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摘 要:公共藝術是全新經濟形勢下的一種藝術產物,優(yōu)秀的公共藝術作品需要在具備良好文化內涵以及藝術價值的基礎上,同時滿足人們的實際公共需求。因此,可以從公共藝術的設計原則、意義、具體應用入手進行研究,以此保證人們能夠對公共藝術設計有一個充分的認識,促使公共藝術設計在未來實現更好的發(fā)展,進而促進社會發(fā)展、進步。
關鍵詞:公共藝術;設計;手法
隨著全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價值觀、對環(huán)境的要求也在不斷改變,而在這個過程中,藝術仍保留著不變的價值。公共藝術在我國已經經過了二十幾年的發(fā)展,但是人們對其的認知仍然處于較為陌生的狀態(tài)。因此,當前最重要的就是在公共藝術融入人們生活的時候,探究公共藝術是否能夠將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變得更好,以此保證公共藝術的真正作用有效發(fā)揮出來。
一、公共藝術設計原則
(一)保持秩序
在實際的設計中,秩序主要會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公共設計具備一定公共性特點,在外形上會受到一定的限制,不管是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還是公眾意識、具體的道德規(guī)范,都要求作品設計之后表達的內涵是正面、積極的,需要保證該設計作品能夠具備提升人們藝術素養(yǎng)的作用[1]。二是設計最終會呈現在公共的環(huán)境中,因此需要起到一定美化環(huán)境的效果。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保證設計作品的造型,不能夠對人們正常生活產生負面影響,或者是妨礙到人們的生產生活,要起到一定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設計作品不管是在設計環(huán)節(jié)還是安裝、制作環(huán)節(jié),都要按照相關的規(guī)范進行,不能夠產生各種安全隱患。
(二)通用功能
公共藝術設計過程中的通用性,要求作品在設計完成后,需要具備多種不同的功能,要保證人們在任何的時間或者地點,都能夠任意使用該設計作品。其具備的通用功能主要體現為可觀賞、能觸摸,并且要與周圍的環(huán)境、人們的生活需求相統(tǒng)一,在這些基礎上,公共藝術的設計才真正實現了通用性功能。具體來說就是在設計的時候,需要對周圍的環(huán)境、人們日常生活和行為習慣等進行了解和分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關注社會弱勢群體,充分考慮到人們的真正需求[2]。如:設計中為了照顧一些行動不便或者坐輪椅的人群,在設計的時候要對大小、造型等進行考慮;為了照顧周圍的居民,在設計作品中可以將椅子高度調低,為兒童、老人提供休息的設施。
(三)適當空間
公共藝術的設計,需要保證一定空間性,也就是尺寸、大小、面積等要適中,能夠保證從視覺上,給人們帶來舒適的感受。設計的時候需要按照“以人為本”的理念,將設計變得更加親切,使其能夠與人們形成融洽、平等的關系,如古代的皇宮設計一般會給人一種居高臨下的感覺,容易讓人產生一種畏懼感,因此這種形式的設計,在公共藝術設計中不能出現。同時,由于公共藝術設計需要長時間與環(huán)境相融合、共同生存,作為需要與人們生活結合在一起的設計,設計時要從對人們的尊重、關懷出發(fā)。如設計街道上長椅的時候,可以用木質材料對長椅進行造型,并且需要考慮空間尺寸,在保證長椅功能的同時,使其能夠為人們帶來溫暖的感受,將人們與藝術作品之間的距離有效縮短。
二、公共藝術設計的意義
(一)代表整個區(qū)域
公共藝術作品在設計之前最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需要對該區(qū)域的文化特征、地理環(huán)境、周圍情況等進行了解,而不同區(qū)域都有著其獨一無二的文化特征,“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長時間生活在某一區(qū)域的人們,其具有的思想觀念、價值觀都與其他地區(qū)的人不同[3]。因此,建立在當地文化內涵基礎上的公共藝術設計,通過結合當前的文化特征,一定會體現出整個區(qū)域的特色,具備非常強烈的代表性特征。
(二)紀念某一事件
公共藝術設計者需要具備良好的社會責任感,保證設計出的作品能夠擁有警醒作用,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一些啟示,這樣的作品才能夠真正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體現出促進社會健康、有序發(fā)展的作用[4]。因此公共藝術設計不僅要體現出作品的功能、作用,給人們帶來美的感受,同時也要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最典型的紀念性作品就是紀念碑,通過紀念碑體現出革命烈士為了理念而奮斗,犧牲小我成就大國,用生命為人們換來了現在的美好生活,以此達到激勵人們努力奮斗的目的。
(三)提升藝術修養(yǎng)
公共藝術設計包含的文化功能、實用功能,都是外在表現出來的內容。人們的審美眼光會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而提升,因此,設計也需要具備良好的藝術功能,三者之間不斷地相互促進,實現協(xié)同發(fā)展,促使公共藝術設計變得更加完美的同時,真正體現出應有的作用。由此可見,完美的公共藝術設計不僅需要具備良好的公共性特征,還需要具備一定現代性,這樣才能夠真正起到引導人們思想的效果,使人們能夠通過欣賞公共藝術作品、體會其中包含的內容,提升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進而促使全民形成良好的藝術文化素質。
