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永真
檔案文化和校史文化作為高校文化建設的組成部分,對于弘揚優(yōu)良傳統,堅定文化自信,凝聚發(fā)展合力具有重要的意義。本文從“耦合原理”出發(fā),意在構建檔案文化和校史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耦合機制,以不斷推進檔案文化和校史文化的發(fā)展,進而不斷提升高校文化建設效能。
“耦合”最早提出并應用在物理學領域,指系統間通過物質、信息、能量等要素的相互作用形成動態(tài)關聯的過程。隨著科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多學科交叉研究的發(fā)展,人文社會科學的眾多研究領域引入了“耦合”的概念,用于描述事物或系統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提升,最終推進整個系統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在耦合系統中,系統的關系特征和動態(tài)特征能夠促使子系統效能的提升,并激發(fā)共振效應,產生遠大于子系統功能簡單疊加所產生的效應,使得“1+1≥2”,不斷推進整個系統效能的提升。
檔案文化與校史文化之所以適宜開展耦合機制的創(chuàng)新構建,是因為二者存在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聯動關系。檔案文化建設和校史文化建設都屬于文化建設范疇,是對特定價值理念和精神特質的追求,是用人文的價值理性對高校文化動態(tài)審視、選擇的過程。二者在本質上具有共同的文化屬性,但又具備各具特色的文化因子和體系。高校檔案文化是以館藏檔案為基礎,以歷史再現性及其傳承為主線建立起的具有原始性、真實性、憑證性的文化體系。校史文化是通過對高校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物質、制度、精神等文化因子的挖掘,構建起一所高校人文精神與價值的理性所在。高校檔案文化與校史文化具有獨立性、關聯性以及共同的要素,具有高度“契合性”,符合耦合關系的一般特征,適宜建立耦合機制。
檔案文化與校史文化的耦合一方面有利于提升高校檔案在傳播校史文化、還原校史面貌、積累校史資源中的作用,增強校史文化的歷史性與真實性。另一方面,校史文化對檔案文化起到提升檔案文化地位,豐富檔案資源內涵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檔案文化的生命力和影響力。最后,檔案文化與校史文化的耦合聯動對于促進高校文化體系建設,增強高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1.耦合動因。高校檔案文化建設和校史文化建設的耦合基于二者之間共同發(fā)展目標的激發(fā)力和需求供給互補的推動力。高校檔案文化建設是通過對檔案資源的收集、整理、利用,激發(fā)檔案的文化價值,推進高校文化記憶,增強文化自信,弘揚高校精神文明。同樣,校史文化建設是通過對高校物質、制度、精神等方面的總結提煉,弘揚大學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加強高校文化建設,二者具有共同的發(fā)展目標。檔案是文化的母體和源泉,高校檔案文化與校史文化具有天然的供給需求:一方面,高校檔案能夠為校史文化輸出提供必要的文化因子、信息支持、傳播載體;另一方面,高校校史文化的發(fā)展又滿足了高校檔案文化建設資源補充、目標引導、價值判斷、信息增值的文化訴求。共同的發(fā)展目標激發(fā)了二者耦合發(fā)展的訴求,需求供給互補則為二者的耦合發(fā)展提供了動力支持。
