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虎符纏臂,佳節(jié)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吊祭江誦君賦?!边@番詞句,是東坡先生來記錄他那般年代端午時節(jié)的光景。時光匆匆跨過千年,如今我們在端午節(jié)所經(jīng)歷的與彼時雖有不同,卻是一樣的熱鬧。
我的家鄉(xiāng)在吉林,四面是連綿起伏的群山,松花江緩緩冠城而過,肥沃的黑土地造就了這里的人們閑散恬淡的生活,這個在中國北方偏安一隅的舒適小城,每年都會不遺余力地把端午節(jié)操辦得紅紅火火。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泵糠甓宋纾壹议T口的早市便會搖身一變化身大集,會有很多市民不辭辛苦凌晨三四點鐘起床,自四面跋涉而來,只為了買上幾支攤主們趁夜里剛摘的艾蒿,一是為了泡水洗臉,以“浴芳蘭”;二則是遵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風(fēng)俗,將艾蒿插在門框上,二者都象征著驅(qū)邪祛病。東北的端午還有一大特色,就是掛紙葫蘆,以紅色為主,黃色、藍色為襯,葫蘆形狀飽滿,配上紅色細穗,懸掛在屋檐門框下,既把家里裝點得喜氣洋洋,又寓意著“福祿”,保佑全家一年幸福安康。
“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奔亦l(xiāng)還有系五彩線佩香包的習(xí)俗,在端午節(jié)到來之前,家里的母親和姐姐們,用她們的巧手,組合各種漂亮的花布和多彩的絲線,熬夜繡制出大大小小的各式香包,再順手用白、紅、黑、黃、藍的棉線拈幾縷五彩線,香包有的像猴子,有的像老虎,有的像小豬,香包里面裝有香草雄黃之類磨成的香粉。五彩的香包戴在身上,散發(fā)出一股股特殊的香味,既是裝飾,也防蚊蟲叮咬。我上小學(xué)的時候,端午過后,孩子們之間都要比拼,看誰家的香包更香更好看。最近幾年大家基本都是買現(xiàn)成的了,賣家還在五彩線上編上彩珠、墜子等好看的飾物,把香包做成十二生肖的模樣,繡上有吉祥寓意的字話,來吸引路過的人們。除了五彩線和香包,我們那還有制作小掃把的傳統(tǒng),小掃把和傳統(tǒng)的竹掃把長得一樣,但一般只有拇指大小,以五彩線作系,戴到小孩子手腕上,待到端午后第一場大雨,拿剪子剪斷,隨雨水沖走,掃清一年的污穢。
“五色新絲纏角粽”。提到端午節(jié),最有標(biāo)志性的食物便是粽子。家鄉(xiāng)的粽子是傳統(tǒng)的白米粽子加一兩顆大棗,家里的媽媽們會早早準(zhǔn)備米飯粽葉,巧手翻飛,大概一下午就可以包很大一盆,然后在過節(jié)前兩天相互贈送,互嘮家常的同時也會在心里暗搓搓地比較誰包的形狀更飽滿,誰的走線更好看,誰做的味道更香甜。在外地多年,已經(jīng)習(xí)慣了各地的新鮮口味粽子,豆沙粽、蛋黃肉粽、八寶粽,自己也會不時到超市買點,當(dāng)作一頓簡單的餐食。但是那種兒時記憶里,聞著粽子的香味,在不知不覺中睡著又滿臉不情愿地被人推醒,再遞給我一個剛起鍋還有些燙手的糯米粽子,“旋剝青菰香滿手,試餐黃顆軟粘唇”,才是家鄉(xiāng)端午節(jié)的味道。
隨著過的端午節(jié)越來越多,我也越來越大,離家好像也越來越遠。今年端午,我因種種原因無法回鄉(xiāng),特書此文,聊以紀(j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