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青 王裕萍 何海秋 許聰靈 盧娟 張宵
膿毒血癥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急危重癥,主要由細菌感染引起,若不及時進行治療能夠發(fā)展為感染性休克,同時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但該病早期無典型臨床表現(xiàn),起病較為隱匿,選擇常規(guī)實驗室檢查手段易發(fā)生漏診及誤診情況,為此在臨床上針對以上情況的發(fā)生選擇合適實驗室指標檢測十分重要,是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及死亡率的關(guān)鍵,同時也是改善預后的關(guān)鍵[1];本研究探討中性粒細胞CD64、超敏C-反應蛋白(hs-CRP)和降鈣素原(PCT)在診斷膿毒血癥患兒的意義。
1.1 一般資料 選取保定市兒童醫(yī)院2017年2月至2018年11月收治的45例膿毒血癥患兒為研究對象(觀察組),同期選擇45例普通細菌感染患兒(對照1組)與45例健康體檢兒童(對照2組)為研究對象。觀察組中,男23例,女22例;年齡3 d~3歲,平均年齡(1.25±0.45)歲。對照1組中,男22例,女23例;年齡4 d~3歲;平均年齡(1.28±0.48)歲。對照2組中,男21例,女24例;年齡5 d~3歲;平均年齡(1.30±0.50)歲。3組年齡和性別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2]:①觀察組患兒均符合膿毒血癥的診斷標準,經(jīng)相關(guān)確診;②家屬自愿參加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③所選患兒均為足月兒。
1.2.2 排除標準[3]:①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等疾??;②合并嚴重自身免疫系統(tǒng)疾病;③合并炎性凝血功能障礙等疾??;④合并先天性心臟病。
1.3 方法 3組患兒均在入院6 h內(nèi)采集空腹靜脈血3 ml,隨后分別檢測中性粒細胞CD64、hs-CRP、PCT等指標;其中中性粒細胞CD64選擇FC 500流式細胞儀檢測,先測定CD64的熒光強度,隨后通過細胞定量分析軟件轉(zhuǎn)換成中性粒細胞CD64的量;hs-CRP選擇散射比濁法檢測,即采用特定蛋白分析儀;PCT選擇上轉(zhuǎn)發(fā)光法,即采用上轉(zhuǎn)發(fā)光免疫分析儀。
1.4 觀察指標 觀察3組患兒的中性粒細胞CD64、hs-CRP、PCT含量及中性粒細胞CD64陽性率、hs-CRP陽性率、PCT陽性率、總陽性率;且評估觀察組治療前后中性粒細胞CD64、hs-CRP、PCT含量。中性粒細胞CD64陽性診斷標準為>3.5;hs-CRP陽性診斷標準為>10 mg/L;PCT陽性診斷標準為>0.5 ng/ml[4]。
2.1 3組患兒中性粒細胞CD64、hs-CRP、PCT比較 觀察組患兒的中性粒細胞CD64、hs-CRP、PCT均高于對照1組與對照2組(P<0.05)。見表1。
組別中性粒細胞CD64hs-CRP(mg/L)PCT(ng/ml)觀察組7 832.45±121.2120.25±3.456.75±1.45對照1組2 354.52±52.3310.52±1.350.48±0.12對照2組2.52±0.450.35±0.050.15±0.04觀察組與對照1組t值278.34017.61828.908觀察組與對照1組P值0.0010.0010.001觀察組與對照2組t值433.30938.69030.522觀察組與對照2組t值0.0010.0010.001對照1組與對照2組t值301.49350.50117.501對照1組與對照2組P值0.0010.0010.001
2.2 3組患兒臨床指標陽性率比較 觀察組受檢人員的中性粒細胞CD64陽性率、hs-CRP陽性率、PCT陽性率、總陽性率均高于對照1組與對照2組(P<0.05)。見表2。
表2 3組患兒臨床指標陽性率比較 n=45,例(%)
2.3 3組患兒發(fā)熱時間、血小板減少所占比例、血乳酸濃度比較 觀察組血小板減少5例與對照1組4例、對照2組0例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發(fā)熱時間(5.21±0.65)d長于對照1組的發(fā)熱時間(3.12±0.19)d(P<0.05);觀察組血乳酸濃度(3.32±0.45)mmol/L高于對照1組血乳酸濃度(2.08±0.17)mmol/L與對照2組血乳酸濃度(0.58±0.08)mmol/L(P<0.05)。見表3。
