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芯怡
(西藏大學 文學院,西藏 拉薩850000)
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tǒng),是最重要的輔助性交際工具。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漢字的出現(xiàn)可謂驚天地、泣鬼神。《淮南子·本經訓》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1],可見漢字的出現(xiàn)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漢字從此成為記錄漢民族成長的載體。甲骨文是目前我們所能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漢字,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保?]甲骨文是形音義的結合體,其圖畫性強,象形程度高,揭示了漢字構造的規(guī)律。從字形分析出字義,或者根據(jù)偏旁分析漢字字義的類屬,了解漢字與漢字之間的密切關系,這為學生學習漢字及漢字文化提供了科學依據(jù),有利于增進學生對漢字的理解,進而增強閱讀了解古代典籍和現(xiàn)代文獻的能力,提高閱讀水平和文化知識,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漢字本身就是一種優(yōu)秀的文化,具有形態(tài)美、意蘊美,不僅受到文字學家的熱愛,在藝術領域也備受推崇。很多藝術設計就融入了古文字的元素,如各大高校的?;沼眯∽裙盼淖终蔑@深厚的人文底蘊。同時,漢字也是書寫符號,是記錄文化文明的載體,歷經千年而依然生機盎然就在于它鐫刻著中華民族優(yōu)秀燦爛的文化印記。例如從“巫”的甲骨文、金文字形可以看出古代的巫通過舞蹈、歌唱等方式娛神以達到祈福避災的目的,至今在某些地區(qū)還保留著這一習俗??芍诠糯孜幕⑿校摇拔讟肺琛币惑w的傳統(tǒng)古已有之。漢字背后所承載的“仁”“義”“禮”“智”“信”等中華民族傳統(tǒng)精神文明內核,是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是每位青年學子所應秉承的為人處事原則。此外,與古文字息息相關的書法藝術、篆刻藝術都是中國藝術領域的奇葩,甲骨文、小篆等古文字因其字形奇特、生動有趣受到一些書法家和篆刻家的青睞,自古至今的成就也是光彩奪目,如若沒有這些精妙傳神的書法、篆刻藝術,我們的藝術之花將會黯淡許多。以上這些都與漢字緊密相連,所以說傳承漢字就是傳承漢字背后的文化底蘊,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在中華大地上繁衍生息,和平相處,形成了統(tǒng)一的中華民族。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構建國家的基本要素,是一個國家文化的基本載體和象征,是國家認同的紐帶和民族團結的基礎,是治國安邦的重器[3]。在掌握漢字的基礎上,使少數(shù)民族群眾認識到我們是同根之木、同源之水,增強他們對中華民族文化文明的認可,加強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中華民族一體化的意識,促進民族團結和民族進步。在甲骨文發(fā)現(xiàn)120周年之際,習近平主席致信祝賀,指出甲骨文的重大發(fā)現(xiàn)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根脈。甲骨文作為世界四大古文字之一,2018年被列入“世界記憶遺產名錄”。今天的甲骨文已經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文明,講述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這樣的成就增強了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增強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4]。
現(xiàn)階段九年義務教育普遍推行,國民的文化素質不斷提高,但在一些偏遠的民族地區(qū)漢字的識字率仍比較低,在語文教學中融入甲骨文等古文字可以更形象地解釋漢字的來源和構造,有利于降低少數(shù)民族學生學習漢字的畏難情緒。甲骨文等古文字比較形象、生動,我們可以根據(jù)造字理據(jù)、結構特征,以形索義了解字義,也可以據(jù)形系聯(lián)由相同的漢字部首理解不同的漢字字義,提高識字的效率。我們今天使用的規(guī)范漢字是簡化后的漢字,與甲骨文等古文字時期的漢字字形差別很大,有些偏旁已經看不出來它本來含義了。因此掌握了漢字的理論知識就能增進對漢字的理解,辨別這些形同音同義異的字。比如表示人體部位的偏旁“月”,例字如“腿”“胸”“腦”等,甲骨文時期,表示肉,小篆字體為,與“月”的小篆相同,所以后來出現(xiàn)二者混用的情況,有了古文字的知識,就能區(qū)分表示肉的“月”和表示月亮的“月”了。又如“心”這個字在甲骨文中是,描摹的是心臟的形狀,后來作為造字的構件成為部首或偏旁,有“忄”“心”兩種,漢字簡化以后,有些心字底簡化成為“”,如“慕”,表示羨慕的心理活動。再如,古文字中“阝”在字的左半邊是“阜”的原型,,表示小山坡的意思;“阝”在字的右半邊是“邑”的原型,,表示城市的意思,簡化后字形相同。有了古文字的知識就能區(qū)分帶左耳的字和右耳的字的含義,如“降”“陟”“階”“陵”等最初的意思與山坡有關;而“都”“鄙”“邦”“郭”等最初的意思都和城市有關[5]。了解了這些古文字知識,不僅能分辨簡化前后的字,還能減少寫錯別字的頻率。
