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敏怡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8年版)第一學段關于口語交際目標提出:“學講普通話,逐步養(yǎng)成說普通話的習慣。能認真聽別人講話,努力了解講話的主要內容。聽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復述大意和自己感興趣的情節(jié)。能較完整地講述小故事,能簡要講述自己感興趣的見聞?!备鶕?jù)研究表明,聽故事是引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的有效觸媒,是銜接幼小、口語向書面語過渡的重要橋梁。作為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有聲資源錄制和展示的平臺,構建給小學生聽故事的有聲資源庫。
一、以聽故事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
有聲資源庫的故事不但根據(jù)主題內容進行故事選擇,而且所選的故事符合學生的興趣愛好。我會利用午讀時間,先提出一個小問題激發(fā)學生聽故事的興趣,再帶著問題去細聽內容,分享時讓學生暢所欲言,讓學生在輕松的狀態(tài)下接受故事信息,從而加深對故事的理解。
每周五,我會讓一年級的學生票選自己最感興趣的故事,鼓勵學生周末到圖書館借閱相應的故事文本。由于聽故事時對文本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學生在閱讀時即使碰到?jīng)]學過的生字詞,也能通過請教大人、同伴,或者是以跳讀、猜讀的方式去熟悉故事文本,在潛移默化中,增加了識字量,為閱讀更多的文本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通過同伴共聽、親子共聽,營造愉悅的聽故事氛圍,不僅可以彌補低年級學生課外閱讀量的不足,還讓家長、學生在選擇故事文本時起到指引的作用。當學生對這個故事產(chǎn)生興趣時,老師便會鏈接群書,把整個系列向學生推薦。例如,學生喜歡聽《7只老鼠去上學》,便可以順勢介紹《7只老鼠學釣魚》《7只老鼠在海邊》《7只老鼠挖紅薯》,閱讀就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從聽故事到讀故事,直到愛上讀故事,學生就能涉獵更多優(yōu)秀的文本,親近富于人文關懷的作品,激發(fā)閱讀的興趣。
二、以聽故事培養(yǎng)學生想象的能力
當學生認真細聽故事時,就會和書之間產(chǎn)生了一種愉悅的連接關系,而學生從音頻的流動中,隨著老師們的生動傳神的演繹,眼前自然而然就會浮現(xiàn)出一幅幅畫面,激發(fā)無限的想象力。每周的主題閱讀課都會進行不同主題的交流,如“我有一雙想象的翅膀”的分享會,通過播放《小豬變形記》,讓學生聽后想象小豬在泥潭里打滾的樣子與同桌說一說。又如,周末親子共聽故事《爺爺一定有辦法》后,鼓勵學生準備一塊小布料,發(fā)揮想象動動手,看看能做出什么東西帶回來分享。而像《月亮的味道》這種跟味覺有關的故事特別能吸引一年級的學生,他們被小老鼠、烏龜、大象、長頸鹿等小動物們疊羅漢搭天梯的內容逗樂了,我立馬捕捉時機派發(fā)一張白紙,讓孩子們從小蝌蚪、小蝦、小魚之中選一種動物,說說如果它咬一口月亮,會嘗到什么味道,把這種味道畫進它的肚子里。通過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一年級的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走進故事,與故事文本對話,從中培養(yǎng)了想象力。根據(jù)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給予他們一個可以盡情發(fā)揮的空間,讓聽故事變得有畫面感,讓聽故事變得有情趣,真正賦予學生一雙充滿靈動的想象的翅膀。
三、以聽故事提高學生表達的能力
作為老師,我不時會親自錄制故事,講故事時會標注難讀的字音,把握節(jié)奏,并會演繹不同角色的聲音,增強故事的感染力,希望把孩子帶入故事情境中??紤]到一年級學生主動表達的愿望很強,但內部語言的發(fā)展還處于起始階段,表達能力參差不齊。因此,我在引導學生認真聆聽故事后認真思考,組織好自己的內部語言再表達。例如,播放了兩次《活了100萬次的貓》后,我列了一個表格,讓學生回憶故事中貓活了一百萬次,它曾遇見過誰。我鼓勵學生把故事中它擁有過的主人一個個講出來,然后再通過找相同之處,試著把這個故事說一說,并且學著故事繪本的語言,想象自己跟這只活了100萬次的貓可能會發(fā)生哪些有趣的事情。
一年級的孩子有了復述故事的“抓手”,說故事的能力就會逐步培養(yǎng)起來。學生通過聽故事找到繪本的語言規(guī)律,經(jīng)過思考與內化,在創(chuàng)編故事時,就會表達得更生動、流暢。
總之,善用有聲資源庫,通過“以聽故事帶動閱讀”“以聽故事帶動想象”“以聽故事帶動表達”等教學模式,激發(fā)一年級學生閱讀的興趣和表達的欲望,產(chǎn)生交流的愉悅感,有效地培養(yǎng)了一年級學生的聽說能力。
責任編輯 黃佳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