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祜w
(銅仁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貴州銅仁,554300)
師幼之間的情感交流非常重要,特別是幼兒對教師的敬畏之情與親愛之情直接關系著幼兒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幼兒與教師關系比較和諧、融洽,才能“親近老師,相信老師說的話”[1]。師幼之間良好的溝通,有助于拉近師幼之間的心理距離,有助于教師了解幼兒內心的需要,從而更好地幫助幼兒成長,促進幼兒身心的健康發(fā)展。如果加強對幼兒的正確引導,對幼兒將來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為習慣有重大意義。
敬畏意指在面對權威、莊嚴或崇高事物時所產生的情緒,帶有恐懼、尊敬及驚奇的感受?!熬次贰币辉~至少包含了尊敬和畏懼的意思,是指既尊敬又畏懼的心態(tài)。敬畏的對象是人們生活中未知的、不確定的東西,包括自然、社會、人生等無法解釋的“奧秘”。尊敬,是全部倫理或道德的邏輯起點,比如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亙古不變的傳統(tǒng)美德,古往今來,代代相傳,它從另一個側面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聰明智慧。尊師重道是指尊敬師長,重視老師的教導,這個成語最早出現(xiàn)在《后漢書·孔僖傳》“臣聞明王圣主,莫不尊師貴道”。古語有云:“國將興,必貴師而重傅”,“師者,人之模范也”,“一日為師,終身為父”,這充分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尊師”的道德觀念。古代流傳下來許許多多這方面的故事,如《魏照尊師》《子貢尊師》等。生活經驗一再提醒我們,面對未知領域,還是有點敬畏之心的好,這樣做事就會知審慎、謙虛和冷靜,才可能有清醒的神志,從而少犯錯誤。在實際生活中,我們應該適當抱有敬畏的態(tài)度,但這不是一種盲目的敬畏。
幾千年來“師道尊嚴”的思想,過分強調了教師的“權威”[2]?!皺嗤币庾R與現(xiàn)代社會的日益“民主”化,不可避免地發(fā)生著碰撞,碰撞的結果無非是“權威”逐步淡化、平凡化,以及“權威”對“民主”化的疑惑、反對和本能性抵制,從而加重對挑戰(zhàn)者的控制和排斥。遺憾的是,目前“權威”的自我淡化、自我平凡化,還沒有廣泛地成為教育者的自覺行動,大部分教育者依然習慣性地承擔著“居高臨下”的“說教者、訓導者”角色,面對什么都不懂的幼兒,讓教師蹲下來平等地與其溝通交流,有的教師感到不習慣。于是,以“斥責”“處罰”等“權威”為基本教育手段的沒有平等意識的教育者、沒有童心的教師,是沒有辦法理解幼兒心聲的,沒有這些也就沒有了信任和尊重幼兒的心理基礎。
幼兒教育時期是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的關鍵期,這段時期也正是孩子最淘氣的時候,所以容易犯錯。當幼兒出現(xiàn)犯錯的情況時,部分教師經常對幼兒進行嚴厲說教,以達到警示的作用。但這種行為的負面影響較大,很容易傷害幼兒的自尊心并使幼兒產生對教師的恐懼心理,不利于幼兒在幼兒園的學習和成長。因為幼兒在這個時期都很敏感,特別是在幼兒將教師作為榜樣、權威的情況下,作為老師,其一言一行都會給他們帶來很重要的影響。觀察發(fā)現(xiàn),有的幼兒很聽話,有的幼兒很調皮,而教師普遍喜歡聽話的幼兒,很多聽話的幼兒特別安靜。當教師提問時,很多平時調皮的幼兒積極互動,然而平時聽得很認真、很乖的幼兒多乖乖聽話,對教師產生盲目敬畏心理。
《說文解字》里提到“親,至也”,即親愛的意思;在《廣雅》中提到,“親,近也”。因此,“親愛”即親密友愛、親近喜愛,還可以理解為在生活中與他人一起同甘共苦。“親愛”是指在別人需要幫助時給予幫助,彼此感情深厚、親密無間、推心置腹,彼此的心意不用說出來就可以互相了解。因此,“親”用來形容關系密切,感情深厚。
在幼兒教育教學中,常常會看到一些幼兒與教師的“親愛”現(xiàn)象。幼兒與教師就像幼兒與自己的父母一樣,幼兒對教師的態(tài)度不是害怕、有距離感,而是和教師打成一片,非常地親切、友好。上課的時候幼兒都非常積極而且很聽老師的話,并且積極配合和回應教師的問題。幼兒在同教師交流的過程中,會很親切自由地問教師很多問題,教師當然也非常樂意的為幼兒解答。師幼之間有親愛之情時,教師常組織活動陶冶幼兒們的情操,幼兒也會樂此不疲,有的幼兒去要求教師和他們一起玩游戲,把自己喜歡的東西與教師分享。
每個幼兒的氣質和性格是不同的,教師往往比較關注幼兒的個體差異。教師要常常鼓勵指導幼兒,只要幼兒有一點進步和成長教師都要及時給與鼓勵和幫助,不斷地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和自尊心。[4]例如,幼兒午睡前后教師比較忙,教師要給幼兒穿衣服、整理被子、梳頭等。很多教師這時候缺乏與幼兒溝通交流。然而,有心的教師即使忙也會抱一抱幼兒,逗他們開心,摸摸他們的小額頭……這些動作好似一把鑰匙開啟了幼兒的心鎖,使得原本對教師敬而遠之的幼兒開始對教師親近起來,仿佛所有的孩子都變得愛說愛笑。
