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廣瑩
(黑龍江大學,哈爾濱 150080)
隨著政治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環(huán)境變化日新月異,科技發(fā)展突飛猛進,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社會貧富差距懸殊、地區(qū)發(fā)展不平衡等問題突出,與此同時人們的價值觀念與道德也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我國目前正處于改革發(fā)展的攻堅時期,當代青年面臨著人格與信仰的挑戰(zhàn)與考驗,出現(xiàn)了許多無視人格尊嚴、漠視生命的事件?!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重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國防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教育?!边@為進行生命教育的理論研究和實施提供了政策依據(jù)和支持。
20世紀60年代,在美蘇爭霸、美國介入越南戰(zhàn)爭的社會大背景下,美國國內各類反戰(zhàn)運動興起。美國進一步加強了教育的政治和經濟功能,將教育的目標轉向了現(xiàn)實需要,教育為增長學生知識、培養(yǎng)學生人生與道德理想的功能被弱化。在人文主義教育思潮影響下,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在美國內華達山嶺腳下建立了“阿南達村”(Ananda Village),設立了包括從幼兒園到中學的阿南達學校(Ananda Schools),以實現(xiàn)其生命教育的教育理想。其主要目標是傳授給學生生活的藝術,讓學生能夠快樂而成功地學習和生活。并在《生命教育》一書中最早提出生命教育這一理念,探討關注人的生長發(fā)育和生命健康的教育。
之后生命教育的內涵和范圍得到擴大,還包含了針對藥物濫用、毒品、暴力傷害等問題。生命教育思潮從20世紀60年代提出至90年代,已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得到實施。目前,加強生命教育、關注青少年的健康和全面發(fā)展已成為世界各國發(fā)展教育的共識。
“任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盵1]生命教育是在不斷追求幸福的人生和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探討生命的起源與發(fā)展、本質與特點、確立生命的意義、進行生命教育實踐都離不開一定的哲學基礎。生命教育思潮包含以下基本理念:
1.生命哲學與生命教育
生命哲學發(fā)端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但作為一個哲學流派則興起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著重強調生命的綿延、沖動和直覺,使人們認識到生命的完整與鮮活,具有自主性、多樣性、創(chuàng)造性及發(fā)展性。它為提升生命質量、發(fā)掘個體生命潛能和生命價值的發(fā)展提供了啟迪。
2.存在主義哲學與生命教育
存在主義哲學發(fā)端于19世紀的歐洲,20世紀60年代傳入美國。薩特作為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他認為“自由選擇是人的存在方式,死亡只不過是存在的偶然事實,對人來說最重要的是進行自由選擇”。存在主義強調個人主體性和能動性,對于今天學校中發(fā)揮學生和教師的自主作用具有極大的啟示意義。
3.人本主義心理學與生命教育
人本主義心理學于20世紀50年代在美國興起,70年代漸趨流行。關注人的生命價值與尊嚴,同時強調研究健康的人格。以馬斯洛的自我實現(xiàn)理論為重要理論基礎,倡導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將情感融入智力教育,發(fā)揮個人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成為生命教育理念的思想基礎。
4.生命倫理學與生命教育
生命倫理學興起于20世紀70年代,是關于生命科學和衛(wèi)生保健領域的道德哲學。它用道德價值和原則來檢驗人們的行為。在看待生命的價值中有以下三種基本觀點:生命神圣論、質量論和價值論。認為生命是神圣的,具有崇高的價值,不允許任何組織和個人進行侵犯;從注重生命的長度到關注生命的寬度,追求生命存在的質量;不僅關注生命本身的內在質量,更注重生命的外在價值即社會價值。另外,生命倫理學還包含了對腦死亡的鑒定、安樂死和臨終關懷等問題的討論和界定。
美國的生命教育最早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現(xiàn)的,20世紀60年代初興起,70年代末基本在各級學校普及,在學校的正式課程中被命名為“死亡之學”。通過進行死亡教育讓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以正確的態(tài)度面對生命中出現(xiàn)的各種意外事件。以關懷生命為出發(fā)點的生死教育,把生命教育的目標確定為協(xié)助個體找尋存在的意義,進而激發(fā)青少年對生命的敬畏與熱愛。當前,美國所進行的生命教育包括以下三個部分:
當代哲學家邁克爾·諾瓦克提出:“品格是宗教傳統(tǒng)、文學故事、圣人以及整個歷史上的具有普遍理性的人物所確認的那些美德的協(xié)調統(tǒng)一體。”[2]品格教育是通過學校組織的課程培養(yǎng)有道德、有社會責任感、有愛心的人,生命教育與品格教育密切聯(lián)系。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是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中得以體現(xiàn)的。品格教育注重人們對生命的尊重,相互關愛,學會理解和寬容,強調學生與教師的和諧人際關系,共同參與社會生活,承擔社會責任,建立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真正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
