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熙軍,劉雅娣
(蘭州理工大學 設計藝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50)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現代庭院設計擺脫了平鋪直敘、千篇一律的模式,出現了百花齊放的新局面。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逐漸摒棄了那些華而不實、缺乏內涵的設計,開始追求一種對自然最初的悸動、精神上的返璞歸真。正因為如此,日本主流的侘寂美學思想開始迅速流行開來。
眾所周知,日本的禪宗思想源于中國佛學。作為當今日本美學流派中主流美學體系的侘寂美學又脫胎于日本禪宗思想。侘寂美學作為一種禪學思想影響下的審美意識自然也留有中國禪宗思想的印記。
侘寂, 在日本傳統(tǒng)思想中意味著一種文化、一種世界觀、一種美學思想。它也是一種審美觀點。侘寂的概念源自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作為一種獨特的審美理念,最初是由日本茶道鼻祖千利休提出的。他將禪宗與茶道兩者相結合。經歷時代的變遷,侘寂美學現已不再僅僅局限于茶道了,其中所包含的思想與意境被后人廣泛運用在設計中。侘寂常常表達出一種短暫的、殘缺的、不完滿的美,是一種恬淡的、清寂的、不事雕琢的美。這種美是超越外在和時間的接近事物本質的美,看似平淡枯寂,實則氣象萬千,意韻悠遠,卻又永遠保有著一種不可言說的神秘感。
侘寂美學更注重精神層面的東西,它所呈現出來的包容性非常強。往往設計作品看似簡單,如同一張白紙,卻時時透出“無一物中無盡藏”的禪學意味,受眾的審美感受在這里變得尤為重要,必須通過合理的情感附加,給予作品新的定義和詮釋,侘寂之美才能得以充分展現。侘寂美學看似簡單,卻包容了人們思想終極的自由性。
侘寂美學的作品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它看似隨著時間、空間定格,但卻在時間的流淌中延展出一些新的精神思考。這種思考不但體現在對事物外在的分析能力上,還蘊藏在對自然空間飽含的深刻感情中。
侘寂,看似一種簡單的不經意,卻是凝練而又雋永的,滲透著歲月沉淀后的細膩與時間的頓悟,是精神大于物質的表現。
侘寂美學在庭院設計中,重點表現在還原自然本來的風貌,不去過多地粉飾雕琢,不局限于具體的環(huán)境,體現侘寂美學的簡約質樸。
被大眾贊美為侘寂美學集大成者的日本枯山水園林,更多的是注重精神性的感受、形式上的象征性,以及隱匿在景觀空間之下的內在精神力量。設計者將對水的思索、風的情感、山的表達等注入作品中,表現了“方寸之地幻出千巖萬壑”的精妙視覺體驗。它是一種建立在自然基礎之上的美學示范, 向往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學情態(tài),也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和感悟。
如今,越來越多的設計師在繼承傳統(tǒng)、推陳出新的道路上不停地探索,現代的庭院設計也面臨著新的挑戰(zhàn)。如何在傳統(tǒng)的侘寂美學基礎上,既通過不斷挖掘美學文化的精髓,又用積極的態(tài)度融合現代的設計手法,同時結合更多的中國地域性元素,將其融合于景觀設計當中,使之更加契合當下景觀發(fā)展的需要,并有更廣闊的空間去發(fā)展和實現更多的可能性。
李歐納·科仁筆下所描繪的關于“侘寂”的畫面是這樣的: “首先割下一捆草,將其豎立在原野上,并把頂部綁緊束好,就這樣,一座草屋出現了; 第二天,松開草束后,一瞬間草屋又回歸為廣大草原上的草堆之一,這就是 Wabi-sabi?!盵1]可見物、時間和空間的聯動關系,才是侘寂美學的精髓所在,深刻地詮釋了其順應自然的至高境界。一個庭院中所存在的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一個需要被系統(tǒng)化接納的審美對象,它們之間是存在關聯性的。
侘寂非常注重大自然經過歲月的洗禮、在物上鐫刻下的時間痕跡。谷崎潤一郎在《陰翳禮贊》中反復提到粗糙原質的事物,他認為天然的損耗會衍生出一種靜謐、注重本心的美。[2]就像鐵質的器具經過時光的洗禮,會生出綠色的銹跡,這就是一種侘寂的美,強調一種“不依托于外在”的美。
