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鑫巖
這是最好的時代。
“山中何事?松花釀酒,春水煎茶。”古時候的我們,志趣如此高雅,作為新一代青年,更需再進一步,注重文化內(nèi)涵,提升審美意趣。
傍晚的池塘,野鴨鳧水,用火慢熬一壺燙粥,身旁煙火縷縷,傾聽木柴在火爐中噼噼啪啪的聲響,釋放雙足于木階,仰面,閉目,將心靈貼近自然。這樣的情景在當(dāng)今社會,一個充斥著快節(jié)奏的社會,可能會比較難得吧。但這一切,我們都可以從書籍中獲得,感悟,遐想。而閱讀書籍,不僅可以讓我們獲得內(nèi)心的一縷平靜,同樣還可以提高我們的審美情趣。
木心先生曾經(jīng)說過“唐詩為酒,宋詞為茶?!碧嵘龑徝狼槿ご蟮帜^于此。
抬眼望去,滿架書籍勾起我的一段段珍貴回憶,繡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的李太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fù)來”“直掛云帆濟滄?!保枪珊肋~之氣,在閱讀時直擊心靈;“我輩豈是蓬蒿人”是他在認清事實真相后,依然充滿自信、積極自省的一種人生態(tài)度,一種英雄主義。奉旨填詞的柳三變,“云樹饒堤沙,怒濤卷霜雪”“楊柳岸,曉風(fēng)殘月”,豪邁與婉約,兩廂對比,盡顯風(fēng)騷。
這般沉郁頓挫,如此起承轉(zhuǎn)合,若不是閱讀書籍,提升審美移情,怎么會有與詩人不謀而合的情感!
“高山仰止”“泰山北斗”等成語,都是中國文人留下的一筆最為豐厚的寶藏,即使處于一個新時代,也不會忘卻,應(yīng)當(dāng)重視內(nèi)在修養(yǎng),提升審美情趣,我輩后生,臨樓知渺,人只是世間的過客,唯有書籍永存。
青磚伴瓦漆,白馬踏新泥,幼時便知“欲辨已忘言”,卻經(jīng)常寫成“辯”,而后居于山中一次,便知曉,感受事物的美好需要用心“辨”,而非“辯”。想要擁有這般見識,是離不開文字的,離不開自身的審美情趣。但同樣不能忘了,“石頭里面有只會飛的鷹”,這要求我們不要只注重虛化外表,因為這可能成為我們的負擔(dān),束縛我們,一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焙喓唵螁畏侥苡篮恪?/p>
如若有可能,我愿腳著謝公屐,攀山而度松,遇冰雪成冰處持杖而鑿,下個云朵不知處,便一去不回。
我泱泱中國,人才輩出,時代主題亦悄然變化。青年有著自己的追求,不妨先從提升審美情趣開始,為國砥礪前行,縱有千古,橫有八荒,我們與時偕行。
(指導(dǎo)教師:范茂玲)
評點:王瑩
“然后圖南”出自莊子的《逍遙游》,意指羽翼豐滿后,向南飛行,抵達更為高遠的所在。而作者視“立于心”為“圖南”前提,顯然意有所指,對讀者構(gòu)成了吸引力,這提示我們,在起標題時,如果能對古詩文加以巧妙的修改,將會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全文以充滿詩性的語言提示我們,從書籍中學(xué)習(xí),在詩意的境界中提升自己的審美境界。作者恰當(dāng)運用白描的手法,畫面感很強,富有感染力,后半部分“辨”和“辯”的闡釋頗有驚艷之處。文章涉及多個方面:藝術(shù)視角、文學(xué)體驗、人生視野等,思維開闊,引經(jīng)據(jù)典,如能觀點鮮明、言之有序則不失為一篇佳作。不足之處在于最后一段和前文風(fēng)格相差太大,從詩意的散文式闡釋突然轉(zhuǎn)到口號式的宣言,前后斷裂,影響了觀感,究其原因,可能是作者擔(dān)心散文化的敘述方式很難鮮明地凸顯出主題,因此生硬地加入了一段闡釋,但如能把自己的觀點融入到倒數(shù)第二段中,效果顯然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