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芬 許正錦
許正錦副主任醫(yī)師長期堅持臨床一線工作,受到旴江醫(yī)學李氏學派代表性傳人黃調均教授的影響,熟讀經典,善用經方、時方,精于化裁,治驗俱豐,在診治內科雜病中積累了較多經驗。筆者有幸?guī)煶?,特選其治療內科雜病驗案4則,以饗同道。
陳某某,女,36歲,福建廈門人,家庭主婦。2017年9月26日首診。主訴:少尿4個月余?;颊?個月前同房后尿量突然減至每日100~200 ml,時伴小腹脹滿,怕風怕冷,倦怠乏力,眼瞼浮腫,無尿急尿痛,無肢體浮腫,納食可,夜寐易醒,大便調,舌淡,邊齒痕,苔白,脈滑。中醫(yī)診斷為癃閉病,辨證屬太陽蓄水證,治以化氣利水,方選五苓散加減,處方如下:桂枝12 g,生白術20 g,大腹皮 20 g,豬苓10 g,茯苓20 g,澤瀉20 g。7劑,日1劑,水煎內服,分早晚2次溫服。
2017年10月10日二診:患者服藥后小腹脹滿明顯緩解,每日尿量增至500~1600 ml,倦怠乏力較前好轉,自感病情已愈,故藥服完后未按時復診。停藥后諸癥復現(xiàn),伴活動后心悸,自覺呼吸困難,晨起口苦,納差,寐尚可,大便調,舌淡,苔白,脈細滑。續(xù)前方,加檳榔 10 g,茯苓皮 20 g。7劑,日1劑,水煎內服,分早晚2次溫服。
2017年10月17日三診:患者訴服藥后尿量增至1200~1400 ml,已無小腹脹滿,怕風怕冷減輕,仍偶有眼瞼浮腫。舌淡,苔薄白,少許剝脫,脈細滑。續(xù)上方加山藥15 g,7劑,日1劑。此后在前方基礎出入,調治1個月左右病告痊愈,隨訪1年余未見復發(fā)。
按:癃閉是以排尿困難,點滴難出,甚則閉塞不通為主要證候的病證[1]?!端貑枴の宄U笳摗酚涊d:“其病癃閉,邪傷腎也?!薄端貑枴れ`蘭秘典論》又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盵2]本案患者系同房后感受外邪,導致膀胱氣化不利,而后出現(xiàn)以小便不利為主的一系列證候,許主任抓住這一主癥,并結合怕冷、眼瞼浮腫、腹脹滿等證候,予五苓散為主方進行治療而獲效。五苓散為治小便不利的重要方劑之一,是張仲景通陽利水法的體現(xiàn),正所謂“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仲景所著《傷寒論》中記載關于五苓散的條文多達十余條,在條文“太陽病……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中,仲景將五苓散證的病機概括為太陽病正氣已傷,邪反內傳于里,邪氣循經入腑,干擾膀胱氣化功能,導致膀胱氣化不利,水蓄于膀胱,故而治療當以恢復膀胱氣化功能為首要。此方中桂枝可溫陽化氣,以利水通小便,恰好體現(xiàn)仲景通陽利水這一治法,而豬苓、澤瀉淡滲利濕,白術、茯苓健脾化濕,諸藥相伍,共奏溫陽化氣、甘淡滲利之功,使膀胱氣化復常,邪氣隨尿液排出,病告痊愈。
王某某,女,22歲,福建廈門人,學生。2019年7月18日初診,以“肉眼血尿反復發(fā)作1個月”為主訴。患者多次在外院診治無效故來診,許主任查看外院泌尿系彩超未見異常,但發(fā)現(xiàn)尿沉渣中以均一性紅細胞為主,故進一步查泌尿系CT平掃示:左腎小結石,左側腎盂與左輸尿管上段稍擴張??滔掳Y見:肉眼血尿,口中苦澀,納可,寐安,大便通調,舌紅,苔薄黃,脈弦。發(fā)病以來無腰腹疼痛,無尿頻尿急尿痛。查體未見雙腎區(qū)叩擊痛、各輸尿管點壓痛等陽性體征。許主任認為該患者以均一性血尿為主,且有尿路梗阻征象,應為尿路結石,中醫(yī)辨病當屬淋證-石淋范疇,辨證為下焦?jié)駸嶙C,故予三金排石湯加減治療:金錢草30 g,海金沙15 g,雞內金10 g,三棱10 g,莪術10 g,石韋10 g,路路通10 g,車前子15 g,炒枳實12 g,威靈仙10 g,瞿麥10 g,延胡索10 g,小薊15 g,蒲公英15 g。7劑,日1劑,水煎內服,分早晚2次溫服。服藥后一劑止,兩劑愈,復查泌尿系CT示雙腎盂無積液,雙側輸尿管未見擴張,多次復查尿常規(guī)正常,未再發(fā)作肉眼血尿。