2.耦合要素。高校檔案文化與校史文化耦合機制主要受以下要素影響:(1)資源。檔案文化與校史文化的建設均以高校資源為基礎。檔案文化資源包括高校發(fā)展過程中產生的教學、科研、黨群等實體資源,電子文件、電子數據等信息資源,以及編研成果、研究成果等價值資源。校史文化資源包括高校建筑、設施等物質資源,校園管理辦法、管理制度等制度資源,文化傳統、學術風氣等精神資源。二者在資源要素上既有內容上的重疊,又有功能上的復合,整體呈現出共生共榮、相互影響的狀態(tài)。(2)主體。高校檔案文化建設主要由檔案館工作人員、教學行政等歸檔部門實現檔案資源的有效配置,形成檔案文化建設網絡體系。校史文化建設則由行政部門、教師、學生等眾多主體從不同領域與維度搭建校史文化因子和體系發(fā)展的穩(wěn)定框架。二者在主體要素層面呈現出交叉與互助的狀態(tài)。(3)載體。高校檔案文化主要以檔案為載體,以實體檔案、電子檔案、檔案編研成果等為載體,通過檔案實體建設、檔案展覽、網絡巡展等形式形成、固守、傳播檔案文化。校史文化載體則包含了檔案在內的,具有高校文化象征的物質的、精神的、有形的、無形的各種類型的載體,如高校建筑、高校制度、高校傳統活動、學生社團、網絡文化等等。二者在載體要素上具有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既存在整體對部分的促進作用,又存在部分對整體的反作用。
3.耦合運行。高校檔案文化與校史文化通過內部融合和外部融合的相互作用形成動態(tài)耦合運行系統。內部融合是指高校檔案文化與校史文化組織內部各要素的融合,外部融合是指二者之間的相互滲透、相互作用。通過內部融合,高校檔案文化建設以目標為指引,在各要素的共同作用下對檔案資源進行有效配置,對檔案信息進行價值判斷,不斷挖掘、擴展、延伸檔案的文化價值,形成高校檔案文化的穩(wěn)定框架。校史文化建設則是通過對高校物質、制度、精神等體現高校獨特風格、發(fā)展理念、價值觀念、精神追求等的文化因子進行提取、凝練,找出高校安身立命的精髓所在,挖掘與重構自身文化內涵,固守與傳承高校精神價值。在外部融合階段,檔案文化建設與校史文化建設在目標、動力、主體、資源、載體等方面互通互融,相互促進,最終形成文化體系的融化與涵化,實現二者之間的耦合運行。
1. 優(yōu)化高校檔案文化與校史文化耦合機制運行環(huán)境。長期以來,高校檔案文化與校史文化都處于各自為政、相互獨立的狀態(tài)。檔案雙元價值論認為,檔案具有工具價值和信息價值雙元價值,但目前大多數高校對檔案的認知還僅限于檔案參考、憑證的工具價值,對檔案的信息價值認識不到位,使高校檔案的文化功能弱化,更談不上充分發(fā)揮其在高校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同時,對于校史文化建設缺乏頂層設計,缺乏系統規(guī)劃,僅限教師、學生等各主體間無規(guī)范、無針對性地自由發(fā)展。從高校層面看,高校對耦合機制主體認知不足,未能形成促使二者進行耦合發(fā)展的“倒逼力量”,致使耦合程度偏低、耦合作用不突出。
因此,為保障檔案文化與和校史文化耦合機制的順利運行,需要高校加強頂層設計,就如何實現檔案文化與校史文化的協調發(fā)展,如何運用耦合機制激發(fā)各個主體之間合作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活力,進行標準化耦合準則的制定。高校應在摸清檔案文化與校史文化耦合現狀的基礎上,以高校發(fā)展目標為主要依據,制定檔案文化發(fā)展的目標、計劃、路徑,校史文化發(fā)展的意見、規(guī)劃、方式方法以及檔案文化與校史文化耦合發(fā)展的制度、機制、方法、規(guī)則。通過制度制定、資源整合、協調溝通,為檔案文化與校史文化耦合機制的運行提供良好的宏觀環(huán)境,為耦合機制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人才支撐、財政支持。
2.增強高校檔案文化與校史文化耦合機制原動力。檔案文化與校史文化供給的迫切需求是耦合機制發(fā)展的原動力,而目前,耦合原動力不足嚴重制約著耦合機制的發(fā)展。一方面,檔案文化建設還存在著高校重視不足、館藏檔案資源有限、檔案編研人才短缺、檔案利用創(chuàng)新不夠等問題;校史文化建設存在著缺乏統一規(guī)劃指導、建設主體各自為政、資源整合欠佳、文化體系系統性較差等問題。二者自身文化體系的“先天不足”,致使耦合機制驅動力明顯不夠。另一方面,檔案文化與校史文化供需渠道不暢,在檔案利用、資源共享、文化互通、協作發(fā)展等方面存在著合作意識缺位、工作職能限制、溝通成本高昂、協作效率低下等問題,嚴重制約著耦合機制發(fā)展的速度。
