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瑜理
(廣東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廣東湛江,524088)
大學的教育既像《莊子》所說,是“指窮于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的薪火相傳,又如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爾斯 (K.Jaspers) 認為的“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大學教學的目的絕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更重要的是精神命脈的傳承、健全人格的塑造、價值觀的引導以及素質能力的培養(yǎng)。
近年來,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思想導向作用弱化,沒有突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在新時代背景下,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要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機融合,注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教育、人文精神的涵養(yǎng),以及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本文以先秦文學的教學實踐為例,結合先秦文學的時代特點,并借鑒啟功、陳寅恪、聞一多諸位先生的授課方法,談談對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幾點思考與建議。
從古代文學的演進過程來看,古代文學與其他相關學科多有交叉,與整個人類文化的演進是息息相通的。先秦文學尤其如此。這一時期的文學是與歷史、哲學融合在一起的,古代文學的教學要善于借助歷史、哲學、民俗學、闡釋學、考古學等相關科學的成果,努力使課堂教學豐富生動。啟功先生特別強調,要把文獻學的知識融合到文學的教學中去。[1]教師要盡力打通文史哲的界限,把古今中外的知識有機貫通起來。教學者除了要對古代文學史及作品爛熟于心之外,還要熟悉古代各朝各代的歷史知識,才能更好地分析當時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思潮。此外,教師還應了解一些西方的文學、美學常識,通過中西比較的教學法,凸顯中國古代文學的特點。所謂廣博登堂,精專入室,精專是建立在廣博的知識基礎之上的。教師在講授《莊子》“莊周化蝶”一篇時,可與卡夫卡的《變形記》結合起來;講授莊子“心齋”“坐忘”的境界時,可將其與西方叔本華提出的審美“靜觀”、尼采提倡的哲學“觀照”等觀點進行比較教學。
另外,陳寅恪先生“文史互證”的治學方法和授課方式,也很值得教師學習。陳寅恪先生在西南聯(lián)大時為中文、歷史兩系合聘教授。他講授白居易的《長恨歌》時,單考證“漢皇重色思傾國”一句的“漢”字,就旁征博引講了四堂課。[2]這種以史證詩、以詩證史的方法和求是求真的治學精神著實令人折服。當然,我們并不敢奢望在課堂上達到陳寅恪先生的那種境界,但文史打通、文史交融的授課方式是值得教學者借鑒的。
教學者還應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背景,這對理解先秦歷史散文及諸子散文是極為必要的。如果沒有對先秦禮儀制度的講解,就不能很好地讓學生理解孔子在《論語》中的言行。如果沒有對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的分析,學生就難以理解莊子在《莊子·內篇·人間世》中的一番議論與見解。教學者要把先秦的《禮記》等典章制度與《詩經》結合起來進行授課。《詩經·關雎》中的“琴瑟友之”與“鐘鼓樂之”的含義,也要聯(lián)系周代的禮樂文化。先秦音樂可以分為琴瑟之樂、鐘鼓之樂。在周代,鐘鼓之樂屬于金奏,只有天子、諸侯才有資格享受,士大夫則用鼓樂。因此,《鹿鳴》中的宴飲等級應該是天子、諸侯的級別。鐘鼓之樂,多用于宴會賓客,表示對賓客的敬重;琴瑟之樂,多用于夫妻之間,表示親密無間?!杜浑u鳴》中的“琴瑟在御,莫不靜好”,“琴瑟”正是夫妻間所彈奏的樂器?!蛾P雎》中的“君子”最后所發(fā)表的一番感慨或者說是對未來的希冀,是君子希望與理想中的“淑女”今后的生活既能親密友愛,又能相敬如賓。禮樂演奏可以陶冶心性,亦可體現有序和諧的等級觀念,借助樂器來表現人際關系的做法是與周代的禮樂文化密不可分的。
