”“生”于內屬陰,由此說明兩者痛證具有陰陽屬性之分。
罔本一抱[3,10]曾在《十四經發(fā)揮和語鈔》中提出“是動病”為經絡病,“所生病”為臟腑病,但從兩者的痛證特點可知,此觀點并不完全成立?!笆莿硬 蓖醋C部位雖與所屬經脈的循行路線相關,但其范圍局限,且僅分布于頭面軀干,并不能排除某些痛證如心痛、胃脘痛等與臟腑病變無關;“所生病”痛證見于頭面軀干及四肢經脈循行部位,故也不能否定其與經絡病變無任何聯(lián)系,所以兩者痛證在經絡病與臟腑病的區(qū)分上并不能絕對化。
十二經脈內與臟腑相屬絡,外連于四肢百骸,其痛證特點與所屬絡臟腑及自身循行特點皆有關聯(lián)。如陰經中,肺經、心經的痛證分布較多。從屬絡臟腑特性看,肺主氣司呼吸,心主神明、血脈,兩者居人體上焦,相互配合調理人體全身氣機,故其失調則病位分布廣泛,且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故痛證以心痛居多。脾經、腎經皆有心痛表現,從經脈循行特點看,脾經“別上膈,注心中”,腎經“從肺出,絡心”,兩者皆循行至心部,故其病變均涉及于心,但癥狀上又有區(qū)別,脾經為“心下急痛”,腎經為“煩心心痛”,這既可能與自身循行特點有關,又可能為所屬臟腑特性差異所致。因此,“是動病”“所生病”痛證無法完全區(qū)分為經絡病與臟腑病,經絡病可能與所屬絡臟腑特性有關,臟腑病也可能與經脈循行特點有關,兩者相互聯(lián)系而共同存在。
綜上所述,“是動病”“所生病”痛證在種類、病位分布范圍、經脈臟腑歸屬等方面存在差異,其與經脈氣血的先后變化、循行部位的陰陽差異、所屬絡臟腑的特異性質皆有關系?!鹅`樞·百病始生》云:察其所痛,以知其應,有余不足,當補則補,當瀉則瀉,毋逆天時,是謂至治,說明觀察痛證特點對臨床辨證論治具有重要作用?,F代醫(yī)家王居易[11]也指出,“是動病”“所生病”理論揭示了經脈具有反映疾病和治療疾病的雙重作用。因此,在中醫(yī)臨床應用中,將十二經脈“是動病”“所生病”痛證特點與實際臨床癥狀相結合,對疾病的診斷與治療均具有價值,值得進一步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