侘寂提倡自然有機的形式,遵循空間和空間中事物的特性規(guī)律進行處理,使庭院設計超越空間形態(tài)本身所帶來的感覺,轉而去協(xié)助空間的觀賞者達到欣賞“侘寂”的平和心境,最終成就一個整體的合理規(guī)劃,遵循自然的形式美法則,而不是一味地完全被客觀條件所束縛。在庭院設計中,往往可以依據空間的虛實關系對比來表達,如虛深實淺、虛大實小等形式,或通過對應和互補關系,在簡素的材質和空間構成之下,通過空間、比例、光影、色彩等視覺引導,在感知以外的層面詮釋著設計者對自然和諧心態(tài)的理解,使一切仿佛沒有刻意設計過那樣自然。
侘寂主要詮釋的就是順應自然,接納萬事萬物中所存在的不完美,潛藏在細枝末節(jié)中容易被人遺忘與忽視的就是自然規(guī)律的不可逆。西方多崇尚堅實耐久的材料和對稱性的材質形式; 而源自東方審美體系的侘寂,則偏愛有殘缺的自然材質以及不對稱的有機形式。
在庭院設計中,對自然殘缺的材質進行適當處理,使其特征和設計形式融為一體。除了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上斑駁的籬笆矮墻、破損的陶碗、粗糙的石塊、干枯的枝葉等自然之物外,也可加入現代的金屬、玻璃、塑料等。所用材料不能是事先人為設計加工過的材料。使用材料時, 要盡量保持材料的原始特性與獨特性,盡可能地不去修飾,隨時間流逝打磨陳舊,呈現出自然的肌理、紋路、觸感變化,順應材料的自然蛻變和損耗,將時間對事物的真實影響暴露無遺,引導人們接受并欣賞這種不完美之美,甚至展露出人們本質上的脆弱,感受侘寂的核心意味。
從侘寂美學的角度出發(fā),庭院內除了建筑和景觀素材,色彩的主題更多地來自植物。日本傳統(tǒng)的枯山水多用常綠植物,以不同層次的綠色來體現一種細微的差別,幾乎不用開花的植物。
侘寂追求的是一種簡素的情趣,但是現代的庭院需要挖掘一些新的方法,在保有庭院樸實無華的本真、符合這種簡素色調的前提下,盡可能增加生態(tài)的多樣性。可以選取紅楓、桂花、杜鵑、山茶、鳶尾等一些色調清雅的開花植物或者色葉喬木、灌木來表現色彩的變化。在庭院造景中,常綠植物由于長年保持綠色風貌,能為這些觀賞花和彩色植物增色添彩。在植物組團或者轉折的位置,配置花葉植物可以起到點亮景觀的效果,使整個庭院在一年中不同的時段呈現不同的景色,充分利用季節(jié)變換,從色彩、層次、質感等要素出發(fā),營造豐富多彩平淡恬逸的寫意氛圍。添加自然之色來點綴空間,從綻放、繁茂、凋零的一個個瞬間流落出時光之美,讓人體會到侘寂的蹤跡,也增加了生命感和悠然之意。[3]
源于禪宗理念的侘寂,在精神氛圍的營造上,是空間實體中的巧思和細節(jié)。[4]如在蘇州博物館的設計中, 貝聿銘在博物館外觀的色調上精練了灰色和白色,傳遞出極致純凈的感覺,通過在庭院墻邊白色的沙礫上精心配疊山效果, 映襯出層疊的剪影輪廓, 給人們營造一種看群山起伏的絕妙意境。
侘寂不是單純追求視覺上的完美與華麗,它追求的是景觀上的和諧一致,有時甚至是大片留白和氤氳中所帶來的余韻與想象空間。真正體味這些境界,則需要人們調動全部感官和身心,從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方面去體悟那些稍縱即逝卻又意味悠長的美感,去感悟自然的多姿多彩。從細微處體現時間的流逝,抓住視覺上的空靈感,甚至是植物凋零的瞬間,從中發(fā)現侘寂的美感。感知粗糙沙石,摸索木塊紋路最原始的觸覺,聞到水聲、鳥鳴、風吟、落葉的簌響,嗅到花草的芳香、空氣的清爽,這種種氣韻在體腔縈繞,恬淡舒展的情緒油然而生,仿佛與自然萬象共鳴融合。這種對環(huán)境細節(jié)的理解和回味,可以在具體而有限的環(huán)境中創(chuàng)設出充滿細節(jié)和聯想的精致景觀。[5]
社會的快速發(fā)展,讓人們漸漸重視慢節(jié)奏的生活,這恰恰契合了人們對于侘寂美學的接受和認同。越來越多的人渴望得到一種寂靜而愜意的生活狀態(tài)。我們的庭院設計就是希望喚醒大家對自然,對身邊美好事物的細心體會。將侘寂美學與本土傳統(tǒng)、地域文化融合,摒棄那些粗淺的模仿,探索一種追求人工之美與自然環(huán)境協(xié)調、融合的理念,使人們對于場所產生深刻的認同感,創(chuàng)作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既樸實又感動恒久的現代庭院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