時任美國教育總署署長的馬蘭先生在1971年提出并倡導要進行生計教育。生計教育是讓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學會新的知識和技能,認識和了解職業(yè)對于個人的意義。 重視個人動手能力和獨立能力的培養(yǎng),從而理解自身的生命價值,更好地在社會中生存和發(fā)展,把生命教育和社會、工作、生活真正地融入到一起。生計教育作為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將學生的興趣特長與職業(yè)規(guī)劃和發(fā)展聯(lián)系在一起,有助于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職業(yè)道德和職業(yè)觀,使個體的生命價值在廣闊的社會舞臺上找到立足點。
“生命只是活著的一種歷程,既然活著,就不妨活得好,讓身、心、靈兼?zhèn)涞纳鼞B(tài)度,成為未來教育的新元素?!盵3]杰·唐納·華特士以此引導孩子面對人生中的各種困難,如何活得有意義。引導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失敗與挫折只是人生中的一部分,理解生命在戰(zhàn)勝苦難后會有更強的生命力和更大的樂趣。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會時常充滿坎坷與磨難,進行挫折教育便是讓學生能夠正確地面對挫折,在遇到挫折時獨立地解決問題,提高應對挫折和磨難的能力。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能力進而提高對抗挫折的能力,應對生命中突如其來的挑戰(zhàn),使學生更加熱愛生命、珍惜生命,從而獲得生命的意義,提高生命的質量。
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的黃克劍教授對生命與教育的關系進行了探討,從哲學和實踐兩個維度構建了一套嚴密的“生命化教育”理論。顧明遠(2013)教授也認為: “教育的本質就是生命教育?!盵4]1997年臺灣“教育部”成立“生命教育推廣中心”,“教育部”組織有關專家、學校規(guī)劃《生命教育實施計劃》,設計生命教育課程、編寫教材、培訓師資等[5]。我國則基于以下現(xiàn)實狀況提出生命教育:一是對現(xiàn)代學?!盁o人”的教育的反思,避免脫離生命原本的教育。二是社會轉型期嚴峻的青少年問題,突出表現(xiàn)在自殺意念增強、價值觀模糊、生命意識膚淺、校園欺凌行為的發(fā)生等。三是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通過開展生命教育,增強對生命的關注和尊重以及對生存能力和生命價值的提升,培養(yǎng)學生的團結與集體意識,樹立陽光、健康、積極的價值觀念。
“學生生命成長關鍵在于自己的領悟,而學生對于生命的領悟關鍵在于對自身的審視和反思?!盵6]在實施生命教育的過程中,學校應當選取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課程內容,將學生以往的成長經驗和新的生命體驗課程聯(lián)系起來,改變原有認知結構,促進認知結構的重建,同時注重強化學習的效果,引發(fā)學生的深入思考,使教育內容得到內化。
提升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意識與生命情感?!盁o論是學生對生命的探究還是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的生命體驗都是學生生命成長的一部分, 都具有重要的生命意義?!盵7]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感受生命的可貴與美好,培養(yǎng)學生對生命的珍惜,學會愛護他人和自己,養(yǎng)成對他人和社會負責任的行為方式,與同學團結互助、友善相處,擁有正確的生命價值觀。
目前很多學校在實施生命教育課程的過程中教學內容比較單一,教材理論知識偏多而事例較少,因而對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針對性、實用性和指導性不強,缺少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對學生生存能力、生命意識的培養(yǎng)力度不夠。對于提升生命教育質量,僅僅依靠教材和書本知識是不夠的,還需要學生將課堂學習內容與實踐聯(lián)系起來。單純的說教和灌輸知識,并不能為生命教育帶來良好的成效。應鼓勵學生不僅僅在教室和校園中學習,更應該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獲得生命的體驗,獲得情感的共鳴和行為的改變。
生命教育強調和主張圍繞學生日常生活實踐,強調過程和方法的體驗、情感的表達和生命的感悟,真正使教育感動生命、融入生命,煥發(fā)生命的光彩。學習保護生命的技能,獲取個人成長的經驗,在面對壓力或者遭遇打擊時能夠充分認識到生命的價值,避免做出極端行為。樹立珍愛生命、愛護團結他人的意識,培養(yǎng)健全人格,從而內化為現(xiàn)實中的具體行動。
“探討教育共同體的責任邊界,既包括家校各司其職確定責任邊界,同時也要明確學校在家庭教育指導服務中對家長和兒童應當承擔的責任?!盵8]生命教育不僅應反映在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中,還應與公民教育相結合、與家庭教育相銜接,在社會中獲取更加廣泛的群眾基礎。政府應加大支持力度,通過立法等形式為生命教育提供法律和政策支持,合理分配教育資源、保障教師培訓等,促進學校生命教育的順利開展?!凹彝ソ逃卦谄返碌呐囵B(yǎng)和人格的塑造,要在生命早期把自律、利他和向善的種子植入孩子的心靈,使孩子既知獨善其身,也知相善其群。”[9]因此,家長應當提升自身的素質能力與自身修養(yǎng),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為學生的健康成才提供溫馨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
新聞媒體、社會團體、學生家長的支持都會為生命教育的成功實施提供巨大幫助。社會各界的協(xié)作與幫助、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財力物力基礎都有助于生命教育的開展,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啟迪精神世界,培養(yǎng)良好的道德情操,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使學生能夠健康成長,展現(xiàn)生命的絢麗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