耦合作為一種動態(tài)關聯的運行過程,目的是在提高各子系統效益的基礎上,通過融合互動提高系統整體效益。因此,加強檔案文化與校史文化之間的耦合程度,既是增強二者各自生命力的“催化劑”,又是增強耦合機制原動力的重要手段。一方面,加強檔案文化對校史文化建設的推動作用。(1)通過檔案資源為校史文化建設提供信息資源補給。高校檔案包含著黨群文件、科研項目資料、教學資料等各種文獻資料,這些文獻資料無疑對校史文化建設具有重要參考價值。(2)通過檔案編研成果加速校史文化傳播。檔案編研成果是以館藏為基礎對高校發(fā)展重大事件進行的梳理總結,對校史文化的傳播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3)通過檔案文化產品豐富校史文化形式。檔案文化建設可以通過對高校歷史照片、獎杯獎狀、名人傳記等文化產品的展覽豐富校史文化傳播的形式。(4)通過檔案文化活動豐富校史文化內涵。“口述檔案”“名師訪談”“校園記憶”“紅色旋律”等檔案文化活動對校史文化內涵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加強校史文化對檔案文化建設的促進作用。(1)通過校史文化建設提升檔案文化的地位。校史文化建設離不開高校檔案的“協助”,對檔案資源的需求越高,檔案文化的作用便越發(fā)凸顯,進一步激活檔案的工具價值和信息價值,使檔案越來越受到學校和師生的關注。(2)通過校史文化建設豐富檔案文化的內涵。校史文化建設包含的領域眾多,如學生活動、學術交流、社會實踐等,這些具有重要文化價值的資料和素材,并不在檔案自身資源系統之中,對檔案資源的積累和擴充具有重要作用。
3. 激活高校檔案文化與校史文化耦合機制關聯要素。在高校檔案文化與校史文化耦合機制中,資源、主體、載體是促進機制運行的關鍵要素,對機制運行具有關鍵作用。在機制建設過程中,應在了解各要素的需求重點和供給難點基礎上,根據各要素的特征進行探索性挖掘,激活各方活力,整合資源,形成互為動力的多輪運行機制。一是加強資源挖掘和資源整合。檔案文化和校史文化建設不能局限于自身資源、閉門造車,要努力實現資源共享、互通有無,共同促進文化繁榮發(fā)展。檔案館要加大檔案資源對外開放力度,讓教師和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檔案、利用檔案;高校各部門、教師群體要提高歸檔意識,對于校史文化活動、學生實踐活動、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活動、優(yōu)秀事跡等材料及時歸檔,豐富檔案館館藏資源。二是加強各主體間的協調合作。檔案館工作人員、各部門行政人員、教師、學生團隊作為文化建設的主體,具備各自的工作優(yōu)勢與劣勢,如檔案館工作人員具有充足的資源基礎,卻在活動策劃等方面存在劣勢;教師、學生團隊具有豐富的人力資本,卻在資源占有上存在不足。在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加強主體間的協調合作,優(yōu)勢互補,形成“參與式”文化建設。三是,豐富文化建設的載體形式。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大眾對信息的接受形式和習慣不斷發(fā)生變化,對信息載體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檔案文化和校史文化建設要不斷加強網站、微信、微博等網絡媒介作用,迎合大眾網絡獲取信息的需求;此外,不斷加強文化展覽、社會實踐、文藝活動等文化傳播形式,使文化信息更具感染力和影響力。
檔案文化和校史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在高校文化系統中并不是簡單的“并重”和“結合”,而是呈現出復雜的耦合關系。耦合關系所產生的共振效應、規(guī)模效應對于檔案文化、校史文化乃至整個高校文化的發(fā)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構建檔案文化與校史文化的耦合機制,要善于從整體性、互動性、系統性出發(fā)對耦合機制的環(huán)境、動力、資源、要素進行統籌規(guī)劃、科學安排,以更好地發(fā)揮耦合作用所產生的巨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