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民和縣滿坪鎮(zhèn)中心學校 青海 民和 810800)
高效課堂,就是指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收獲較高的教學成果的課堂。其具體指的是以有效課堂為基礎,進一步完成教學目標,加快教學進度,收獲更好的教學成果,對社會及教學都有著積極作用的課堂。以下簡要論述構建高效初中語文課堂的方法,希望對我們一線教師的教學能夠有所幫助。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的教學觀念也應發(fā)生相應的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是教師單調(diào)地講解知識內(nèi)容。學生麻木地記錄筆記,背誦知識點,教學進度緩慢,效果較差,同時禁錮了學生們的思想。而新課程標準中要求讓學生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做好引導者、幫助者的角色,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學生,讓學生可以更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大膽提出問題,展開自身想象的翅膀。教師不僅要轉(zhuǎn)變教學觀念,同時還應廣泛閱讀書籍,拓寬自身知識面,這樣,才可以更好地為學生提供幫助,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
教師提出的問題都是有一定目的的,其總歸起到一定的作用,比如引起學生的注意、樹立學困生的自信心等。提問本身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教師提高一學生回答一教師反饋。有效的提問應該包含有效的提問與評價。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有效問題的提出也是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因此,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也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在預設問題的同時,還應該注重課堂生成性問題的啟發(fā)與引導。如我們要重視學生課堂的插嘴現(xiàn)象,善用追問。
對于一個問題的提出,我們要抓住一個學生輻射整體,引起共鳴,讓大家變“要我說”為“我要說”。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多說,并且自己的講解時間不超過課堂時間的百分之七十。教師還要對學生的正確回答予以肯定,鼓勵、表揚,但表揚必須要明確。其實,有效的問題具有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五個方面:問題的預設性、啟發(fā)性、明確性、簡潔性和少量性。盡管課堂具有生成性特點,但不意味教學的全然生成,否則我們會被課堂出現(xiàn)的問題牽著鼻子走。
我想談一談我個人對“討論”這種授課方式的看法。毫無疑問,“討論”是新課程教學理念的一個關鍵詞,我們似乎也感受到了“討論”在課堂教學中的廣闊市場。因為,無論在我們自己的評優(yōu)課、公開課、示范課中,還是在去市里參加的教研活動中,學生的“討論”幾乎無處不在。我很納悶,它不就是一種授課方式嗎,為什么要堂堂用?也許它是一種最能在形式上體現(xiàn)新課程理念的授課方式吧,學生探討研究,顯得很民主。其實,“討論”是一種交流,它應該有其必要的前因及結果,正常的環(huán)節(jié)應該是“提出問題一獨立思考一討論交流一達成共識”,如果只為了場面的需要,在提出問題之后直接讓學生展開轟轟烈烈的討論,那么,在事實上就忽略了“獨立思考”這個尤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剛才說道,我們的學生大多程度不太好,如果不努力把他們引導向獨立思考的境地,那么,可能出現(xiàn)的情形是,他們將悠閑的隱匿于熱鬧的討論環(huán)境中,而結果是幾位較出眾的學生進行“個人秀”,我想這與我們運用咐論的初衷是有悖的。相反,在我們特有的教學環(huán)境下,如果能夠引導學生進行充分的獨立思考,進而再進行討論,或者直接把思考結果呈現(xiàn)在課堂上,再進一步去引起課堂爭辯,我想也是一種有意義的方式,又何必一定要貼上“討論”的標簽,為新課程虛張聲勢呢?
著名的語言學家、教育家呂叔湘先生曾說,“語文教學更多地像農(nóng)業(yè),而不是工業(yè)”。依我的理解,那就是語文教學是種莊稼,而不是做產(chǎn)品;語文課堂是莊稼地,而不是流水線;語文教師是農(nóng)夫而非工人;語文教育是春種秋收的整體,而不是各司其職的零部件生產(chǎn);師生間是農(nóng)民對種子的期盼與熱情,而非工人與車床對零部件的冷漠。
在語文教育的莊稼地里,理應有和風細雨,有日月星辰,有花團錦簇,有果實芬芳。而不是機車的刺耳轟鳴,不是千人一面的?!昂细癞a(chǎn)品”,不是千篇一律的沉默,不是一絲不茍的規(guī)矩。我們希望學生都能自由地呼吸、快樂地生長,享受語文的智慧、吮吸語文的營養(yǎng),讓生命擁抱語文,用語文滋潤生命。
給學生自由的空間,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六大解放:解放頭腦,讓學生能想;解放眼睛,讓學生能看;解放雙手,讓學生能干;解放嘴,讓學生能談;解放空間,讓學生能接觸自然;解放時間,讓學生能學自己想的東西。給他們自由,讓他們成為主人。我們常說,“溫室里的花朵開不艷”,同樣,籠子里的鳥兒也不可能飛得多高。
在這方面,我們的許多老師作了不少艱難的嘗試。嘗試合作學習,小組競賽;嘗試表演交流,改編課文;嘗試音樂、影視輔助教學。種種努力,都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我們感嘆的是這樣的課太少了,就像“打牙祭”一樣。這樣幾節(jié)課也如同“死水微瀾”,學生不過癮,老師也覺得有些傷感。
教師在導人新課時,可針對所講內(nèi)容,提出一個或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從而使學生的思維更加集中,積極地期待著問題的解決。這樣導人新課,能較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學生產(chǎn)生一種強烈的求知感,增強講課的吸引力。如教學《驛路梨花》時,可設計這樣的提問:標題一語雙關如何理解?文中兩次誤會、三設懸念、四寫梨花分別從哪些語句體現(xiàn)出來?
中學生好奇心強,求知欲旺盛,他們愛聽愛看有趣的故事。教師可以抓住青少年這一特點,針對教學內(nèi)容,從與課題有關的趣聞軼事出發(fā)導入新課,能夠激發(fā)學生對所學新課產(chǎn)生濃厚興趣。同時,授新課前,花極短時間,用繪聲繪色的語言,講述一則引人人勝的故事,顯得親切自然,縮短了師生間的心理距離,可以使學生在輕松·喻快的氣氛中進入學習。如教學《阿長與(山海經(jīng))》時,可先聯(lián)系《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給學生講講長媽媽所講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講講阿長本人的故事,這樣,使學生在特定的氛圍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進入作品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