三、公共藝術設計手法具體應用
(一)明確公共藝術設計的角色定位
由于人們觀念的轉變,當前人們對城市環(huán)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而在這個空間中的公共藝術設計,必須要利用一定合理的手法,使公共藝術作品與外界關聯在一起[5]。公共藝術設計需要成為體現出烘托背景、形成視覺交點的一種全新藝術形式,通過視覺體驗以及具備一定思維辯證的意義,存在于人們的實際生活中,同時需要傾向于用一定的功能性,滿足人們對于美和實用兼顧的要求。這樣當人們與公共藝術作品“擦肩而過”的時候,就能通過豐富的想象力,對其背后包含的內涵和意義產生多種詮釋[6]。在“存在主義”的意境中,公共藝術并不是無中生有,創(chuàng)作出不存在的一些情景,即便是人們每天與作品相接觸,也會擁有距離感,產生一種無法親近的感受,而是能夠使人們通過觀賞、使用公共藝術作品,產生一定的移情作用。人們對于作品的實際心理、行為、思考,都會在對作品的感悟中,體現出差異性。如果將公共藝術設計手法,歸類到藝術家創(chuàng)作作品的態(tài)度方面,可以從兩個方面體現:第一,作品設計手法與現實世界是分開的,主要呈現的是藝術家自身的想法、內心獨白;第二,由于受到了外界的沖擊,作品反映出來的是歷史發(fā)展痕跡,以及時代進步的面貌。
(二)體現人、環(huán)境與公共藝術的互動關系
環(huán)境能夠對人產生的作用,主要取決于人們在環(huán)境中需要達成的多種需求,而公共藝術設計正是為了滿足人們在環(huán)境中的多種需求,包括在精神上以及物質上。人、環(huán)境以及公共藝術之間的互動關系,主要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人們生存環(huán)境的建設方面,主要是為了能夠為人們提供便利,使人們能夠感受到尊重,主要會體現在功能、氛圍以及細節(jié)等不同層面。公共藝術設計在具體的設計過程中,也需要按照這種思路,以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為基礎,將提升人民群眾藝術素養(yǎng)作為目標,對設計的功能、細節(jié)等進行完善[7]。第二,在環(huán)境中人們感受的歸屬感,體現在人們所處環(huán)境的具體性質、領域以及方向等方面。公共藝術設計過程中,需要依照所處的具體環(huán)境,規(guī)定好設計的方向,保證人們能夠真正認同設計形式、內容、含義、作用。第三,環(huán)境一般會經過空間、造型等方面的處理,達成一定的文化價值,為人們提供愉悅的感受。在公共藝術設計的過程中,需要從色彩、質地等方面,保證作品能夠在環(huán)境中進行很好的過渡,提升人們的審美體驗,增強人們的藝術感受。此外,由于以上各項因素會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因此設計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在滿足不斷發(fā)展的文化、物質需要的同時,將作品設計得具備良好適應性。
(三)強化對公民美學的意義
藝術是一種具有人為含義的審美性質活動,藝術的最終目的是保證人們在追求更高美的意義過程中,將有形美轉變成無形美,因此,觀念上的美感,是保證設計表達形式完美的一個典型。實際上,公共設計的藝術作品,不一定代表著藝術家的實際情感,其主要表現出來的是藝術家對某種藝術情感形式的一種了解,這也是藝術的真正意義。而藝術的實際功能就是為了能夠讓人們心靈平靜,人們接受來自美的影響,能夠凈化靈魂,使社會變得更加和諧和幸福,從而更加有效地激發(fā)人們的快樂感受,促使精神動力的延續(xù)和發(fā)展[8]。因此,公共藝術設計與公民美學存在非常緊密的聯系,能夠通過影響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偨Y出人們對于美的感受,歸納審美活動的規(guī)律,然后將這些經驗融入到設計中,有利于提升人們的審美能力,使人們能夠樹立起良好的審美理念,從而推動公民美學實現更好的發(fā)展。由此可見,設計最終還是需要從公民美學的含義、內容、目的出發(fā),結合人們的實際生活需求,通過將環(huán)境變得更美,促使人們提升心靈美。
四、結語
公共藝術設計的關鍵內容,就是結合人們的實際生活,這是公共藝術設計促進社會進步的一個關鍵因素。當前設計在形式上多種多樣,設計師需要立足于當下,放眼未來,將設計融入到人們生活中,并且在不斷的實踐中進行完善,以此保證設計具備良好的藝術價值、文化內涵,滿足人們需求的同時,實現更好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苗晶晶.淺談公共藝術設計手法[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中旬刊),2015(12):261.
[2]劉育成,劉暉.公共藝術介入城市設計[J].美術大觀,2018(1):102-103.
[3]王超.公共藝術與城市形象設計的共生性研究:以地鐵空間為例[J].大眾文藝,2020(17):87-88.
[4]尹一鳴,熊潔.論公共藝術與街道空間活力重塑[J].重慶建筑,2020(9):5-9.
[5]胡哲,陳可欣.西方城市公共藝術規(guī)劃發(fā)展歷程[J].中國建筑裝飾裝修,2020(9):122.
[6]王蔚.地鐵站的公共藝術應用研究[J].福建質量管理,2020(10):235,203.
[7]李東權.寓教于樂特性的公共藝術在城市中的應用[J].建筑·建材·裝飾,2020(14):163-164.
[8]鄭藝偉.公共藝術對商業(yè)區(qū)域的提升作用探析[J].美與時代(城市),2020(7):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