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丹英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鮮活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一些問題行為都是正常的。盧梭曾指出,當兒童出現(xiàn)問題行為時,教育者可以讓其感受到障礙或者受到一定的懲罰,問題行為就可以得到制止。適度的懲戒對于學生矯正錯誤行為,形成正確的心理認知是必要的。以焦點解決心理輔導理念為指導開展學生問題行為的教育懲戒,就會收到不一樣的效果。
[案例]
當學生出現(xiàn)問題行為時,往往帶有負面情緒而聽不進說教,比較難以溝通。在進行教育懲戒之前,先借用焦點解決之道,“聚焦問題解決”,能讓溝通變得直接而有效,實現(xiàn)懲戒的軟著陸。
一次美術課前,小錢忘記帶水彩筆了,向同學借,同學自己要用,不肯借他。他很生氣,開始硬搶。周圍的同學看見了,立刻上前拉勸。上課后,他一個人氣呼呼地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
1.接納情緒——同理心暖場
當學生一肚子氣時,老師的說教顯然是蒼白無力的。所以,面對學生的錯誤行為,接納學生的情緒很關鍵。
焦點對話片段1
師:今天上美術課前,你碰到點問題,是嗎?
生:嗯,我忘了帶水彩筆了。
師:因為你想上美術課,所以你很著急,對嗎?
生:嗯,我很喜歡畫畫。
師:我看到過你畫的畫,很棒!你一定很想在美術課上表現(xiàn)得很好!
此時的小錢臉上微笑了一下,神情沒有初進辦公室時的緊張了。
師:你問小王去借,他沒有借給你,你更著急了,是嗎?
生:我只向他借幾支水彩筆,他也不肯借給我,我很生氣!
師:向別人借東西,別人卻不借,這的確會讓人感到生氣,這是一般人都會有的情緒,我理解你……
老師向小錢表達同理心,讓師生處在了同一個溝通頻率,為后續(xù)的輔導提供了可能。情緒凹洞理論指出,一個人在情緒受傷時,不適合進行再認知的教育,有時很好的建議或勉勵都會變成“有道理沒效果”的話。對于犯了錯誤卻還在氣頭上的小錢,糾正錯誤的前提是先接納情緒,而此時接納情緒的最佳途徑就是同理心。用同理心來暖場,巧妙地避開犯錯學生壞情緒的鋒芒,我們的教育懲戒之路才能走得更順暢。
2. 評量技術——刻度尺幫忙
焦點對話片段2
師:你那么生氣,你給自己的心情打幾分?
生:9分。
師:你說過最生氣的時候是10分,你可能會打人!現(xiàn)在9分,說明你還是控制了自己,沒有動手打他,是嗎?(小錢點了點頭)
師:在你這么生氣的時候,還能按照和老師的約定,不像以前那樣出手打人,你做得很好!
師:后來同學把你們拉開,你也沒有像以前一樣一定要搶走東西,而是自己回到了位置上?(小錢又點了點頭,表示認同)
師:你發(fā)現(xiàn)了嗎?你比以前會控制自己了!但你上課的時候還是有在生氣?你打幾分?(評量技術)
生:7分。
師:在你的控制下,你的心情在慢慢平復,你看,你做得多好!
此刻的小錢露出了靦腆的微笑。
評量技術又叫刻度化詢問。這是一把神奇的刻度尺,將小錢原有的經(jīng)驗轉化為未來改變的資源,使變化具體化,有可操作性。
3. 改變跡象——找例外轉變
焦點對話片段3
師:現(xiàn)在我們再來回想一下,在這件事情里面,你有沒有哪些事情處理的比以往要好?
生:我以前要向別人借東西一定要借到,剛剛雖然沒有借到,但是也沒有打人……還有同學來拉我,我沒有朝他們發(fā)火,坐回了自己的座位。
(從小錢對錯誤行為的自我描述中,可以發(fā)現(xiàn)改變最先出現(xiàn)的跡象)
師:后面的美術課,你也沒有站起來吵鬧、影響別人,只是一個人生氣,而且也不是特別生氣,老師覺得你的進步真的很大。(找例外)
小錢的心情明顯好轉了很多。
師:那么,如果以后再碰到這樣的事情,你覺得還可以處理得更好一點嗎?
生:以后東西忘記帶,向同學去借,他不借就再向別人借。
師:你能這樣考慮問題,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老師覺得你的進步很大。
從焦點輔導出發(fā),抓住小錢沒有沖動打人、沒有繼續(xù)搶奪、沒有大鬧課堂這三點“例外”,對他進行贊美與鼓舞,讓他發(fā)現(xiàn)自己做得比以前好,而且老師發(fā)現(xiàn)了,還表揚了自己。最后讓他以后遇到類似事件,再給自己定一個進步的目標,雖然小,但是激發(fā)了小錢解決問題的潛能。
針對小錢這種借不到東西還要硬搶的嚴重違紀行為,當然需要接受一定的懲罰促使他以后不再犯這樣的錯誤。在與小錢的幾次焦點對話中,老師發(fā)現(xiàn)了小錢想解決問題的愿望。于是,聚焦問題轉變的契機,通過討論協(xié)商,小錢最終選擇了填寫“違規(guī)罰單”。在“罰單”上,小錢對自己的違規(guī)行為做了詳細說明,包括當時心理的想法,也對改正行動做了說明,而且還在末尾寫上了自己的補償行動說明。小錢認識到了自己的行為給班級同學帶來的不良影響,愿意主動承擔班級一周的拖地工作作為補償。
[反思]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出現(xiàn)問題并不可怕,關鍵是我們選擇什么樣的方式去面對。如果是選擇說教和批評往往會產(chǎn)生距離和怨恨;如果我們選擇了接納并回應當事人的情緒,借助焦點解決之道的智慧,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潛能,進行適當?shù)慕逃龖徒?,也許就能看到奇跡之光、成長之美。
(作者單位:嵊州市黃澤鎮(zhèn)中心小學
浙江紹興? ?312455)
責任編輯? ?徐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