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云
一頭圓、一頭方,長約數(shù)寸……日常掂在手里的筷子,看上去平淡無奇,它的身上卻承載著厚重的文化與禮儀,由古至今,亙古不變。一雙筷子從誕生到流行,既是餐具的演變,也是文化傳播的過程。
早先,筷子稱為“梜”,還有一個名字叫“箸”。有一種觀點似乎較合理:鉆木取火出現(xiàn)后,茹毛飲血的先民們吃上了有溫度的熟食,再用手抓就不太方便,早期的筷子應(yīng)運而生。
雖然只是猜測,但先秦時期“箸”只用來夾菜是真的?!抖Y記·曲禮上》中說:“羹之有菜者用梜;其無菜者不用梜。”羹不是現(xiàn)在所說的湯,而是指用肉或菜做成的帶汁食物,用筷子取食顯然更合適。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出現(xiàn)了不少骨制的短棍,以前被認為是發(fā)笄,但龍虬莊考古隊的報告認為它們是筷子的原型。
“筷子”之名的出現(xiàn),應(yīng)該在明代。明代《菽園雜記》記載:“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吳中為甚。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庇捎凇绑纭焙汀白 蓖?,船家忌諱,改稱“快兒”,希望船可以快行,討個口彩??紤]到筷子的材質(zhì)一般是竹木,所以又加了個竹字頭。這個名字在民間廣泛流傳,久而久之,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也開始使用。到現(xiàn)代,則統(tǒng)一稱為“筷子”。
除了比較常見的竹筷、木筷外,還有一些不同材質(zhì)的筷子。安陽殷墟曾出土6支青銅箸頭,可以接柄使用;商朝晚期和周朝的遺址中則出土過象牙和青銅制成的“箸”。南北朝時,有帝王把金絲鑲嵌紅木箸賞賜給百官。到了實力雄厚的唐代,筷子的類型更加花樣百出,有金筷子、玉筷子等,十分珍貴。
《韓非子·喻老》以及《史記·宋微子世家》中都提到一件有關(guān)象牙筷子的往事。后者記載:“紂始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桮’?!鄙坛瘯r,紂王喜歡使用象牙做成的筷子,箕子知道后,覺得十分可怕。因為象牙筷子無疑是一種十分奢侈的餐具,長此以往,說不定紂王還會喜歡上玉杯等更奢侈的物品,逐漸沉湎于鋪張靡費的生活。果然,后來紂王貪圖享樂導(dǎo)致國家衰敗,最終被周武王帶兵攻破都城?!跋篌缬癖钡牡涔始磁c此有關(guān)。
對中國人而言,筷子遠遠不是餐具那么簡單。就造型來講,筷子一般一頭是圓的,一頭是方的,象征“天圓地方”,反映人們對世界最樸素最基本的看法。
過去,筷子的使用很有規(guī)則,要收放有度。宋代朱熹的《童蒙須知》中規(guī)定:“凡飲食,舉匙必置箸,舉箸必置匙,食已,則置匙箸于案。”相當優(yōu)雅?,F(xiàn)代社會已沒有那么多規(guī)則,但是某些其他禮儀依然被傳承下來,小孩開始學(xué)習使用筷子的時候,其父母及其他大人會告訴他們使用筷子的禮儀,比如不能在碗里撥弄、挑揀食物,還有筷子不能用來移動、敲擊碗盞,等等。
筷子所代表的飲食文化,早已浸潤到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那句常常能聽到的“多個人也就多雙筷子”,簡簡單單幾個字的背后是深深的情感。在中國流傳的許多文學(xué)作品中,筷子被用來表達情感,喜怒哀樂均有,如“投箸”“舉箸”等,顯示筷子里處處皆是文化。
根據(jù)飲食習慣可以大致分筷子文化圈、手指取食圈、刀叉取食圈,對應(yīng)各自的地域文明。在國外越來越多的中餐館,客觀上對筷子“流行”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今天,筷子成了“筷子文化圈”中主要餐具,既反映了飲食的需要,也展現(xiàn)了中國文化對其他周邊地區(qū)的影響。
當火鍋和壽司流行,使用筷子還是最佳就餐方式,繼續(xù)反應(yīng)生活習慣和禮儀的變化:比如為了更健康的生活而出現(xiàn)的公筷和一次性筷子等等??梢?,筷子地位的上升,有著飲食和文化的兩種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