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春
每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人們才能見到多尾鳳蝶那融于秋色的嬌美身姿。黑褐的體翅,翅展達150~180mm,4條長長的尾突,飛舞時在空中飄蕩,美感十足。前翅飾有8條波曲的黃白細線,仿佛秋水潺潺,不時地卷起朵朵浪花。后翅飾有白色網(wǎng)狀紋,臂角斑仿佛就是秋色的組合——耀眼的暗紅色大斑,恰似楓葉流丹,下方呈黑色且有3枚藍白色斑,仿佛讓你看到“白云升遠岫,搖曳入晴天”的天際美景;外緣的橙黃色斑,讓你想到“山山黃葉飛”的高風送秋之景。多尾鳳蝶,看上一眼,就會讓贊美之詞在你的心底油然而生。
我偶然讀了一篇游記,一位作家與一位蝴蝶專家在怒江的大山中,多次遇到多尾鳳蝶,蝴蝶專家向作家講述著多尾鳳蝶的前世今生,告訴她多尾鳳蝶一年一世代,大多數(shù)蝴蝶都是在春夏之際繁殖,而多尾鳳蝶則在深秋,雖說是“北穿貂,南露腰”的季節(jié),但在怒江秋風所至,還是寒風習習。一篇游記讓多尾鳳蝶走進了我的心中,真可謂“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在怒江地區(qū)整整尋找三年,終于在一個深秋的下午,我早已走得精疲力竭,它突然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多尾鳳蝶”,我驚呼著,慢慢地靠近它,仔細一看,原來是只殘蝶,尾突已掉了,但仍可見它到那耀眼的紅、黃、藍斑,我由遠至近才拍了5張,它就一飛沖天,了無蹤跡。在大山中我又苦苦尋找數(shù)日,仍不見其身影。每每翻閱“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殘蝶圖,它擾亂了我一顆平靜的心,如同春草般在我心中瘋長著,時不時進入我的夢中,誘發(fā)著我一睹它的芳容,拍到多尾鳳蝶的美圖。
一年又一年,迎著颯颯秋風,伴著五彩秋色沉醉其中的我,在拍到殘蝶的區(qū)域不斷地搜索著,就是找不到多尾鳳蝶的蹤跡,難道我之前拍到的是一只游蝶?可從數(shù)百里之外到此一游,它的繁殖地又在哪呢?
我如癡如狂地想拍到多尾鳳蝶,得到了蝶友們的大力支持,蝶友不斷向我提供多尾鳳蝶的相關信息,2018年蝶友給我發(fā)了一個位置圖,告訴我他朋友在此拍到了多尾鳳蝶,我匆匆乘車趕到怒江,整整一個秋天我翻越一座座大山去尋找,就是不見多尾鳳蝶的身影。難道又是一只游蝶?正在我猶豫之時,一個朋友拍到了。寧可信其有,不可疑其無。只要蝶友提供多尾鳳蝶的信息,我就義無反顧、足不旋踵地前往尋找。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又一蝶友提供了多尾鳳蝶的信息。我在尋找的路上突遇大雨,前行的道路被洪水沖斷,巧遇老鄉(xiāng)告訴繞行的道路。結果誤入大山迷路,憑借多年的野外生存經驗,尋找水源,沿河水走出險境。每每想到此時,仍心有余悸。
轉眼間,2019年秋天又至,又一蝶友給我發(fā)來圖片,說到怒江尋蝶剛剛拍到了多尾鳳蝶,我早已把遇險之事拋到了九霄云外,又匆匆趕去。在那“白云回望合,青靄入看無。分野中峰變,陰睛眾壑殊”的原始森林中,找了三天仍沒有發(fā)現(xiàn)多尾鳳蝶的行蹤。正在我準備返回時,又收到一個朋友的短信,告訴我,他尋找到了多尾鳳蝶并發(fā)來多張圖片。我馬上開始又一次的長途奔波,期待著奇跡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