幼兒期是一個人成長過程中的關鍵期,這時教師與幼兒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至關重要[4],而這一關系的建立依賴于如何正確處理好幼兒對教師敬畏之情與親愛之情的關系。對敬畏之情和親愛之情的探討,我們需要用馬克思主義的辯證觀點來看待。幼兒對教師的敬畏之情,有利于教師樹立理性教育的權威,讓幼兒傳承尊師重道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但是敬畏之心超過一定的限度將會起到反面作用,比如,導致幼兒與教師之間的交流障礙,幼兒不愿或不敢同教師說心里話,教師很難了解幼兒的興趣和內心需求等。這不利于因材施教,同時也不利于幼兒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幼兒對教師的親愛之情有利于增進幼兒與教師心與心的交流,便于教師了解幼兒內心的需要,從而去尊重、愛護幼兒;有利于教師選擇恰當?shù)慕逃绞饺〉糜變旱恼J可和接受,同幼兒建立良好的師幼關系,讓幼兒發(fā)自內心地喜歡、佩服、尊重、信任、親近、學習教師;有利于更好地實現(xiàn)《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保教并重的教育目標,促進幼兒身心健康協(xié)調發(fā)展。教師如果不能很好低把握教學尺度,就會失去在幼兒心中的信任感,教師無法正常組織教學。因此,處理好教師與幼兒的關系至關重要。
敬畏與親愛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既相互聯(lián)系又相互區(qū)別。在幼兒教育中,有的幼兒對教師有敬畏感而有的是親愛感,但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當幼兒表現(xiàn)出對教師有敬畏之心時,并不意味著幼兒內心對教師沒有親愛之感;相反,當幼兒表現(xiàn)出對教師的親愛之感時,也同樣在幼兒的內心中懷有敬畏之感,只是這種敬畏之感比較隱蔽含蓄。
在幼兒教育中,教育者要激發(fā)出幼兒內心中最真實的想法,讓幼兒勇于表現(xiàn)自己,由傳統(tǒng)的懼怕說話、不會說話轉變?yōu)楦矣谡f話,而且敢于說真話。教師要善于觀察,積極引導幼兒,當了解到幼兒有不正確的行為和習慣時,改變傳統(tǒng)刻板的觀念,耐心且富有愛心地教導、鼓勵。教師要因勢利導,使幼兒向好的方向發(fā)展,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傊斫饩次泛陀H愛的關系需要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和實踐總結。
首先,教師要以身作則。教師要給幼兒樹立榜樣,嚴格遵守校規(guī)校紀,給幼兒講解班級規(guī)則,對幼兒要嚴格要求,讓幼兒學會遵守規(guī)則,并養(yǎng)成良好的日常生活行為習慣。這樣,教師才能在幼兒面前樹立起威信,使幼兒自覺產生敬畏之情。
其次,教育者要以理服人,即說服教育,當幼兒犯了錯誤,要給幼兒指出來,讓幼兒意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學會自己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讓幼兒心服口服。
第一,教師要融入學生;注意細節(jié),鼓勵教育;輕聲細語,循循誘導。教師要俯下身來與幼兒對話交流,把自己與幼兒放到同一高度,拉近與幼兒的距離。
第二,教師要真誠地關心和熱愛每一個幼兒,用愛心塑造幼兒的心靈,用愛心激發(fā)幼兒心中的熱情。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的需要是分層次的。據(jù)調查了解,很多的幼兒因為感受不到父母、教師的關心和愛護而放棄學習。幼兒渴望教師愛他們、關心他們,哪怕是一個微笑、一句贊賞的話都會讓他們感到快樂,得到心理上的滿足。因此,教師和家長,應該讓幼兒感受到自身存在的價值。
第三,尊重幼兒的個性特點,支持鼓勵幼兒。德國著名幼兒教育專家福祿培爾說過:“成人一句鼓勵的話是孩子人生的一粒種子,由此將生長出一棵開滿芳香花朵、結滿累累碩果的生命之樹?!比绻扇硕嘟o予幼兒鼓勵和贊揚的話,幼兒會更加努力地去做,這就需要教師善于發(fā)現(xiàn)幼兒身上的閃光點,并及時表達欣賞之情。
第四,加強師幼溝通,拓展情感交流的空間。教師要有意識地和每一個幼兒交談,特別是平時不善于表達的幼兒,并且參與到幼兒的游戲活動中去,適時指導,接納與傾聽幼兒。教師要學會使用眼神和特殊語調與幼兒交流,多運用鼓勵性語言和身體接觸(擁抱、撫摸等)的方式對幼兒進行引導和幫助,讓幼兒感到被關注、被重視,從心理上獲得滿足并且不斷升華內心的情感。
第五,創(chuàng)設主題鮮明的親情活動,讓幼兒和父母一同參與。我國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教育尤其是幼兒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單獨勝任的,也不是幼稚園一方面能單獨勝任的,必定要兩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師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這樣才能增強親子關系,實現(xiàn)家園共育。
總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教師從事教育事業(yè),除了教授知識外,更重要的是注重幼兒情感的培養(yǎng)。教師與學生沒有情感,沒有溝通,不利于學生的全面成長。幼兒期是幼兒成長歷程當中的重要時期,在這一過程中,幼兒對教師的態(tài)度如何與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密切相關。幼兒對教師的敬畏之情與親愛之情都有重要教育意義,這種教育意義的發(fā)揮關鍵在于教師如何處理二者的關系。教師只要處理好師幼關系,就有助于幼兒與教師心與心的溝通和交流,可以更好地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fā)展。因此,教師要用耐心、愛心、細心以及責任心影響幼兒,以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幫助幼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