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萌
(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16)
在我國古代,雖然,掌握司法職權的司法官員都普遍承認司法公正、個案正義、懲惡揚善是審判案件的目的,但是由于宗法禮制觀念深入人心,加上人治模式的政權結構,直接導致從社會普通民眾到上層統(tǒng)治官員都缺乏對于法律的信仰,以至于淡薄了對于司法公正的尊重與追求,所謂的司法公正只是作為道德條款被束之高閣,而個案正義也因為融入了太多的情理、階層限制而有了道德色彩,故而出現了諸如法外開恩、禮法結合這樣的說法。加之,我國古代司法與行政不分,司法寓于行政之中,大多數所謂審判官沒有經歷專門化的司法訓練,只是通過熟讀四書五經,寫詩吟詞通過科舉考試主掌他人生死的裁判者,司法審判案件的程序又過于野蠻,刑訊逼供被作為合法手段在審問案件時適用,導致冤假錯案層出不窮,個案正義在司法實踐之中并不理想。
在大陸法系國家,由于奉行三權分立,立法權與司法權分離,且不容互相侵犯,踐行司法權的法官不能在具體的案件中使用自由裁量的權力,只能根據立法者所立的法律條文進行機械的運作從而得出法律結果,民眾也高度認可這樣的司法,認為立法機關是通過民意選舉產生的,其所立之法律是民意的表達,故而,司法官員只能嚴格依照法律進行司法活動,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個案正義。在英美法系國家則信奉司法能動主義,司法官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可以法官造法,英國法院曾于案件中指引:每個案件應依其個別情況為判決,認為這樣做出的司法行為以及司法結果才是正義的。
除此之外,還有諸多學者對于個案正義的含義有獨到的見解,亞里士多德認為惡法非法,即司法機關根據惡法所作出的司法行為是不公正的,人們是有理由不服從這樣的惡法的,自然法學派與社會法學派則強調在任一條法律法規(guī)之上還有更高的社會根本利益,而實證主義法學派則認為惡法亦法,只要是嚴格根據法律做出的司法行為就是正義的,每個人都必須要遵守的。
我國也有眾多學者對于個案正義下了定義,總結下來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一個是所謂的個案正義就是形式正義和實質正義在個案上實現了完美的結合;還有的學者支持亞里士多德的觀點,認為個案正義就是矯正正義;還有的學者認為個案正義就是司法機關、司法工作者在司法活動中秉持法律的基本條文和原則,公平的對待每位訴訟參與人,保障其合法合理的訴訟權利,聽取每位訴訟參與人的意見與建議,最終作出符合社會正義要求的裁判;還有學者認為,個案正義即在各個具體的個案之中,尋求合理的差別待遇,符合利益權衡與法益權衡的要求。
首先,實現個案正義有利于實現法的實效性。法律法規(guī)一經頒行就轉化為一種靜止的狀態(tài),而只有將其應用于個案,并實現個案正義,使弱者的合法權益受到保護,給予違法犯罪者一定程度的懲處,法的實效性才得以彰顯,否則法律就成為一紙空文,毫無價值。加之,個案正義是由程序正義與實體正義共同作用的結果,案件的訴訟主體因為在案件的審理、訴訟過程中經歷了一系列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程序,哪怕最終的結果不盡如其所愿,但其內心也會因而產生服從的心理,認為其是正義、公平的,這也是實現法的實效性的一個體現。
其次,實現個案正義有利于保障人權。2004年我國第一次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當中,并貫穿于各項工作之中,而作為以國家強制力為后盾的司法活動更是要將之奉為不斷追求的目標。個案正義也是保障人權的充分體現與重要途徑,這特別體現于三大訴訟法之中,比如在刑事訴訟法中就嚴格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的被辯護權、申訴權等權利,這極大的保障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凸顯了個案正義對于人權的價值。
再次,實現個案正義有利于提高司法公信力。司法權威、司法公信力是建立在合理性及必要性基礎上的自發(fā)接受服從的制度化。西方近代啟蒙思想家霍布斯就認為法律是主權者以權力實施的命令,通過法律強制力控制社會的結識活動,功利主義改革家邊沁以及現代英國法理學之父的奧斯汀都在分析霍布斯思想遺產的基礎上,使法的主權命令說大放異彩。但是司法公信力的形成單單依靠強制力的保障是不夠的,真正意義上的公信力應當是內化為每個公民心中,并通過其行為體現出來的。
