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麗
我所生活的魯西南屬于祖國的北方,前幾年是見不到香樟和桂花等樹木的。近幾年南方喬木陸續(xù)的種植不僅豐富了當?shù)氐臉浞N,綠化了大地,而且燦爛了我們的家園,芬芳了我們的生活。
每年的中秋節(jié)前后,偌大的校園便會被桂花的馥郁馨香充溢。當師生返校走進校門,不覺間都會驚奇,問道:什么味道?這么香!
當知曉是棵棵站立在不起眼的校園一角的桂花時,師生就會不由地加快步伐跑向它們,一睹芳容。
可是,今年特別例外,時令較晚,桂花比前幾年晚開了半個月。
國慶節(jié)放假期間,我天天漫步在校園里,心急似火地查看了幾次桂花的狀況,盼望它們?nèi)缤暌粯釉缛站`放,但是事與愿違,只見大大小小的枝條上、密葉間打著密密麻麻的米粒大的骨朵,就是遲遲不見花開。
終于在10月15日一早,當師生迎著朝陽跨進校門時,盼望的事情出現(xiàn)了。
桂花綻開了!
此時,我也恍然大悟:慢慢來,花遲早會開!
教育也是如此。青蛙有青蛙的世界,蝌蚪有蝌蚪的未來。
作為“青蛙”的我已忘記自己是怎樣的長大,已不能切身地理解昔日“蝌蚪”的特點。教育是慢的藝術(shù),需要靜待花開!“你看你啊,我都講了幾遍還不明白嗎”“怎么沒點記性,成天丟三落四的”等的話語經(jīng)常不經(jīng)過自己大腦就隨口蹦出,說完后也意識不到有什么不妥,其后卻也沒見起到什么效果,反而更讓自己心里添堵。我逐漸知道了對孩子的教育,我太急躁了,太急功近利了!
在理解人的大腦、身體、心理的發(fā)育特點后,我明白了教育要遵循科學規(guī)律,讓孩子慢慢來,讓孩子只是孩子,而不必去做個“小大人”。
作家龍應(yīng)臺《孩子,你慢慢來》書中卷首的一段話,“我在石階上坐下來,看著這個五歲的小男孩,還在很努力地打那個蝴蝶結(jié):繩子穿來穿去,剛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開來,于是重新再來;小小的手慎重地捏著細細的草繩。淡水的街頭,陽光斜照著窄巷里這間零亂的花鋪。我,坐在斜陽淺照的石階上,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這個孩子從從容容地把那個蝴蝶結(jié)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正是這段文字吸引我一口氣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教育似農(nóng)業(yè),有它自身的規(guī)律。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的發(fā)展水平不同,因此我們在教育時應(yīng)提出不同的要求:發(fā)展水平高的學生,對其提出更高的要求,讓其“吃飽”快快飛;讓中等的孩子“吃好”,逐步提高盡快飛;而對于水平稍低的學生,不妨等等幫幫扶扶讓其“吃了”慢慢飛!!
讓孩子慢慢來,就是要不急躁,就是要“搖動”“推動”“喚醒”,用耐心與等待成就夢想。
能讓孩子自己感悟的道理,我們不要急著灌輸;能讓孩子自己學會的知識,我們不要急于告訴他答案。教育是什么?《說文解字》的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養(yǎng)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上施下效”“使作善”。教育是慢慢等待,知識的積累需要等待,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等待,情操的陶冶需要等待,等待是教育的規(guī)律,善于等待是對教育規(guī)律的尊重。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焰。教育是農(nóng)業(yè),需要精耕細做。唯有用心,教育才會變得鮮活;唯有用情,教育才會在師生間綻放美麗的花朵。心理學家李松蔚說:“當你心里想著要趕快做這件事的時候,你的心就已經(jīng)不在這件事上了。因為你只想著完成它,便永遠無法專注于這件事情本身。”養(yǎng)育孩子是一場修行,先修好自己,才能教育好孩子。在《摔跤吧,爸爸》故事片中,爸爸從兩個女兒打架的事件中發(fā)現(xiàn)了孩子有摔跤的特質(zhì),于是想盡辦法激活了孩子的天性,讓孩子的天性呈現(xiàn)出來了,這就是點亮的過程。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拔苗助長,不能越俎代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