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博,徐繼超
(1.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學,安徽 合肥 230061;2.合肥師范學院 體育科學學院,安徽 合肥 230601)
《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中明確指出,義務教育要堅持“五育”并舉,全面發(fā)展素質教育,中學相應要開齊開足體育課,開展好學校特色體育項目[1]。我國從1998年以來,不斷調整和改革課程體系,開發(fā)符合學校自身特點并且符合學生需求的課程,在相關政策中規(guī)定學校開展國家規(guī)定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根據(jù)當?shù)厣鐣v史、文化等方面的具體情況,并且結合學校發(fā)展特色和學生需求,開發(fā)適合本校的特色課程。在教育部指導下成立的“全國學校體育武術項目聯(lián)盟”提出了“一校一拳、打練并進、術道融合、德藝兼修”的武術教育教學改革新思路[2]。本文擬在武術教育改革新思想指導下,對中學武術特色課程教學進行反思,旨在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增強體魄,從而更好地為學生提供良好教育環(huán)境,同時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目前,中學體育特色課程由于課程實施中的異化,還存在以下三個問題。
目前學校教授的武術內容,盡管武術教學改革經歷了教學內容競技化和競技內容學?;瘍蓚€階段,且都有不同的重點,但武術競技領域與武術教育載體的內容是相同的,因此,所謂的“競技性”教學內容其實質是武術“操化”的過程。武術是身體攻擊和防御的一門藝術語言,每一個動作都是經驗和智慧的凝結,每一個肢體符號背后都有“含義”,而我們需要繼承與發(fā)揚的就是這些具有獨特“含義”的肢體符號。然而,中學武術“操化”帶來直接影響就是過濾掉這些武術動作本質的“含義”,學生難以了解這些“操化”背后的以這些操作為載體的傳統(tǒng)文化價值。
受武術“唯技擊論”和“唯套路論”影響,社會、教師、家長對武術均存在誤解,認為技擊十分野蠻,會影響孩子性格或傷害別人,而單純的套路是花拳繡腿,中看不中用,遠不如其它的一些健身項目,于是學校在武術特色課程的內容選擇上以套路為主體,相應增加了一些攻防技術,然而具有技擊屬性的散打并未被納入課程中。這樣一來,中學的武術體育課程對學生而言,就是“花拳繡腿”,武術的“陽剛”“韌性”價值并未得到體現(xiàn),也不利于學生健康合格體質的實現(xiàn)。
自武術進校園以來,在理論上沒有明確競技武術和學校武術教育之間的差異與共性所在,忽略了學習主體是普通的中學生,而非專業(yè)的武術運動員,導致學校的武術課多以武術訓練代替武術教學,認為武術基本功是習練武術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3]。每次上課都習練枯燥乏味的基本功,挫敗了學生的習武熱情和積極性。再者,教授武術的教師大部分為體育專業(yè)畢業(yè)的大學生,或者是專業(yè)的武術運動員,其教育技能和理念接觸較少,尤其在武術教育理念上沒有形成以“學生中心”。例如,武術套路動作難學易忘、形式單一,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對武術失去興趣。
在強調“五育并舉”的新時代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新時代中學武術特色體育課程實施應注意兩點,即:課程實施應強化技法,突出技擊;實施主體應一校一拳,打練并進。
在中學武術特色體育課程中,要強化技法訓練,突出技擊。何為強化套路?強化不是注重,從理論上講,武術具有悠久的歷史,是經過一代又一代的武術大師練習有效攻防行動和藝術精心創(chuàng)造并提取后組合而成的文化精華,體現(xiàn)的是武術本質的外在表現(xiàn)特征和功能,更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在的載體。只有完整地“強化”武術套路教育,將動作背后的含義完整地教授給學生,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掌握了武術套路”。何為“突出技擊”?技擊是武術的本質屬性,武術之所以是武術,是由其內在本質——技擊所決定的。武術的練習必須以技擊為基礎,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掌握武術的本質。突出技擊、提倡實戰(zhàn),將散打教學融入武術課當中,是由武術文化的存在形式,包括武術套路、武術格斗以及武術實踐的實際過程和學生學習武術的心理取向,所決定的,這一點不容忽視。
在中學武術特色體育課程中,學校在課程實施中要突出“一校一拳,打練并進”。 “一校一拳”指的是在一個中學里以教授一個拳種為主。“一校一拳”武術教育運作的新理念具有以下功能:首先,“一校一拳”保證了歷史拳種發(fā)展具有穩(wěn)定的場所。在學校學習同一種拳術,使該拳種的環(huán)境處于相對穩(wěn)定的狀態(tài),有利于對拳種的集體研究和傳承;其次,“一校一拳”是“強化套路”的具體實踐路徑。經過多年的認真練習,學生們不斷掌握這種拳法的內在規(guī)則,從而保證了拳法的實施真實性、多樣性與生存狀態(tài)傳承;再次,“一校一拳”是中國傳統(tǒng)武術繼承與發(fā)展的保障,通過幾年學習達到全校精武,真正使傳統(tǒng)武術鮮活地傳承下去?!按蚓毑⑦M”是武術教育的內在要求,是“突出技擊”的具體方法。它是武術的本質屬性,武術的本質屬性是技法,套路是武術精髓的外在形式和公式,是武術精髓的載體[4]。受過系統(tǒng)技能訓練的人能在關鍵時刻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他們的思想和身體潛力,這是其他領域所不具備的,這也是青少年學生要進行格斗技擊教育的原因所在。“突出技擊”強調技擊的重要性,即武術的練習必須從技擊的練習開始,在武術的學習過程中要貫穿技擊的學習。
