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莉敏 孫婷婷 崔慶慶
(江蘇大學附屬人民醫(yī)院內分泌科,江蘇 鎮(zhèn)江 212002)
正確留取患者24 h尿標本進行尿定量監(jiān)測,可幫助確診及預測病情發(fā)展,還能為治療方案選擇提供科學的依據[1]。尤其在重大手術后、心衰、腎衰等危重患者護理中,準確記錄尿量特別重要[2-3]。目前,常規(guī)留取24 h尿標本的方法是護士指導患者將24 h小便儲存在普通有蓋塑料桶中,次日再將所有小便用量杯手工量取,再將全部尿液混勻后取出20 mL送檢。此法弊端是不能及時準確記錄患者24 h尿液計量,護士手工完全混勻尿標本耗時且不均勻,會影響24 h尿標本檢測結果[4]。本研究本著安全、有效,提升護士留取尿標本質量的原則,在原有容器的基礎上自行研制了智能可視化24 h尿標本留取容器,此設計已申報國家實用新型專利?,F報告如下。
1.1研究對象 采用方便抽樣,抽取2018年4-10月在我院內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68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5例,女23例;年齡18~65歲,平均(50.31±5.11)歲;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3例,初中33例,高中及以上32例;住院時間7~13 d,平均(6.12±2.12)d;均無其它基礎性疾病。按照隨機數字表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4例。研究對象均未中途退出。納入標準:根據1999WHO定義的糖尿病分型和診斷標準[5];意識清楚,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合并嚴重的心腦血管、肝腎疾?。缓喜⒕癞惓U?。研究開始前向患者充分解釋本研究的目的、過程和注意事項,取得患者知情同意。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住院時間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觀察組 使用自行研制的智能可視化24 h尿標本留取容器。
1.2.1.1智能可視化24 h尿標本留取容器的制作 智能可視化24 h尿標本留取容器主要由外殼體、內隔桶、蓋子、電源、重量感應器、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液晶顯示屏、超聲波振動板、刻度線、坐便圈、置物盒、腳踏板、手把及帶有剎車的萬向輪等組成。采用可視化設計,容器材質為圓筒形、透明塑料的外殼體、內隔桶及蓋子。外殼體設有液晶顯示屏,通過控制器準確換算成尿量并在顯示屏上自動顯示。內隔桶設有電源、重量感應器、PLC控制器、超聲波振動板、刻度線。通過重量感應器采集重量數據,控制器換算成尿液計量,當24 h尿液完成后,將內膽蓋蓋上并啟動超聲波振動板震動1~2 min,尿液會自動混合均勻,立即取20 mL尿標本送檢。該容器設有把手、置物盒、腳踩蓋、4個剎車萬向輪及坐便圈等。置物盒可放置手紙、留尿試管及尿杯,簡便患者排尿后的操作。安置把手、腳踩踏板及剎車萬向輪等設計,有利于患者提拿倒尿,避免用手打開蓋子,防止患者解小便時滑倒。構造見圖1。
注:1.外殼體;2.蓋子;3.標識板;4.內隔桶;5.坐便圈;6.電源;7.重量感應器;8.控制器;9.內膽;10.刻度線;11.手把;12.液晶顯示屏;13.置物盒;14.萬向輪;15.頂升空腔;16.踏板口;17.頂升結構;18.水平頂升板;19.踏板;20.豎直頂升板;21.底部凸塊;22.超聲波振動板;23.內膽蓋子;24.超聲波振動板開關。圖1 智能可視化24 h尿標本留取容器的構造示意圖
1.2.1.2智能可視化24 h尿標本留取容器操作方法 當患者需要留取24 h尿標本時,由經過培訓的護士現場指導患者使用該智能可視化24 h尿標本留取容器操作步驟:(1)向患者解釋該容器的功能及使用目的。(2)作為普通馬桶正常使用。(3)指導患者在7∶00 Am排空膀胱,此后所有的尿液全部收集于此馬桶內,第1次排尿后護士添加防腐劑。(4)指導患者每次排尿后看容器頂端顯示屏上的尿量, 每次尿量=此時尿量讀數-上次尿量讀數,即使尿液中有氣泡存在,刻度線與重量感應能雙重計量,能有效保證尿液計量準確性。(5)至次日7∶00 Am將最后一次尿液排入容器,查看總量并記錄于化驗單上。將內膽蓋子蓋上,并啟動超聲波振動板進行1~2 min震動,使得內膽內部的尿液由于超聲波作用混合均勻,并從中取出20 mL的尿標本立即送檢。(6)該容器置物盒上可放置手紙、留尿試管、尿杯等,方便患者使用,容器把手方便患者提拿倒尿,腳踩踏板可直接打開容器蓋子避免用手打開,方便衛(wèi)生,4個剎車萬向輪方便移動容器,能有效防止患者解小便時滑倒。
1.2.2對照組 護士指導患者將24 h尿液儲存在普通有蓋塑料桶中,至次日再將所有小便用量杯手工量取,再將全部尿液混勻后取出20 mL尿標本立即送檢。
1.3觀察指標
1.3.124 h尿量精確率 由經過培訓合格后的護士分別記錄2組患者24 h尿液計量,護士使用手工量杯進行尿量測量對比。
1.3.2全部尿液收集后自動混勻尿液所需時間 由經過培訓合格后的護士分別記錄患者24 h尿標本留取后取樣時尿液平均混勻時間。
1.3.3患者使用容器后滿意度調查 包括患者的舒適度、便利性、操控性、安全性、總體評價。由護理人員進行統(tǒng)計,當場回收,每項內容均填“是”或“否”,滿意率=回答“是”的人數/總人數×100%。
2.1兩組患者24 h尿量精確率及全部尿液收集后混勻尿液所需時間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24 h尿量精確率及全部尿液收集后混勻尿液所需時間比較
注:*為t值。
2.2兩組患者使用容器后滿意度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使用容器后滿意度比較 例(%)
由于尿液中的葡萄糖、蛋白質、肌酐、電解質在不同時間內排泄?jié)舛炔煌?,正確留取和保存24 h尿標本是尿定量檢測的關鍵[6-7],故應準確收集24 h全程尿。目前,患者在留取24 h尿標本時,常因尿液中存在氣泡導致尿量統(tǒng)計記錄不夠準確,24 h尿標本取樣時尿液未混勻就送檢標本,影響檢測結果。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傳統(tǒng)留取24 h尿標本容器相比,智能可視化24 h尿標本留取容器24 h尿量統(tǒng)計記錄精確率提高,護士收集全部尿液后自動混勻尿液所需時間縮短,真正提高了護士工作效率。且該容器可作為普通馬桶使用,有把手、腳踏板、剎車萬向輪、置物盒等,患者感覺舒適便利,操作簡單安全,減少因留尿方法不正確造成的化驗結果不準確,提高了患者滿意度。但該容器也存在一些缺陷,如尿液在貯存期間因時間及室溫變化會影響到尿液中細菌的新陳代謝[8],雖加防腐劑,但由于標本量大,也難以確保24 h尿標本質量。為進一步提高智能可視化24小時尿標本留取容器使用效果,還需針對標本留取時間過長及室溫變化問題進行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