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晚風暮雨
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正月初三,一隊明軍在前往山海關(guān)的路上遭到清軍前后夾攻,全軍覆沒,主將身中多箭而亡?;侍珮O咬牙切齒下令將他的尸體“于廣眾之前,剖胸裂腸,快泄其憤”。
這位被皇太極恨之入骨、死后都要毀壞尸體泄憤的明軍將領(lǐng)就是劉興祚。
劉興祚,原名劉海,劉牛,也叫劉愛塔,遼東人,他的父親是明朝著名將領(lǐng)劉綎的親兵,所以,劉興祚從小跟隨父親到開原居住。
大概在薩爾滸之戰(zhàn)后,劉興祚被后金掠走,但他“伶俐善解人意”,深得努爾哈赤的喜愛,被授予官職,隸屬代善大貝勒的正紅旗。
天啟元年,努爾哈赤親率八旗鐵騎連續(xù)攻克沈陽、遼陽等地,命劉興祚駐守金州,晉升為游擊,不久因軍功升為參將,八月晉副將。一年之內(nèi)連升三級,這在后金的漢人官員和將領(lǐng)中是絕無僅有的!
劉興祚沒有辜負努爾哈赤的信任,他在金州,為后金立下一系列戰(zhàn)功,如:
截回企圖逃往海島的遼民兩千余人,擊退山東登萊方面明朝水軍的進攻,捕獲因大風擱淺在金州灣的漢人90人,朝鮮人52人等。
當劉興祚親自將這些漢人俘虜送到沈陽時,努爾哈赤下令,除了會一門手藝的匠人外,其他人全部處死。
親眼目睹屠殺,給劉興祚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震撼,也使他開始反思,自己幫助滿人殺害漢人同胞到底對不對。
努爾哈赤并沒有意識到劉興祚的心理變化,又將復州、蓋州和海州三地交給他管轄,這三個州和金州是遼東最繁華的地方,而且地理位置極其重要,素有“南四衛(wèi)”之稱。
這樣一來,劉興祚成為在投降后金的漢人中,地位僅次于施吾里額駙佟養(yǎng)性和撫西額駙李永芳之后的第三號人物。
冬天來臨之時,努爾哈赤還將自己的皮袍脫下來送給劉興祚,以表達自己對他的恩寵和信賴。
有一年,毛文龍率200余人偷襲遼東鎮(zhèn)江,震動后金,努爾哈赤擔心在金州的劉興祚將來也被襲擊,特意命他移駐到離邊境稍遠的蓋州。
但努爾哈赤的厚愛和信任并未能讓劉興祚繼續(xù)死心塌地為后金賣命,他經(jīng)過反省,最終決定不再助紂為虐,派人秘密聯(lián)系明朝登萊巡撫袁可立,提供后金的軍事情報,并準備找機會帶走部隊,歸附明朝。
袁可立在向朝廷的奏章中曾提到:“今二月內(nèi),總兵沈有容執(zhí)有生員金應(yīng)魁赍到奴酋偽授世襲總兵駐復州劉興祚即劉愛塔密稟一紙,內(nèi)稱彼欲反正內(nèi)應(yīng),以報中國。
時間久了,劉興祚與明朝的聯(lián)系被復州備御王丙發(fā)現(xiàn),他將截獲的劉興祚密信上交。
努爾哈赤大吃一驚,盡管心里不愿意相信劉興祚會背叛自己,但出于萬全的考慮,還是下令將劉興祚逮捕,同時將南四衛(wèi)的百姓內(nèi)遷,放棄沿海一帶,不愿離開的百姓被屠戮殆盡,史書記載,至少兩萬百姓慘遭殺害。
在審訊的過程中,劉興祚矢口否認私通明朝一事,努爾哈赤便將告密的王丙以“誣告罪”處死,這個小人大概做夢也想不到等待自己的不是升官發(fā)財,而是索命的鋼刀。
當然,努爾哈赤對劉興祚也并非沒有懷疑,將他降職為參將,同時處死了他的弟弟劉興仁。
劉興祚逃過一劫,但失去了努爾哈赤的信任,在后金的日子很不好過。
天啟皇帝的老師、大學士孫承宗督師遼東之后,慧眼識人,認為劉興祚是真心向明,派人與他聯(lián)系,得到很多重要的情報。
遼東抗擊后金的兩位著名將領(lǐng)袁崇煥和毛文龍,也都和劉興祚保持秘密聯(lián)系。
袁崇煥在奏章中寫道:“崇煥為寧前道時,劉愛塔屢通書崇煥,欲自拔而來,崇煥固止之,欲留間于大清,使大清之一舉一動得以窺伺,大清兩次入關(guān),塔俱遣人先報得以為備。”
皇太極繼位后,力排眾議,恢復對劉興祚的信任,但劉興祚已鐵下心離開后金,返回明朝。
在天聰二年九月,劉興祚偽造放火自殺的現(xiàn)場,和兄弟6人以及部分家眷逃出后金控制地域,登上毛文龍的皮島,住在耿仲明家里。
皇太極聞訊,惱羞成怒,將沒有逃走的劉興祚母親和兄弟的妻子逮捕下獄,不久,皇太極得知劉興祚在鐵山時,立即派部隊突襲鐵山,企圖把他搶回去,但消息不準,劉興祚未在那里。
毛文龍被殺后,袁崇煥將他在皮島的部下分成四部,交給四個人分別統(tǒng)領(lǐng),其中一人就是劉興祚。
崇禎二年,皇太極親率八旗主力,繞過明朝遼東防線,攻入北京城附近,袁崇煥帶兵回援,留下劉興祚在山海關(guān),自己則前往北京,但不久即被崇禎皇帝逮捕下獄。
孫承宗調(diào)給劉興祚800多士兵,令他前往永平和建昌一帶阻擊清軍,走到半路會合了其他明軍部隊,共2000余人。
劉興祚和部下偽裝成清軍,偷襲清軍某部,斬獲592人。
皇太極得知劉興祚的消息后,認為“擒劉興祚,勝得永平”,立即派阿巴泰、濟爾哈朗率精銳追擊劉興祚。
崇禎三年正月,劉興祚返回山海關(guān)的消息被清軍得知,阿巴泰和濟爾哈朗領(lǐng)軍前后夾擊,劉興祚戰(zhàn)死沙場,他的弟弟劉興賢被俘。
劉興祚在后金時期,有一位滿人好友名叫巴克什庫爾纏,當時隨軍出征,他見劉興祚死后被碎尸,不忍心讓好友曝尸荒野,遂“竊收其尸,裹以被,置樹上”。
幾年后,這件事被人告發(fā),皇太極怒不可遏,下令將巴克什庫爾纏處死,可見皇太極對劉興祚的痛恨有多深。
劉興祚陣亡后,他的弟弟劉興治占據(jù)皮島背叛明朝,導致劉興祚被牽連,遲遲得不到崇禎皇帝的撫恤和嘉獎。
劉興祚在后金身居高位,如果像李永芳等人一樣繼續(xù)效忠后金,等清軍入關(guān),前途將不可限量,子孫也能享盡高官厚祿、榮華富貴。
但是,當他看到同胞被屠殺后,沒有像李永芳們那樣熟視無睹,而是毅然決定歸附明朝,抗擊后金入侵,保護同胞不再被人任意殺戮!
這種精神,值得后世子孫永遠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