2.4 觀察組治療前后的中性粒細胞CD64、hs-CRP、PCT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中性粒細胞CD64、hs-CRP、PCT均低于治療前的中性粒細胞CD64、hs-CRP、PCT,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3.1 膿毒血癥 膿毒血癥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疾病之一,發(fā)生率呈日益上升趨勢,經(jīng)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患病率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增長,且病死率增加至0.3%,說明該病具有較高的發(fā)生率及死亡率,臨床上需加以重視[5-8];同時也被臨床稱為全身炎性反應性綜合征,主要是由感染所引起,可導致機體多組織器官發(fā)生繼發(fā)性損傷,隨著病情的發(fā)展逐漸出現(xiàn)膿毒血癥休克等嚴重并發(fā)癥,若不及時進行有效治療,能夠?qū)純旱纳踩斐蓢乐赝{,為此加強對膿毒血癥的早期診斷十分重要,對提高該病的救治成功率具有積極作用;膿毒血癥好發(fā)于早產(chǎn)兒,即是因為新生兒免疫系統(tǒng)尚未發(fā)育成熟,繼而導致發(fā)病率與病死率呈持續(xù)上升趨勢,且具有發(fā)病隱匿、無典型臨床表現(xiàn)等特點,對于早期診斷而言存在一定困難,因此在臨床上選擇合適實驗室檢測指標十分重要,對提高診斷確診率及控制病情具有重要意義[9-15]。
表3 3組患兒發(fā)熱時間、血小板減少、血乳酸濃度比較 n=45
時間中性粒細胞CD64hs-CRP(mg/L)PCT(ng/ml)治療前7832.45±121.2120.25±3.456.75±1.45治療后125.32±12.3213.52±1.054.55±0.85t值424.35412.5198.701P值0.0010.0010.001
3.2 中性粒細胞CD64 有研究表明,中性粒細胞CD64水平與機體感染具有密切相關(guān)聯(lián)系,于正常生理情況下,以上指標主要分布于樹突細胞、巨噬細胞及單核細胞表面,一旦受到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細菌細胞壁及y干擾素等因子的刺激,則會導致CD64指標在中性粒細胞表面呈大量表達趨勢[16-20]。也有學者研究認為,機體受到炎性細胞因子的刺激后可導致CD64水平呈持續(xù)上升趨勢,且上升程度與細胞因子刺激強度呈正相關(guān);于文等[21]研究可看出膿毒癥組的CD64(35.95±3.26)顯著高于健康對照組的(2.56±1.16),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證實以上說法的準確性。
3.3 PCT PCT是一種降鈣素前肽物質(zhì),是臨床上用于反映全身炎性反應活躍程度的蛋白質(zhì),在正常的生理狀態(tài)下該指標含量極低,一旦受到細菌、真菌刺激則會促使PCT含量上升,可隨著感染的程度發(fā)生遞質(zhì)性改變,為此將其作為膿毒血癥早期診斷指標之一十分必要[22-25];表1中看出觀察組膿毒血癥患兒的PCT(6.75±1.45)ng/ml均高于對照1組普通細菌感染患兒的 PCT(0.48±0.12)ng/ml與對照2組健康體檢兒童的 PCT(0.15±0.04)ng/ml(P<0.05);說明將PCT作為診斷膿毒血癥的特異性指標十分可靠。
3.4 hs-CRP與血乳酸濃度 hs-CRP是一種急性時相蛋白,主要是由肝臟組織所合成,在健康人群機體中含量極少,若是機體組織受到炎性反應刺激或發(fā)生急性組織損傷時,則會促使炎性細胞浸潤,且在浸潤過程中釋放內(nèi)源性遞質(zhì),從而導致C-反應蛋白在肝臟合成及分解過程中增加,即血清CRP濃度持續(xù)上升[26,27];本研究結(jié)果可證實以上說法的準確性及價值,即觀察組的hs-CRP(20.25±3.45)mg/L顯著高于對照1組的(10.52±1.35)mg/L與對照2組的(0.35±0.05)mg/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經(jīng)臨床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膿毒血癥患兒的主要臨床癥狀在于發(fā)熱時間、血小板減少及血乳酸濃度升高,因為發(fā)病時患兒的凝血系統(tǒng)會出現(xiàn)明顯紊亂,繼而發(fā)生以上臨床癥狀,表3中可看出觀察組的發(fā)熱時間長于對照1組的發(fā)熱時間,且觀察組的血乳酸濃度高于對照1組血乳酸濃度與對照2組(P<0.05);說明在臨床上對危重患兒行血乳酸濃度檢測十分必要,同時可為膿毒血癥的診斷提供客觀依據(jù)。
綜上所述,中性粒細胞CD64、hs-CRP和PCT用于診斷膿毒血癥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能夠為膿毒血癥的早期診斷及治療提供客觀依據(jù),值得臨床上應用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