學習甲骨文等古文字可以增強學生的科學文化知識,增強對漢字文化的理解,古文字理論知識有助于掌握實詞、虛詞的意義及用法,在閱讀古詩文時就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避免出現(xiàn)“以今釋古”歪曲文意的現(xiàn)象。了解了古代的文化知識,如“職官”“科舉”“避諱”“天文歷法”等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中的文化現(xiàn)象,積累文化底蘊,開闊視野、提高寫作水平,為其他方面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對于提升個人氣質和談吐,準確用字,提高溝通表達能力也大有裨益。
老師是學生學習知識的領路人,要想將甲骨文等古文字融入語文教學,就必須提高語文教師的古文字素養(yǎng),教師有了專業(yè)的古文字知識,才能學有所用,深入淺出地將甲骨文等古文字用在語文教學中,提升課堂趣味性,從而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可以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學習古文字知識,線上的網(wǎng)絡課程數(shù)量較多,有“古代漢語”“古文字學”“漢字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等等,教師要按時按量完成學習任務。線下要閱讀古文字方面的專業(yè)書籍和工具書,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應用能力。學校的委培、訪學、進修等也是老師學習的機會,不僅能提升學歷,還能提高專業(yè)文化知識。老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才能保證學科知識的更新,才能在講授的時候駕輕就熟,豐富有趣。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教學手段多種多樣,老師可以使用的教學資源也越來越豐富,有各類網(wǎng)上課堂、甲骨文知識動畫小視頻、古文字APP、甲骨文線上博物館等。如“樂活仙谷”“小象漢字”“漢字的故事”“小素典”這些小視頻和小程序的設計新穎有趣,使用方便快捷,提高了學生學習古文字的熱情。甲骨文博物館是一座陳列古文字的寶庫,線上的文字博物館也能讓學生體驗到漢字的奇妙,在視覺上行成強烈的震撼和沖擊,使學生愛上漢字,增強學習漢字的信心。還有一些專門針對青少年兒童的甲骨文出版物,圖文并茂,形象生動,能吸引讀者的好奇心和興趣。在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中,可以充分利用AI技術成果,圖畫式地呈現(xiàn)漢字的演變歷史,并結合音頻技術,讓古文字說話、動起來,就像一個朋友向大家介紹自己的前世今生,講述相關的漢字故事。教師再列舉相關的詩歌、俗語進行印證,這樣的視覺、聽覺效果疊加,遠大于老師枯燥、簡單地說教,并且還有強化記憶的效果。
甲骨文等古文字是距離當今時代比較久遠的文字,使用頻率低,所以大家對古文字比較陌生。通過舉辦一些甲骨文等古文字相關的文化活動,讓那些陳列在博物館里的文字走下神壇,走入大眾的生活。比如在學校里舉辦古文字書法大賽,使學生了解古文字的形態(tài)之美、意境之美,這種美的體驗會使學生慢慢愛上古文字,愛上方塊漢字。還可以舉辦漢字故事演講比賽,因為每一個漢字都是一部歷史,一個文化血脈,講好漢字故事就要了解古文字知識,了解漢字背后的文化內涵。比如講述“人”的漢字故事,就要知道“人”從甲骨到隸書的字形演變,古文字時期描摹的是俯身垂手側立的人,一副畢恭畢敬的樣子,根據(jù)當時統(tǒng)治者重視禮樂教化的情況可推測古人是非常講究禮節(jié)的,中國作為禮儀之邦的傳統(tǒng)由來已久。又《爾雅·釋名》文曰:“人,仁也,仁生物也”,作者用聲訓的注釋方法介紹了古人不僅講“禮”,還追求“仁”,孔子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生以成仁”,犧牲自我成就道義是古人十分看重的優(yōu)良品質,是衡量“仁”的標準。所以只有借助甲骨文等古文字,我們才能深入了解漢字,了解古人的思想,更好地學習語文。
要想將甲骨文等古文字融入現(xiàn)代語文教育,還需創(chuàng)造良好的古文字學習氛圍。一方面,教師大力倡導學生學習了解古文字,以便在語文學習中提高對文章的理解力,增強閱讀理解古代典籍的能力。比如鼓勵學生設計一些甲骨文等古文字的卡片、書法作品張貼在教室墻壁上,或者設計一些古文字的宣傳標語、海報,不僅新穎美觀,又吸引大家的目光。另一方面,實行激勵機制,建立合理的獎懲制度,對古文字學習較好的同學給予口頭嘉獎、物質獎勵,對懈怠的同學進行批評監(jiān)督,可以有效形成學生學習的正遷移,提高學習效果。同時,加強學生的實踐訓練,比如老師帶領學生去名勝古跡、雕刻有古文字的地方,現(xiàn)場識認這些古文字,或展示一些古文字圖片給大家鑒別,老師對識認最多的同學進行褒獎,對于識認錯誤的字老師講解清楚,清理學生的知識誤區(qū)。這樣能激起大家的“斗志”,提高學生識認古文字的熱情和積極性,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學習。
甲骨文等古文字是中華文明的根基,是傳承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載體,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在科技發(fā)達的今天,我們要加強古文字的實際應用研究,讓古文字重新活起來。比如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古文字,一方面是語文教學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傳承民族的文化基因,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在當今提倡人文素養(yǎng)的時代,古代優(yōu)秀燦爛的傳統(tǒng)文化值得我們大力學習弘揚,任何時候都不忘文化的根,才能增強我們民族的文化自信心,促進祖國文化事業(yè)的長遠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