基于以上對中學武術特色體育課程的問題和理念指導,研究擬提出中學武術特色體育課程實施建議,包括課程內容選擇建議和課程實施方案建議,論述如下。
研究認為,在武術課程內容選擇方向,可以將形意拳、太極拳等影響較大、歷史悠久、文化蘊含豐富的武術種類作為武術課程的選擇內容。以形意拳為例,形意拳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四大名拳之一,擁有著較為悠久歷史,蘊含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華,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5]。形意拳發(fā)源于山西太谷,明初在河北、河南廣泛傳播。其拳法樸實無華,快打快進,節(jié)奏鮮明,動作嚴密緊湊。形意拳具有鮮明的技擊性和文化特征。突出技擊的新武術教育理念,讓學生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從而避免學生對武術學習的蜻蜓點水之狀和多而不精之果。形意拳中又蘊含了五行哲學思想,根據(jù)人體生理結構來劃分,五行拳相對應肺、肝、腎、心、脾五臟,蘊含著我國豐富的中醫(yī)學基礎理論。每個動作都有名稱,風趣不失涵養(yǎng)。學生邊念邊做,既能提高興趣又能加深印象,避免了尋常武術課的枯燥無味。
在課程實施方案建議上,主要有以下三點,即:課程實施應固守文化傳承責任、課程實施應分段教學因材施教、課程實施應提高學校習武氛圍。
3.2.1 課程實施應固守文化傳承責任
當前中學武術課程的實施應注意固守文化傳承責任,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介紹、示范傳統(tǒng)武術的招式,指導學生的形體訓練,還需要介紹不同武術種類相關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如形意拳的來源、傳播與發(fā)展,太極拳的簡化與發(fā)展等;介紹不同武術招式的文化意蘊,如太極拳中“白鶴亮翅”“手揮琵琶”等。介紹不同武術種類相關的傳統(tǒng)文化知識、不同武術招式的文化意蘊,旨在培養(yǎng)學生武術學習的形與神,學生對武術的學習不僅要學其形,學其招式與動作,還要體會武術作為文化載體的文化傳承意蘊。因此,教師在武術課程實施中應固守文化傳承責任。
3.2.2 課程實施應分段教學因材施教
教師在課程實施中,應堅持“以人為本,健康第一”的體育課程教學理念,以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為指導思想,以增強學生體質、提高攻防技擊能力為基本目標,提高學生武術格斗興趣,健全學生人格,并且對學生進行武德、武術禮儀以及正義感等方面的教育。在課程實施中,研究建議課時為每周兩節(jié),每學期為36節(jié);低學段兩學期,高學段四學期。依據(jù)武術的本質取向要求,從武術的技擊性出發(fā)設定相應課程,但本著技擊對抗學習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時數(shù)比列要超過武術套路的原則,以保障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學生喜歡武術更喜歡武術課的效果。課時安排、內容安排如表1所示。
表1 武術課時與內容安排表
3.2.2 課程實施應提高學校習武氛圍
在相應的課程實施中,還應注意提高學校的習武氛圍。例如,比賽活動和段位考評是武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借助學校的夢想舞臺舉行武術競賽展演活動,可起到展示、激勵、示范作用。此競賽展演非彼競賽展演,學校需將競技武術競賽的比賽規(guī)則進行教育化、簡單化,以武術基本動作、基本功、套路、簡單的技擊格斗為展示內容。在這些才藝展示、武術魅力表演活動中,推進武術教育教學,豐富校園文化生活。緊緊圍繞學生對武術崇拜的心理,抓住學生想通過武術強身健體、習得格斗技能、防身自衛(wèi)能力的強烈動機,推進武術教育教學,真正落實“一校一拳,打練并進”的新教育理念,推動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6]
現(xiàn)今武術在中學體育課程體系中的傳承與發(fā)展并不理想,甚至有的專家學者指出其已經名存實亡。中學武術看似熱火朝天,實則應付懈怠,套路競技化、拳術操化、教學專業(yè)化,都導致武術學習枯燥無味,學生失去興趣。當前,保證這些武術等特色體育課程的實施,還需要加強其他軟硬件建設。例如從外部環(huán)境來看,學校缺乏專業(yè)場地、學生上課意愿不強、學校缺乏相應訓練器材、學校配備師資力量不強等是中學武術類課程實施過程中遇到的普遍問題。
從課程實施來看,梳理中學武術特色體育課程在實施中遇到的問題,如武術教學套路明顯,由拳向操轉化;武術教學注重套路,淡化武術技擊;武術教學方法不當,學生學習動機等問題,研究重新詮釋新時代中學武術特色體育課程教育理念的課程實施要求,認為在課程實施應強化技法,突出技擊;實施主體應一校一拳,打練并進。在此基礎上,最終從中學武術課程內容選擇、課程實施方案建議兩個方面,對其課程實施提出建議。建議的提出,對中學武術特色體育課程的文化傳承詮釋、實施等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