按:淋證指以小便頻數(shù)、澀痛或小腹拘急引痛為主癥的疾病,本案患者雖無排尿澀痛,但鑒于其因尿路結石導致尿血,許主任認為應按六淋中的“石淋”進行辨治?!蹲C治準繩》云:“膀胱為水臟,熱甚則生濕,濕生則水液渾,凝結而為淋……濕熱蘊結下焦,尿液受其煎熬,日積月累結為砂石,成為石淋。”本例患者來診前于外院未查明尿血原因,藥不對癥,使其久治不愈。究其尿血原因,緣于福建閩南地區(qū)處于亞熱帶,常年高溫多濕,易釀生濕熱,下注膀胱,加之患者平素飲水較少,導致結石內生,結石下行,損傷尿路而發(fā)生肉眼血尿。臨證施以三金排石湯化裁以清熱通淋、利尿排石,方證相符,病告痊愈。許主任在石淋的辨治中,除了常規(guī)應用三金等清熱排石藥外,還會根據(jù)患者體質強弱靈活配合理氣、破血、下瘀之品,例如可辨證加用柴胡、川楝子理氣止痛,三棱、莪術破血逐瘀等。其中威靈仙的應用尤其值得一提,威靈仙味辛咸,善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經脈,通經止痛,軟堅散結,且歸屬膀胱經,故可溶石排石。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威靈仙具有抗組胺、使局部肌肉松馳等作用的物質,可使輸尿管平滑肌松弛,蠕動加快從而促進尿路結石下移[3]。還可降尿酸,防止以尿酸為主要成分的結石形成[4]。因而許主任常用于結石辨治,療效確切。
林某某,女,48歲,家庭婦女。2019年5月27日初診,以“氣從少腹上沖胸部1周”為主訴。患者因“膜性腎?、蚱凇遍L期在我科門診治療,現(xiàn)處于小劑量激素維持治療階段,素因肝氣不舒、心腎陽虛而常服中藥調理,腎病較穩(wěn)定。既往有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史,近期因發(fā)作較頻繁于2019年5月20日在外院行射頻消融術,因自主神經損傷出現(xiàn)心動過緩,雖安裝了心臟起博器,但患者自此出現(xiàn)氣上沖胸,小腹脹滿,冒冷汗,難以入睡,痛苦萬分,大便偏硬,小便尚調,舌質淡晦,苔白,脈細。中醫(yī)辨病為奔豚病,病機為腎臟寒氣上沖,故予桂枝加桂湯化裁:桂枝20 g,白芍15 g,紅棗10 g,柴胡10 g,煅龍骨、煅牡蠣各25 g,炙甘草5 g,生姜(自加)3片。7劑,水煎內服,日1劑。2019年5月28日復診,患者自覺氣上沖胸大減,予續(xù)服前方7劑,癥狀消失,隨訪未見復發(fā)。
按:“奔豚”一詞首見于《難經》,東漢張仲景所著《金匱要略》中設有專篇論述,明確提出“奔豚氣”這一病名,指出奔豚氣的病因,并載有三方,沿用至今?!督饏T要略》記載:“奔豚病,從少腹起,上沖咽喉,發(fā)作欲死,復還止”[5],此條文闡述了奔豚氣病發(fā)病特征。又言“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fā)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明確指出腎積奔豚氣的發(fā)病原因及治療方法。現(xiàn)代學者程敏等[6]歸納認為凡是機體容易有驚恐的反應,或是能夠容易促使生理上有驚發(fā)反應的人,易發(fā)奔豚氣。而本案患者素體心腎陽虛,加之射頻消融術損傷其自主神經,與仲景所言“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極為相似,因“燒針”驚動心氣,心陽受損,腎寒之氣乘虛上犯而發(fā)奔豚。故予仲景之桂枝加桂湯治之,重用桂枝以溫通心陽、平沖降逆,予白芍酸甘化陰,共調陰陽,以姜棗溫中扶虛,輔以柴胡疏理肝氣,龍牡斂汗,方證相合而獲效。
