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興,馮華明,黃 篤,鄒三明
發(fā)育性髖脫位(DDH)表現(xiàn)為髖臼淺薄,外上方骨缺損,當其繼發(fā)關節(jié)炎時,常需要采用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THA)治療[1]。但在THA術中如何處理髖臼骨缺損,學術界尚未形成共識,可采用臼杯高旋轉中心放置技術[2]、髖臼內(nèi)陷技術[3]、髖臼外上方結構性植骨技術[4]等。2012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采用髖臼加蓋技術行生物型THA治療30例DDH患者,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1.1 病例資料本組30例(30髖),男6例,女24例,年齡23~61(38.7±9.2)歲。Crowe分型:Ⅱ型11例,Ⅲ型9例,Ⅳ型10例。
1.2 手術方法全身麻醉?;颊呓扰P位,采用后外側入路。逐層切開皮膚、皮下、闊筋膜、外旋肌群、關節(jié)囊,顯露髖關節(jié),小轉子上1 cm切除股骨頭,暴露髖臼。首先用最小號磨銼加深髖臼,然后保持40°~45°外展,10°~20°前傾磨銼髖臼直至合適大小,髖臼外上方骨缺損處取股骨頭行加蓋植骨,采用多枚螺釘或鋼板固定植骨塊,植骨塊與髂骨之間如有縫隙則植入自體顆粒骨,再次磨銼髖臼,安放合適大小髖臼杯并用3枚螺釘固定。
1.3 術后處理使用頭孢唑林鈉1 d預防感染,低分子肝素鈉預防深靜脈血栓。鼓勵患者在助行器下離床活動。出院后,所有患者于1、3、12、24個月定期門診隨訪。
1.4 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價① 手術前后雙下肢長度差異、髖關節(jié)旋轉中心高度、水平距離、移植骨塊與髂骨融合時間。② 術后骨溶解、骨長入、臼杯松動等發(fā)生情況。③ 采用Harris髖關節(jié)評分(HHS)評價手術療效。
患者均獲得隨訪,時間24~60(38.8±16.9)個月。雙下肢長度差異由術前11~55(25.3±17.2)mm下降到術后0~12(3.7±3.5)mm (P<0.001),髖關節(jié)旋轉中心高度由術前35~65(46.1±16.7)mm下降到術后18~30(23.7±5.9)mm (P<0.001),髖關節(jié)旋轉中心水平距離由術前35~55(42.8±8.9)mm下降到術后18~29(23.3±2.7)mm (P<0.001)。移植骨塊與髂骨愈合時間為5~12(7.7±4.9)個月。HHS由術前39~65(41.8±14.8)分提高到末次隨訪時84~100(93.5±7.9)分(P<0.001)。至末次隨訪,無一例出現(xiàn)假體周圍骨溶解、假體松動、臼杯松動,假體均獲得骨長入固定,也無需要行翻修等再次手術者。
典型病例見圖1、2。
本組采用髖臼加蓋技術行THA治療DDH療效滿意,我們體會如下:① 臼杯應安放在真臼或接近真臼位置。既往研究顯示[3,5],如果髖關節(jié)旋轉中心高位,則會增加臼杯與髂骨之間的應力及剪切力,進而影響臼杯的穩(wěn)定性,易導致臼杯早期松動失敗。② 臼杯宿主骨覆蓋率應大于70%,避免植骨塊受力過大而造成植骨塊吸收塌陷,繼而導致臼杯松動。Morsi et al(1999年)研究顯示,當植骨塊承受力>50%的體重負荷時,將影響臼杯的穩(wěn)定性,進而影響骨長入固定及導致臼杯松動。③ 植骨塊必須固定牢固,否則影響臼杯初始穩(wěn)定性,植骨塊不穩(wěn)定也可導致其與髂骨不融合。查國春 等[5]報道采用鋼板或多枚螺釘固定植骨塊,并且在植骨塊與髂骨間植入顆粒骨以使植骨塊穩(wěn)定固定,發(fā)現(xiàn)所有植骨塊與髂骨融合,無吸收塌陷。
圖1 患者,女,53歲,右側DDH,采用髖臼加蓋技術行THA治療A. 術前X線片,顯示右側DDH,Crowe Ⅳ型;B. 術后3 d X線片,顯示臼杯位置接近真臼位置;C. 術后5年X線片,顯示髖臼股骨假體無松動,移植骨塊與髂骨融合,無吸收塌陷圖2 患者,女,51歲,雙側DDH,右側采用髖臼加蓋技術行THA治療A. 術前X線片,顯示髖臼發(fā)育不良,右側Crowe Ⅲ型; B. 術后3 d X線片,顯示臼杯位于真臼位置; C. 術后5年X線片,顯示髖臼股骨假體無松動,移植骨塊與髂骨融合,無吸收塌陷
綜上所述,采用髖臼加蓋技術行生物型THA治療DDH,將臼杯安放在真臼或接近真臼位置可獲得足夠骨覆蓋,臨床療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