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凱
“惟以改過為能,不以無過為貴”語出宋代政治家司馬光撰寫的《資治通鑒》,系唐朝宰相陸贄上疏唐德宗中的一句話:“是則圣賢之意較然著明,惟以改過為能,不以無過為貴。蓋為人之行己,必有過差,上智下愚,俱所不免,智者改過而遷善,愚者恥過而遂非;遷善則其德日新,遂非則其惡彌積?!笔侵覆环高^錯并不是真正的可貴,可貴的是有了過錯能夠改過自新,只有改過自新者才是真正的智者。在此基礎(chǔ)上,明代哲學(xué)家王陽明進一步提出了“不貴于無過,而貴于能改過”的理念。作為活生生的人,終生不犯錯是不可能的,因此不要害怕犯錯,犯錯也是成長必經(jīng)的一個過程,關(guān)鍵是犯了錯以后能夠端正態(tài)度,勇于承擔(dān),并積極自我改正。
孔子評價顏回時曾說:“顏回好學(xué),不遷怒,不貳過?!焙螢椤安毁E過”?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知過,但很多人在很多時候做錯了事卻不知道。二是改過,知過后勇于及時改正,以后也不會再犯同樣的過錯。人們常說“改過自新”,即改了“過”之后就是一個嶄新的“自我”,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通過“自我革命”獲得了新生。而對“無過”來說,其并不是一種“貴”,因為“無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不作為、少作為表現(xiàn),是一種怠政、懈政行為。實踐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根本,“有過”不可怕,只要能改;“無過”最可怕,因為“無知”。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過”和“改”有著深刻的認知與闡述,并對“改”給予了極高評價,不論是《左傳》提出的“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還是南宋思想家陸九淵強調(diào)的“聞過則喜,知過不諱,改過不憚”,都彰顯了對自我修身文化的一種贊揚。這種文化的傳承對共產(chǎn)黨員來說,就是“自我革命”的現(xiàn)實實踐,因為人作為客觀存在,在發(fā)生社會行為時,并不是時時刻刻都能夠完全遵循規(guī)律,但當(dāng)發(fā)現(xiàn)自己的行為出現(xiàn)差錯時,能夠及時改正,回到正確的軌道,就是難能可貴的,即所謂“改過不吝”。
“吾日三省吾身”是人們一直推崇的修身方式,“省”的是自己的缺點和不足,通過“省”來直擊我們心靈深處的痛點,因為只有意識到了自身問題,才有可能去改正。我們經(jīng)常說要超越自我,其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就在于通過坦誠面對思想深處的缺點、不足,檢視自身差距,把“省”到的“過”予以改正,最終實現(xiàn)自身認識和行為的脫胎換骨。
“惟以改過為能,不以無過為貴”,道出了自我革命的真諦所在。我們黨之所以不斷發(fā)展壯大,就在于能夠長期堅持自我革命,因為自我革命是一個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過程,正是通過這一過程,才能清除一切損害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因素,才能使我們黨不斷得到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和自我提高,始終立于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