此外,教學者可以把民俗學的知識運用到先秦文學的教學中。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美國的民俗學家阿切爾·泰勒 (Archer Taylor) 在《民俗與文學研究者》一文中稱:“在文學研究這個廣闊的領域 (或者不確切地稱其為‘勢力圈’) , 人們能把一切人類的興趣或活動全囊括進去。這表明,民俗學和文學實屬相通的領域。”[3]這種廣闊的文化學視角對古代文學研究以及教學實踐都是頗有裨益的。聞一多先生運用民俗學的理論研究《詩經》,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在古代文學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地運用民俗學的知識,幫助學生理解先秦時代人們的信仰與生活、信仰與文學、祭祀與文學、巫覡文化與文學的關系。
在講授《詩經》中的《關雎》《鵲巢》《燕燕》《雄雉》《鴻雁》《鶴鳴》這些以“鳥”起興的詩篇時,教師要把上古時期原始部落以“鳥”為圖騰的信仰講解給學生聽,把捕魚、釣魚與求偶的隱喻聯(lián)系起來,引導學生發(fā)現圖騰意識逐漸淡化、文學修辭意味逐漸加強的這一演變過程。在講授《東山》《綢繆》《揚之水》這些篇章時,教師可先讓學生思考“妻子”與“葫蘆”“薪柴”的關系。在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自然地引入對“合巹”“束薪”這一先秦婚俗的介紹,再過渡到解讀“栗薪”“束楚”“束蒲”這些暗示夫妻關系或疏離或親和的隱語,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詩經》的“比興”內涵。
先秦時期,祭祀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祭祀制度在教學過程中也是需要講解清楚的。祭祀時的香草、飲饌等習俗,在《詩經》和《楚辭》中均有體現。比如,《溱洧》中的蘭草“蕑”、《采蘩》中的白蒿、《楚茨》中的芬芳的祭品、《野有死麕》中的白茅草都是祭祀中所需的香草,是頗為神圣之物。如果對祭祀制度不了解,學生在《野有死麕》中就很難理解男子為何要用白茅草包裹死麕送給心儀的女子作為信物。原來,白茅草象征著圣潔與吉祥,在祭祀和典禮中,祭品和禮品均要以白茅草為鋪墊、為包束,才足以表達最大的虔誠。在講授《楚辭》時,教師應先介紹楚國的祭祀制度,再把“香草”傳統(tǒng)與楚國的祭祀文化結合起來,讓學生更好地把握屈原作品中眾多“香草”的誕生背景、文化特性以及“香草美人”意象的象征含義。在講授屈原的《九歌》《招魂》時,教師可以將其與楚國的“信巫鬼,重淫祀”的巫覡文化、鬼神信仰結合起來,學生就更容易理解《九歌》中的男女戀情和歌樂舞蹈是為了吸引和愉悅眾神。如此,學生便認識到屈原作品的產生是根植于宏大的“楚文化”背景,明白楚國的民俗文化對屈原的直接影響和浸染之功,然后從整體上宏觀把握先秦文學的時代特色和文化精神。
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獨特的精神。大學教育應該與時代脈搏緊緊相連,大學教學應該承載時代精神。大學教育不是高中教育的延續(xù),不應該以知識傳授為最終目的。課堂教學在某種程度上只是一種手段,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傳播與承繼才是大學教學特別是古代文學教學的目的所在。知識習得與精神傳承之關系,正是“筌”與“魚”、“言”與“意”的關系,教學者要把握好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在教學中善于引導學生領悟傳統(tǒng)的文化內涵和民族精神,使學生逐漸達到“得魚忘筌”“得意忘言”的境地。
