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泳莊
研學教育是先研學再教學的新型教育模式,與傳統(tǒng)的教學樣式明顯不同。其最終目標是構建和諧的教學關系,從而營造良好學習環(huán)境,打造高效小學語文教學課堂,鞏固教育教學成果。
一、在新型小學語文課堂上貫徹研學后教理念
研學后教的主要內(nèi)容是“研學教育”,具體分為四個步驟:
首先,引入教學。教師在該部分教學過程中,扮演著引路人的角色,可以通過課本上面的引言,或者借助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的形式,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導入。
其次,自主研學。研究型學習對教師和學生均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可以讓學生自由瀏覽教材,進行自主性學習,捕捉自己的薄弱點,發(fā)現(xiàn)問題,促使學生自主思考,從而實現(xiàn)研究型學習。
第三,交流與點撥。引導學生首先在課堂上進行踴躍發(fā)言和交流,彼此之間分享觀念。在學生表達有誤或者理解出現(xiàn)太大偏差的地方,教師可以給予及時糾正,而不是刻意向?qū)W生灌輸所謂“正確的理解方式”,在這種方式下,課堂氣氛才會更加活躍,教學關系才不會僵化呆板。
第四,訓練與反饋。訓練是檢驗學生自主研學成果的標準之一,同時,教師也要及時對學生提出表揚,以滿足學生的成就感,使學生產(chǎn)生回答問題的動力,為下一次研學活動奠定良好基礎。
二、研學后教模式的應用對構建新型教學關系的意義
研學后教的教學模式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力。小學階段的低齡學生受到認知水平的影響,其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存在較大的局限性,適應能力也有所差別,通過自主性課堂學習,小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選擇性地接受學習內(nèi)容,從而學會自主學習,使教師得以從“教”中解放出來,和學生一起在課堂上進行互動,實現(xiàn)師生共同學習,構建起和諧、平等、民主化的師生教學關系。
三、基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案例的實踐
筆者以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中的《草船借箭》一課為案例,進行課堂案例教學。
根據(jù)研學的理念指導,我將班級內(nèi)的學生按照座位就近分為了多個組次,根據(jù)座次排列,前后四人為一組,每組根據(jù)組員的共同意愿取出組名。按照學生的意志,我將數(shù)十個小組的組名寫在黑板上,并向?qū)W生闡述課堂加分規(guī)則,例如,搶答開放性問題小組可以加分,小組之間可以進行競爭,比較哪個組的發(fā)言最多、思考最全面、得分最高,以求借助加分環(huán)節(jié)激發(fā)學生的研學積極性。
正式上課后,我在課堂上為學生大致講解了《草船借箭》這一課的背景,有學生看過《三國演義》,對赤壁之戰(zhàn)了解得相對較多,因而踴躍發(fā)言,積極為同學們講述三國故事,為自己所在的組別贏得一分,同時也為接下來的自主學習打下了良好基礎。
接下來,我借助多媒體投影儀設備,向?qū)W生出示三個問題:1.諸葛亮在多長時間內(nèi)“借”到了多少支箭?2.為什么曹兵不敢出來迎戰(zhàn)?3.復述一下諸葛亮借箭的全過程。學生帶著疑問閱讀課文,會更加留意故事中的細節(jié)部分,對整個故事掌握得更加詳盡。學生在仔細閱讀課文的過程中,我在不打擾學生的前提下對其進行適當點撥,提醒學生注意標注有疑惑的地方,并且寫下自己的理解。在此期間,A學生表示不明白“軍令狀”是什么意思,我將問題轉述給其他學生,并表示答上來的學生可以為小組加分。有三名學生積極搶答,其中一位舉手最快的學生用最簡單易懂的語言為A學生進行解釋,并以班級內(nèi)的學生為例子進行更詳細的說明,引得班級氣氛活躍起來。
學生通讀課文兩遍以后,基本對事先提出的三個問題都有了自己的答案,在此基礎上,我拋出一個拓展性問題:在《史書》中記載,周瑜曾說“既生瑜何生亮”,可見周瑜懷有嫉妒之心,而在課文最后,周瑜卻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對諸葛亮產(chǎn)生了佩服心理。那么周瑜對諸葛亮究竟是什么態(tài)度呢?學生立刻在小組內(nèi)熱烈討論起來,認為周瑜嫉妒和敬佩的大致分為勢均力敵的兩部分,部分學生為了論證自己的觀點,從課文中找出有說服性的句子和細節(jié)內(nèi)容,展示出了較好的語文素養(yǎng),為其他同學作出了表率。
這樣一堂課進行下來,我只是在其中扮演了引導者和點撥人的角色,并沒有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在課堂討論中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生在自主研學的過程中也在積累語文學習能力,師生之間是引導與自主的關系,打破了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束縛。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