最后,個案的正義有利于實現司法目的,法律自誕生之日起就以公平和正義作為永恒的追求,法律是實現公平與正義的手段,正義可被分為以大多數人為主體的一般正義與具體到個案需要實現的個別正義,其實,這兩者在大部分時機之下都是呈互補關系的,但是也會在特定情況下出現矛盾。然而,我們的傳統(tǒng)觀念總是在說應當注重社會的整體利益,保障大多數人的利益,甚至不惜以犧牲少數人的利益為代價,但是應當知道的是,所謂的社會整體利益在大部分時候都是一個很宏觀的概念,而作為司法之目的個案正義從來都不是以實現一般正義為滿足的,正義只有落到一個個具體的案件中,一個個具體的訴訟參與人身上才具有其應有的價值。
第一,應當提高司法效率。英國有一句法律諺語:遲到的正義非正義。這句話生動的說明了司法效率對于個案公正的意義,例如前些時日里平反的張志超案,雖然最后給了他清白,但是這逝去的光陰與親人的故去都是無法彌補的遺憾,對于他而言實體價值就大打折扣,真正有罪的人逍遙法外,得不到審判與處罰也使受害者家屬的傷痛遲遲得不到撫慰。除此之外,更使得公眾對于司法機關、司法判決的權威產生了質疑,哪怕最后正義來臨,對于他而言也是不公正的,但是,正義的遲到總歸是比缺席要好,因為正義的缺席就是罪惡。當前司法機關應當大力提高司法效率,使有罪的人盡快得到應有的懲處,使無罪的人盡快獲得自由,這一方面是對被害人的交代,也有利于撫慰被害人的創(chuàng)傷,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犯罪人早日擺脫訴累。除此之外,還有利于提升司法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將時間用在更復雜、更重大的案件中去,我國近些年實施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美國等國家實施的辯訴交易制度,其目的也在于此。
第二,應當加強司法官能力的培訓。當前我國司法實踐的其中一個現狀就是不同法院、檢察院的司法官素質良莠不齊,導致案情近似的兩個不同的案件,可能會有天壤之別的判決結果,為追求個案正義,提高司法官的業(yè)務能力,職業(yè)素養(yǎng)至關重要,因而,應當在司法官群體之中開展培訓項目,具體說來,首先,應當完善司法官培訓的體制機制,例如激勵機制,美國的艾爾曼講過這樣一句話:“所有的政權無論開明或專制,當出現有提升的可能性時,都將以提升酬謝他的效忠者和順從者”而在當前的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提高司法官的貨幣收入無疑是最為見效的一個手法,當然,諸如政治獎勵、行政地位提升等非貨幣激勵手段同樣是不可或缺的,以上兩方面雙管齊下,方可起到鼓勵司法官積極自愿參與到職業(yè)培訓之中的效果。另一方面還要完善法官保障制度,試想一個法官若是生活與家庭的穩(wěn)定都不能享有,那么,談其公正司法,為民生疾苦審判,則如水中望月,在英美等國家,對于司法官的保障稱得上到了“高薪養(yǎng)廉”的程度,而且他們在退休后還享有非常優(yōu)渥的福利,而我國的司法官員特別是基層的司法官案多薪少,人才流出嚴重,成為一大急需解決的問題,國情如此,更需要切實完善司法官保障制度,提高工資、提高待遇。除此之外,還要加強考核制度、評價制度的建設。其次,由于嚴格依照法律條文進行司法活動即可保障大多數的案件得到合情合理合法的司法結果,之所以會出現個別的疑難案件就在于其具有的特性是法律條文所無法完全涵蓋的,這時,就需要司法官員從地理、歷史、人文等方面去權衡利弊,因而,在對司法官進行培訓的內容方面要積極完善司法官的各個方面的知識結構。最后,由于司法官具有其職業(yè)特殊性,決定了其不能只依靠業(yè)務技術就可以勝任,法官的職業(yè)素養(yǎng)也是同樣重要的,當前我國應當改革傳統(tǒng)司法官培訓只注重記憶,不注重實踐,只注重培訓新出臺的法律法規(guī),不注重思想素質提升的問題,當下司法官職業(yè)的培訓應當業(yè)務能力與素質教育并行,做好司法機關文化建設工作,弘揚司法官價值觀,并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充分彰顯。
第三,應當完善對于司法過程的多方面的監(jiān)督。司法工作者包括律師在內,都要接受來自社會各界的監(jiān)督,對于實現個案的公正而言,一方面可以使司法工作者在司法活動中嚴格要求自己,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司法曬在陽光下,使得公眾了解司法的運行過程,以便更易于接受司法結果,實現法律的實際效果,除此之外,這種監(jiān)督方式還能通過一個又一個的個案向公眾傳達法治思想,起到普法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國對于司法的制約與監(jiān)督權盡集于人大和黨,然而,人大與黨在大部分時候都處于一個局外人的地位,不能很好的發(fā)揮其作用,再加上由于個別官員的道德素養(yǎng)不夠,致使這種監(jiān)督與制約的權力往往演化為領導對于司法活動的干涉,更加劇了民眾對于司法的不信任,造成損害司法機關公信力的不良影響。另一方面,我國目前的輿論監(jiān)督也由于新聞媒體的法律知識儲備不夠、過多追求新聞效果而在法制新聞的敘述層面出現夸大其詞,混淆視聽的情況,而通過這種方式了解司法案件的普通民眾則信以為真,對司法機關形成輿論施壓,甚至出現輿論定罪的局面。除此之外,我國人民檢察院本來掌握著監(jiān)督司法活動的權力,但是在司法實踐中,檢察院將過多的精力投入在了對于職務犯罪的追查上面,導致對于法院、公安的司法行為的忽視,也是目前我國司法監(jiān)督缺失的一個表現,但是隨著司法改革的開展,對于職務犯罪追究的大部分權限被劃歸到了監(jiān)察委員會,檢察院也能騰出精力搞好監(jiān)督,也是當今社會法制進步的一大表現。
