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潤彩 張藝
舊部前小學的藝術教學場所及實踐場地合計面積達1400多平方米,能夠滿足全校34個教學班的藝術課程教學。合唱、粵劇、粵語童謠、豎笛、中華小四弦等傳統(tǒng)藝術項目在區(qū)域內(nèi)有著扎實的基礎,為“廣州市粵劇傳統(tǒng)教育特色學?!?、“《粵聽中華經(jīng)典》合作學?!薄V州市“城市學校少年宮”、“全國音樂教育聯(lián)盟器樂進課堂藝術實驗學?!薄!盎浾Z童謠”(廣府項目)、“豎笛”為越秀區(qū)藝術教育特色項目。
一、走班之“元”——藝術課程綜合化
藝術課程為學生必修課程之一。根據(jù)《廣州市義務教育課程計劃(2014年修訂)》,學??筛鶕?jù)三、四、五、六年級音樂、美術課各年部課程知識的銜接,將中年部(三、四年級),高年部(五、六年級)相應的課程知識統(tǒng)一安排進行講授。鼓勵有條件的學校開設綜合藝術課程,即:藝術課程課時數(shù)=音樂課時數(shù)+美術課時數(shù)。
從引導學生熱愛藝術、激發(fā)興趣、培養(yǎng)習慣出發(fā),我們嘗試從三年級起進行藝術課程“走班”實踐,在課程的設計和安排上,充分考慮學生藝術素質(zhì)的基礎指標、學業(yè)指標和發(fā)展指標,盡可能提供多樣的課程供學生選擇,并且課程側重于尊重和保持學生的興趣,滿足學生個性發(fā)展。
二、走班之“源”——藝術課程實踐化
1. 盤活學校藝術科組學科力量
明確“整合、組合、磨合、融合”的教師隊伍建設方針和“敬業(yè)、勤業(yè)、精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教師隊伍培養(yǎng)目標,要求大家團結協(xié)作,同心同德,教學經(jīng)歷主張“以老帶新”,教學專長鼓勵“能者為師”,以縱向“接力賽”、橫向“團體賽”的團隊合作姿態(tài),積極推進學校藝術科組建設。
2. 整合中年部、高年部的課程內(nèi)容
利用學科教研時間,藝術科組嚴格按照國家課程設置標準,從音樂、美術等學科的常規(guī)管理入手,堅持面向全體學生,落實課程標準要求,切實將美育滲透在學校教育的全過程,與德育、智育、體育等學科教學及社會實踐活動融合,加強學校教師之間、區(qū)域內(nèi)學校之間的交流,實現(xiàn)共同提高。
3. 建構“原色教育”藝術課程
依靠本校藝術教師的學科專長,根據(jù)藝術課程和藝術實踐的需求,借助社會力量,按音樂類、美術類相應開設書畫、器樂、唱歌等多個走班課程,每周一次走班,共80分鐘,按“大小課”或“分——合”模式進行:前20分鐘的大課開展年級性集中學習式藝術通識教育;后60分鐘的走班課分開多個藝術專題式項目,讓學生在藝術課堂上的學習得到充分的浸潤。在同一學期內(nèi),每個學生至少要完成音樂類、美術類各一項走班課程的學習。(如下表)
三、走班之“愿”——藝術課程優(yōu)長化
藝術走班課程的開設豐富了本?!叭闭n程體系的同時,更注重對每一個學生藝術興趣的培養(yǎng)。依托課程,實現(xiàn)人人都可根據(jù)自己的愿望去選修、研習所愛好的藝術特長,尋找屬于自己的個性色彩,達成“我們要為孩子打好生命的底色”的愿景。
根據(jù)《廣州市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實施意見》(穗教發(fā)〔2018〕123號),學校重點從提升內(nèi)涵、整合資源、特色發(fā)展和改善薄弱基礎設施等方面著手,傳承中華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挖掘廣州民間民俗美育特色資源,努力與廣府地域特色美育資源相結合,創(chuàng)建具有廣州特色的美育課程體系。比如“粵語童謠”傳唱活動,針對外地學生講粵語有障礙的情況,每節(jié)音樂課都安排“粵唱5分鐘”,練習粵語童謠,教師及時糾正學生的音準和節(jié)奏。在藝術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發(fā)揮“藝術小能手”的傳、幫、帶作用,自主演繹每一首童謠,積極參與傳唱活動,認識到“粵語童謠”是廣府文化的重要部分。又如2018年12月,由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組織的30多名清遠市鄉(xiāng)村音樂教師走進我校,觀課兩節(jié)。其中一節(jié)為“分——合”模式藝術綜合課程,圍繞上課主題,由音樂科4位教師共同執(zhí)教,把二年級唱游教學、四年級小四弦教學、五年級合唱教學、六年級小豎笛教學有機整合。整堂大課學生參與其中,充分展示演唱、演奏、聆聽、綜合性藝術表演等藝術學習活動,帶給觀課教師耳目一新的感受。
開展藝術走班課程,是確保學生在校期間能參加至少一項藝術活動、培養(yǎng)一項以上的藝術愛好的有益嘗試,亦是對“因材施教”教育原則的有效實踐。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組織方式,受到了學生的歡迎和喜愛,不僅挖掘了學生的藝術潛能,還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