怎樣使先秦諸子的思想歷久彌新?其中一個途徑就是與當今社會現實結合起來,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在講授先秦荀況的思想時,教師應注意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法治”文化。在政治上,荀況強調禮治,且禮治需兼法治而行,“以善至者,待之以禮;以不善至者,待之以刑”(《荀子·王制》)。在“法”面前,荀況提出“正法以齊官”“百吏莫不畏法而遵繩”(《荀子·王霸》)的觀點,認為對百姓和官吏要平等對待。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是實現自由平等、公平正義的保障。在講解《老子》有關“平等”的論述時,教師可以把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平等”的理解結合起來。《老子》認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上天沒有偏愛私心,萬事萬物從誕生之日起都是平等的,同樣經歷著平等的存在與消亡,這是從自然層面來講的“平等”。教師可以順勢讓學生討論“平等”是否還有其他層面的內涵,最后得出結論:人在法律、制度面前是平等的,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以此深化學生對“平等”精神的理解。此外,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兼容并包的民族精神,與“一帶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和平共處的精神是相通一致的。
在市場經濟的浪潮中,社會上存在著重視科技、輕視人文,重視物質、輕視精神的普遍現象。如何在物質與精神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是許多學生感到困惑與迷茫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學者在授課時對學生人生觀的建立進行適當的引導。一味地追求物質享受,并不能求得真正的幸福,幸福來源于充實、知足、安靜的內心?!墩撜Z》中的賢者顏回安貧樂道,“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对娊洝ず忾T》中的隱士不追求物質享受,雖然只住簡陋的居室,“豈其食魚,必河之鯉”,飲食也不求上等,但內心悠然自得。在向學生講授“庖丁解?!边@一寓言故事時,教師一定要回歸《莊子·養(yǎng)生主》的文本,注重對文本的闡釋。在這則寓言中,莊子主要是講述如何養(yǎng)生,養(yǎng)生最主要的是養(yǎng)護自己的心靈。教學者應適時引導學生進行心靈的陶冶,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鼓勵學生保持平和、寧靜的內心狀態(tài),不受紛繁復雜的物質世界的誘惑,做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引路人和指導者。
在目前我們所處的網絡時代,知識的獲取易如反掌。但同時,網絡也是一把“雙刃劍”,魚龍混雜的信息、高下有別的價值觀念充斥在網絡中。而社會上 “讀書無用論”“文學無用論”“重理輕文”等論調的泛濫,使得許多學生一度懷疑所學的專業(yè)是無用的,意義是虛無的。這就要求教學者在傳道授業(yè)的同時,還要解答疑惑。在講授《莊子·逍遙游》中莊子與惠子關于有用、無用的辯論時,教師要對“文學無用論”這一論調進行解惑。文學、美學在一般人看來是無用的,但卻是能夠滋養(yǎng)靈魂的。魯迅先生說,要改造國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藝,“文章之于人生,其為用絕不次于衣食,宮室,宗教,道德。蓋緣人在兩間,必有時自覺以勤劬,有時喪我而惝恍……涵養(yǎng)之人神思,即文章之職與用也”[4](《摩羅詩力說》)。而學習古代文學的意義,不僅僅是學習知識,而更是學習古代文化中的真善美價值,并達到引導社會、改造社會的目的。教師在課堂上要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并將所教授的內容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樹立民族自豪感和學科自信心。