第四,在某些情況下,嚴格依據程序法與實體法進行司法行為所得出來的司法結果并不一定就是正義的,此時,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應同時作出一定的讓步,在能用調解迅速解決糾紛的場合就盡量不要通過訴訟來增加當事人的訴累,使各方利益達到一個迅速得以平衡的程度,這樣,也有利于減輕司法工作人員的工作壓力,提高司法效率,將精力更多的集中于疑難、重大的案件上,更好的實現司法公正、個案公正。
第五,應當借鑒英美國家的經驗,增強指導案例的示范作用。馬克思認為不存在具有必然性,在應用于每一個個別情況時都符合立法者意旨同時又排除一切自由裁量權的法律,因而,司法官的自由裁量權是保障個案正義的必不可少的。還有一位法學家曾經講過:法律自被制定之日就落后于社會現實,生動的說明了法的滯后性,然而,為維護法的穩(wěn)定性與權威,又不得不允許這樣的滯后性存在。那么,問題來了,在現今社會互聯網、人工科技等高度發(fā)達的時代,對于個人隱私權的保護、代孕合法性等等法律問題,司法官員在遍尋法律條文而不可得之時,又該如何處理呢?層層上報至最高人民法院或是最高人民檢察院等待答復的時間,難免會造成審理期限的過長,司法效率的低下。在這方面英美法系國家的做法是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的,在這些國家,判例是法的主要淵源,在面對社會出現的新情況時,法官具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并認為自由裁量權是溝通一般正義與個別正義之間的橋梁,而我國至今為止沒有將判例列為法的正式淵源,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判例在一些特殊案件的審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目前我的最高人民法院與最高人民檢察院也頒行了一系列的指導案例來對于社會上出現的新情況怎么處理給出解答,并且隨著立法活動的開展演變?yōu)閷懺诩埳系姆l。
第六,應當通過多途徑完善現有法律,彌補法律漏洞,加強立法,為實現個案公正提供基礎。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是我國司法官員在進行司法活動中的重要依據,法律本身規(guī)定的不明確或者有漏洞帶來的將會是受害者的無辜投訴無門,施害者的暴行懲戒無據,因而根據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對法律進行增減都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同時應當看到的是,如果頻繁進行法律的修改就會有朝令夕改之嫌,這中間的度是需要立法者進行衡量的,筆者認為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適當的擴大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使法條具有彈性,當然,也需要保障司法官在實施自由裁量權之時,對非故意、重大過失的司法行為有一定的司法豁免權。
社會中的民眾,只有一小部分是具備專業(yè)的法律知識的,大多數人對于法律的認知還僅僅停留在殺人償命、欠債還錢的程度,普法活動雖勢在必行,但是由于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發(fā)展不平衡的現實問題,使普法成為一個需要長期投入才能見效的事,民眾對于司法的信賴與認知主要來源于自己對于個案的感知,由此,個案公正直接關乎司法公信力的提升甚至整個社會的穩(wěn)定,當然,輿論并不是衡量個案是否公正的標尺,畢竟大多數人作出輿論的依據并不是法律而是道德,這時,就需要司法過程的公開透明,甚至需要司法工作者一定程度的站出來進行普法教育,方可保證司法與社會的一個良好的互動。
而立足于司法官,為保證個案的公正,降低法治進步的代價,就要提高司法效率,積極參加業(yè)務能力、職業(yè)素養(yǎng)的培訓,立法者要積極完善立法,有關部門還要積極進行指導案例的編纂以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