劉某某,男,47歲,公司職員。平素易外感。2019年6月15日初診,以“頭汗甚1個月余”為主訴?;颊?月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頭部汗出甚,以夜間明顯,但白日亦動則汗出,伴口干,無畏寒發(fā)熱,無咳嗽咳痰,無手足心汗出,無潮熱,無口苦,無咯血等不適。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中醫(yī)診斷:汗證,辨證屬氣陰兩虛證,方擬玉屏風散合牡蠣散加減,方藥如下(顆粒劑):黃芪40 g,生白術10 g,防風12 g,山萸肉30 g,浮小麥20 g,牡蠣25 g,麻黃根10 g,生地黃10 g。共4劑,每日1劑,開水沖服,分2次溫服。2019年6月19日二診:患者夜間頭汗明顯減輕,續(xù)守原方,7劑,每日1劑,開水沖服,分2次溫服。2019年6月27日三診:頭汗等諸多癥狀均消失。再過1個月,電話隨訪,訴癥狀未再發(fā)。
按:汗證,指汗出異常的證候,本案患者白日及夜間汗出甚,故屬自汗盜汗范疇?!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吩疲骸瓣柤佑陉?,謂之汗”。本案患者平素易外感,故素體肺衛(wèi)虛弱,肺氣不足,腠理疏松,表虛不固,故汗出甚,且以夜間為重,四診合參,辨為氣陰兩虛證?!杜R癥指南醫(yī)案·汗》謂:“陽虛自汗,治宜補氣以衛(wèi)外;陰虛盜汗,治當補陰以營內”?!毒霸廊珪ず棺C》又言:“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也”??梢娭委熀棺C并無需拘泥于陰陽。通過翻閱典籍,各代醫(yī)家對于汗證治法亦有諸多不同見解。林芳旭等[7]總結了隋唐以來的十位著名醫(yī)家(包括孫思邈、劉完素、張景岳等) 的治汗思想,認為補虛在汗證治療中至關重要,故治療汗法時應注重調和營衛(wèi)、益氣固表。張錫純認為大汗下陷之多汗,可用黃芪大補下陷之氣,而經肝虛極之多汗宜用山萸肉補肝斂汗,汗脫時則亦急用益氣固脫之品以防其脫[8]。范紅紅等[9]歸納了陳士鐸論治虛汗的經驗,總結出滋腎水以調陰陽為其治療虛汗證的重要思想。此案中,許主任辨證運用玉屏風散合牡蠣散化裁,方中重用黃芪與山萸肉,前者重用可大補脾肺之氣,固表止汗,乃自汗之要藥,后者重用可發(fā)揮較強的斂汗止汗之效,對盜汗常有奇效,白術健脾益氣,防風疏散外邪,浮小麥入心經、固表止汗,牡蠣可收斂固澀,生地黃養(yǎng)陰生津,麻黃根固表汗斂,諸藥共用,頭汗諸癥皆除。
許主任從事中醫(yī)臨床及教學工作二十載,在臨證中最擅長“抓主癥”,“抓主癥”可助于捕捉病癥的主要病機,針對主要病機遣方用藥, 往往可快速見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所云:“但見一癥便是,不必悉具。”臨床上許多病患往往癥候繁多,“抓主癥”這一臨證思路則可化繁為簡,直接找到疾病診治的切入點,并準確進行辨證施治。例如尿少案中許主任便是抓住小便不利這一主癥,判斷膀胱氣化不利這一關鍵病機,運用五苓散而病告痊愈;又如奔豚案中,抓住氣上沖胸這一主癥,結合患者的射頻消融手術史,聯(lián)想到仲景所言“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準確判斷腎臟寒氣上沖這一病機,運用桂枝加桂湯而解其所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