習近平在北京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發(fā)表講話時提到:“藝術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讓人們發(fā)現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靈的美?!Y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盵5]大學的美育任務和美育課程不能全部依賴于音樂、美術等藝術類的學科,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也要主動承擔起學生的審美教育,通過古代文學作品對學生實現審美感化?!拔膶W課教學的目的不僅僅在于教給學生文學知識,更在于使學生獲得文學審美能力、文學想象能力以及寫作能力?!盵6]教師應通過古代文學的教學,讓學生擁有文學審美能力、詩意的生活態(tài)度、物我交融的精神境界。
據學生反映,他們學習完《中國古代文學》的所有課程后,仍然無法理解作家的心態(tài)、心境,無法感知古代文學的意境、韻味等審美品格。近年來,對于《詩經》的教學基本上都是以講解主旨大意、“興觀群怨”社會功能等內容為主,比較忽略《詩經》審美特質的教學。講授《論語》也大都是以講述如何做人、修身養(yǎng)性、嚴于律己等為主,對《論語》美感的發(fā)現與體味也是不充分的?!墩撜Z》中所體現的遠方詩意的生活、嬉戲游玩于大自然的懷抱和無拘無束的悠閑生活,正是孔子所贊許的生活方式。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充分感受古代文學的美感和詩意,并引導學生將其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從而自覺地成為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傳承者。
在新時代精神的指導下,古代文學的教學應更看重文學的審美品格。例如,《詩經》中的諸多詩篇有著不同的審美意蘊,教師應該指引學生一一去感悟和咀嚼其中的美感——《七月》的古拙樸質之美,《蒹葭》的縹緲冥漠之致,《月出》的朦朧迷離之境,《芣苢》的音韻節(jié)奏之調,《溱洧》的清新活潑之趣,《河廣》的憂思深廣之情,《摽有梅》的含蓄蘊藉之味,《燕燕》的靈動自由之韻,《簡兮》的低回要眇之思,《采薇》的情景交融之象,等等。
抗戰(zhàn)時期,聞一多先生在西南聯(lián)大講授的唐詩課是最為叫座的課。汪曾祺回憶說,聞一多先生將詩與畫聯(lián)系起來講解,給學生開辟了一個新境界。[7]又據鄭臨川回憶,聞一多先生運用繪畫理論描摹唐代詩歌的風貌,“在全面講初唐詩、盛唐詩和大歷詩的時候,運用了繪畫空間藝術的技法,把許多詩人的創(chuàng)作活動串聯(lián)起來,讓他們在生活、風格和題材等方面互相交織配合,形成一幅唐代詩壇盛況的熱烈生動圖景”[8]。聞一多先生對于詩歌有著名的“三美說”,即“詩的實力不獨包括音樂的美(音節(jié))、繪畫的美(辭藻),并且還有建筑的美(節(jié)的勻稱和句的均齊)”[9]。筆者曾借鑒過聞一多先生的授課方法,借助繪畫中的留白理論來鑒賞《蒹葭》“意境空曠”“寄托玄淡”的迷離縹緲的意境。在授課中,筆者選取了宋代佚名的《江亭閑眺圖》《柳汀放棹圖》、馬遠的《江亭觀雁圖》這三幅注重留白的畫作,分析虛實相生理論在繪畫中對意境形成的重要作用,而虛實相生理論同樣也適用于《蒹葭》的意境構成。
教學中,教師在注重審美感悟的同時,對文學作品進行幽微體貼的評賞,亦是十分重要的。教師要把握好宏觀文學史的講授與微觀文學作品的鑒賞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力求做到兩者并重。長期以來,高校古代文學的教學普遍存在著以講授文學史為重心而忽略文學作品的現象,偏重宏觀層面的講授,缺少對文本進行精微細致的分析。沒有具體的作品為支撐,“高屋建瓴”式的文學史講解很容易變成“空中樓閣”。對文學作品鑒賞的目的在于讓學生的情感體驗更加深刻、審美體驗更加細膩。以《蒹葭》為例,教師教學時可以首先從“解題”開始,為學生介紹《爾雅·釋名》對“蒹葭”的解釋;其次,結合語言學的知識,讓學生思考為什么“蒹葭”的讀音比“蘆葦”更合音律,自然而然地引入“雙聲”“疊韻”的知識;最后,以五代詞人李璟《攤破浣溪沙》中的“菡萏香銷翠葉殘”為例,引導學生比較“菡萏”“芙蕖”“荷花”在音韻上的不同,讓學生觸類旁通。