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農安縣三崗鎮(zhèn)中心小學 鄒秋菊
學校教育擔負著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的重要任務,從社會的要求來看,學生不僅要學習各種知識,掌握各種技能,而且要培養(yǎng)正確的思想道德標準,成為一個對社會有價值、有貢獻的人。所以,道德教育工作是學校教育系統(tǒng)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滲透在每一門學科的具體教學之中,教師擔負的是教書育人的重要職責,要正確認識這一職責,并有效落實在自己的學科實踐中。小學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好扎實的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提高學生的社會主義覺悟,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能力,激勵他們?yōu)榻ㄔO祖國而努力學習,把他們培養(yǎng)成為新一代的有用人才。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小學語文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德育。
在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更多關注在語文學科知識的傳授方面,對于道德教育的內容關注度不足,從而對于小學語文道德教育的功能問題認識不清,影響了道德教育效果。這主要是教師在教學理念方面還沒有端正思想,沒有正確認識到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從而在工作中有失偏頗,所以轉變教師的思想觀念非常重要。教育部門要重視教師的管理,提高教師教學的理論水平,用正確的理論指導教學實踐。除此之外,很多教師對于道德教育滲透工作如何開展的問題也有很多的誤解。例如,很多教師只是做了表面功夫,在講到某一篇文章時,道德教育滲透用一句話一帶而過,簡單地灌輸道德標準,難以走入學生的內心,學生也無法理解。另外,很多的教師師德方面有待提高,要求學生的自己卻做不到,學生心中難以信服,也影響了道德教育的效果。
小學語文教師在進行道德教育滲透的時候,要特別強調“自然”這兩個字。小學語文的教材中,有不少進行德育的形象生動的圖畫和有說服力的教學材料。因此我們將小學語文教材,作為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和思想品德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性載體,要深入挖掘其中的思想品質教育因素,培養(yǎng)學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質。教師在課堂授課之前,要先對課文內容有全面深刻的理解,從而對整個教學的流程做到科學、系統(tǒng)化的設計,讓學生能夠在教師精心設計的課程之中,抓得住重點,對所學內容有更多深刻的理解。文章的主旨大多是我們重點進行道德教育滲透的內容,那么主旨的內容如何才能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分析而得到呢?這需要教師設計一些問題場景,幫助學生去發(fā)現、總結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在這個過程中,要鼓勵學生聯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從而更加透徹地對這一問題進行理解,讓課堂上語言文字的學習與學生現實的生活聯系起來,使得道德教育滲透也變得更加鮮活,具有實際的價值。所以,文章的主旨不能簡單地告訴學生,而是要通過引導啟發(fā)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總結和概括,有了這樣一個思考探索的過程,學生才能由被動學習狀態(tài)真正轉向主動學習的狀態(tài),促進他們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也促進了他們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更為重要的是,從道德教育的滲透方面來看,讓學生能夠有擔當、有責任,這本身也屬于我們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從實踐中感受到了自己內在力量的增強,從而也會勇于承擔更多的責任。
要想讓道德教育滲透的效果真正顯現,光有道德認識方面的思辨還遠遠不夠,教師一定要在課堂內外創(chuàng)造更多讓學生有道德體驗的機會,從情感上和行動上的體驗中,強化學生的思想道德認識,用思想道德認識來指導他們的道德行動。小學語文教師在系統(tǒng)開展學科教學中,要用自己對于文章的理解和真實的感受去影響學生,用情感作為師生之間溝通的紐帶和橋梁。比如,在閱讀某一篇文章的時候,教師情真意切,時不時地通過自己朗讀中的情感流露給學生帶去更多情感上的感染,能夠進一步地帶動學生對以往相關知識經驗的回憶,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溝通了思想和情感。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系統(tǒng)化地開展道德教育的學科滲透,結合語文學科自身的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目前的道德發(fā)展水平,進行更加貼近學生實際的道德教育滲透。教師要善于挖掘、整理、綜合小學語文學科中的道德教育資源,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啟發(fā)引導,要讓學生在體驗中,有更多的思想轉變,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認識水平,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