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①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②?可憐樓上月徘徊,應(yīng)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fù)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③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原文據(jù)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年版《唐詩鑒賞辭典》)
【注釋】
①青楓浦:今湖南瀏陽縣境內(nèi)有青楓浦。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②明月樓:月夜下的閨樓。這里指閨中思婦。
③碣(jié)石、瀟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遙遠(yuǎn),相聚無望。
【譯文】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了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涌出來。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蕩漾千萬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耀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xì)密的雪珠在閃爍。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江水和天空變成了一種顏色,沒有一點微小的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懸掛。江邊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見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們?人一代一代地?zé)o窮無盡,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總是相似。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著什么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游子像一片白云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誰家游子今晚坐著小舟在漂蕩?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yīng)該照耀在離人的梳妝臺。月光照進(jìn)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您。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昨天夜里夢見花落閑潭,可惜的是春天已過了一半自己卻還不能回家。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里,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yuǎn)。不知道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蕩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簡析】
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xiàn)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gòu)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shù)境界。全詩以“月”為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著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jīng)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沙、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游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tǒng)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借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贊嘆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游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jié)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遠(yuǎn)的意境。
從全詩的章法結(jié)構(gòu)來看,三十六行詩,共分為九組,每四句一小組,一組三韻,另一組必定轉(zhuǎn)用另一韻,像九首絕句,這是它整齊的一面。它的錯綜復(fù)雜,則體現(xiàn)在九個韻腳的平仄變化。開頭一、三組用平韻,二、四組用仄韻,隨后五六七八組皆用平韻,最后用仄韻結(jié)束,錯落穿插,聲調(diào)整齊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對偶句和流水對,而又平仄交錯運用,一唱三嘆,前呼后應(yīng),回環(huán)反復(fù),起承轉(zhuǎn)合皆妙,文章氣韻無窮,將讀者引進(jìn)了一個目眩五彩、渾然忘我的境界。該詩被聞一多先生盛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