教師在解釋《詩經·七月》中“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的意思時,可援引錢鍾書《管錐編》中的“傷春”的釋義,再輔以《紅樓夢》第五十八回寶玉傷春,因感邢岫煙出嫁而嘆及紅顏易老、青春易逝的例證,很好地把“傷春”與“出嫁”聯(lián)系起來,并提出一個與郁賢皓所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此作品選對“女心傷悲,殆及公子同歸”釋義為“在奴隸社會,奴隸沒有人身自由,因此女奴隸害怕被貴族公子搶回去,遭到蹂躪”)相異的解釋。教師通過這種細微的講解方式,逐步引導學生掌握賞析詩歌的門徑,提高學生鑒賞能力,使學生領略詩歌藝術的妙處。
先秦文學作品反映的社會內容距離現代學生生活的時代過于遙遠,教師可借助古代名畫輔助教學,同時對學生進行美感教育,可謂一舉兩得。聞一多先生在西南聯(lián)大講古代神話時,用整張的紙繪出伏羲、女媧的各種畫像,釘在黑板上,圖文并茂,講得繪聲繪色。教師可以借鑒聞一多先生的方法,在課堂上展示一些名家畫作,拉近學生與先秦典籍的距離。這里暫舉幾例:日本江戶時代細井徇撰繪的《詩經名物圖解》(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藏),對《詩經》中的植物、鳥類、動物有很好的展示;元代張渥所繪的《九歌圖卷》,在講解屈原《九歌》時可用于展示楚辭中眾多的神靈形象;宋代畫家李公麟、馬和之、馬遠三人均繪制過《豳風七月圖》卷,在講解《詩經》中篇幅最長的農事詩《豳風·七月》時,教師可借助上述三人的畫卷。這些畫卷把先民一年四季的生活形象地展現出來:耕種、采桑、染績、縫衣、狩獵、修葺房屋、鑿冰、熏鼠洞、釀酒、宴飲,刻畫得細致入微,這種震撼的視覺效果是教學語言很難達到的。
此外,把《詩經》與音樂結合起來進行講授,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先秦文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詩歌與樂曲、舞蹈密不可分。周代的禮樂文化和制度決定了《詩經》與音樂相伴共存的關系?!对娊洝分械娜俣嗍自娖獰o一篇不中音,無一篇不可歌。只是秦漢之后,儒生們把《詩經》奉為經典,只注重解詩與注疏,久而久之忽視了曲調旋律,致使曲譜失傳。經過后人的搜集整理,《詩經》仍保存了一些詩篇的曲譜。南宋趙彥肅對《詩經》中的十二篇曲譜進行了修訂,寫成《詩樂篇》;元人熊朋來再次整理,為其中十七篇作了新譜,并撰《瑟譜》;清人陳澧又增加新篇至三十三篇,撰成《詩經今俗字譜》;清末袁嘉谷在前人基礎上整理成《詩經古譜》,改“宮詞譜”為“五線譜”和“簡譜”。筆者在教學中,把袁嘉谷的《詩經古譜》三十二篇(《鹿鳴》三章、《四牡》五章、《皇華》五章、《魚麗》六章、《南有嘉魚》四章、《南山有臺》五章、《關雎》三章、《葛覃》三章、《卷耳》四章、《鵲巢》三章、《采蘩》三章、《采蘋》三章、《騶虞》二章、《淇澳》三章、《考槃》三章、《黍離》三章、《緇衣》三章、《伐檀》三章、《蒹葭》三章、《衡門》三章、《七月》八章、《菁莪》四章、《鶴鳴》二章、《白駒》四章、《文王》七章、《清廟》一章、《載芟》一章、《良耜》一章、《崧高》八章之一、《烝民》八章之一、《抑》十二章之二、《駉》三章之一)簡譜的電子版本傳給了學生,讓學生在課下有選擇地背誦、吟唱或演奏。學生學習《詩經》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變被動灌輸式的接受為自覺主動的求知。
綜而論之,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要緊緊跟上時代的步伐,教學者要盡力向啟功、陳寅恪、聞一多等先生學習,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通才”式的教師,把歷史學、文獻學、哲學等知識有機融合到古代文學的教學中,并在教學的過程中,將所教授的內容與時代精神結合起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民族自豪感和學科自信心。此外,教師還要注重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帶領學生從細微處領悟文學作品的美感,傳承真善美的價值,弘揚古代文學的審美精神。如此,才能真正回歸古代文學教育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