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聰
摘 要 以河北省秦皇島市為研究區(qū)域,采用GIS和地統(tǒng)計學方法,對土壤有效鐵、有效銅、有效錳和有效鋅含量的空間規(guī)律和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數據采用秦皇島市測土配方施肥數據,統(tǒng)計數據表明研究區(qū)土壤有效鐵含量基本處于較豐富水平,有效鋅、有效銅和有效錳含量基本處于適當水平。土壤中有效鐵、有效錳、有效銅、有效鋅的變異系數分別是52.8%、52.9%、101.8%、83.4%。土壤質地是影響有效態(tài)微量元素分布的主要原因,壤土對微量元素的富集起到了促進作用。
關鍵詞 微量元素;空間分布特征;空間變異特性;河北省秦皇島市
中圖分類號:S625.5+4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0.32.107
微量元素在植物的正常生長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1-2]。
土壤微量元素是作物營養(yǎng)物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豐缺狀況直接影響作物的生長發(fā)育,同時一些微量元素如銅、鋅等含量過高易造成重金屬污染,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甚至危害人類健康[3-4]。
植物吸收的微量元素主要與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態(tài)有關[5]。影響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態(tài)含量的因子很多,包括母質類型、微量元素全量、土壤pH、有機質含量、土壤質地、土壤通透性等,受土壤性質影響明顯[6-7]。
國內對秦皇島地區(qū)土壤肥力特征有了一些研究,但是缺少對微量元素特征的研究。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空間分布結構相似度較小,呈斑塊狀特點,準確認識其空間分布情況有助于指導肥料的科學施用[8-11]?;诖耍ㄟ^地學統(tǒng)計和地理信息系統(tǒng)方法,以秦皇島耕作土壤為研究對象,采用空間插值法對研究區(qū)的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態(tài)空間分布特征進行分析,繪制空間分布圖,并主要分析土壤質地和土壤類型對空間分布特征的影響,為了解秦皇島市微量元素分布規(guī)律和土壤養(yǎng)分概況提供科學依據。
1 研究區(qū)概況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qū)概況
秦皇島市位居于河北省東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8°33′~119°35′,北緯39°24′~40°37′,全市總面積7 812.4 km2;海拔由海濱的0.5 m向北呈階梯狀升高,最高峰為青龍縣都山,高達1846.33 m,地貌形態(tài)主要為中山、低山、丘陵、臺地等,坡度整體南部低緩、北部陡峻。
土壤類型依據第二次土壤普查共分為10個土類,其中棕壤、褐土、潮土占土地面積的80.74%以上。土地資源方面,區(qū)域差異明顯:北部山區(qū)以園地、林地為主,間以零星的自然保留地、耕地和建設用地;中部山地丘陵區(qū)以林地為主,間以零星的自然保留地和建設用地;中部山前平原區(qū)以耕地為主,間以零星的建設用地;南部沖積平原區(qū)以耕地、水域為主,間以零星的園地、林地等;東南部濱海平原區(qū)以建設用地、灘涂沼澤、耕地為主[12]。
1.2 數據來源
耕地土壤中鐵、錳、銅、鋅的有效態(tài)含量數據主要來自2005—2011年開展的秦皇島市測土配方施肥工作,GPS定位采樣點共計26 000個。采樣設計為:充分考慮第二次土壤普查信息,用土壤圖與行政區(qū)劃圖以及土地利用現(xiàn)狀圖疊加產生的圖斑作為調查的基本單元。每個單元代表面積46.2 hm2左右,采用“S”形取樣法在田塊中均勻隨機采取15個采樣點,采集0~20 cm土層土樣,充分混合后采用4分法留取1 kg。土壤中的有效性銅、鐵、鋅、錳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DTPA提?。y定[13]。
1.3 數據處理
數據分析主要在Excel和IBM Statistics SPSS 22軟件中進行,應用克里金插值法對數據進行空間分析,在ESRI ArcGIS 10.2軟件中進行輔助制圖。
2 結果與分析
2.1 耕作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狀況
2.1.1 土壤有效鐵含量
全市土壤中有效鐵含量平均為28.16 mg·kg-1,變化幅度在5.49~163.64 mg·kg-1。基于土壤有效微量元素分級指標(表1),土壤中有效鐵含量在4.5~10.0 mg·kg-1的區(qū)域有957 hm2,占總耕地的比例為0.5%;含量在10.0~20.0 mg·kg-1的區(qū)域有62 546.73 hm2,占總耕地的比例為32.8%;含量在20.0 mg·kg-1以上的區(qū)域有127 318.27 hm2,占總耕地的比例達到66.7%(表2)。說明研究區(qū)土壤有效鐵含量處于較豐富水平。
2.1.2 土壤中有效錳含量
全市土壤有效錳含量平均為18.65 mg·kg-1,變化幅度在3.93~64.39 mg·kg-1。其中含量小于5.0 mg·kg-1的區(qū)域有18.13 hm2,占總耕地的比例小于0.1%;含量在5.0~15.0 mg·kg-1的區(qū)域有58 996.53 hm2,占總耕地的比例為30.9%;含量在15.0~30.0 mg·kg-1的區(qū)域有103 247.40 hm2,占總耕地的比例為54.1%;含量在
30.0 mg·kg-1以上的區(qū)域有28 559.94 hm2,占總耕地的比例為15.0%。說明研究區(qū)土壤有效錳含量處于適當水平。
2.1.3 土壤中有效銅含量
秦皇島市耕層土壤中有效銅含量平均為1.56 mg·kg-1,變化幅度在0.14~33.84 mg·kg-1。其中含量小于0.2 mg·kg-1的極低區(qū)有0.47 hm2,占總耕地的比例小于0.1%;含量在0.2~1.0 mg·kg-1的區(qū)域有42301.88 hm2,占總耕地的比例為22.2%;含量在1.0~1.8 mg·kg-1的區(qū)域有88428.00 hm2,占總耕地的比例為46.3%;大于1.8 mg·kg-1的區(qū)域有60089.80 hm2,占總耕地的比例為31.5%。說明研究區(qū)土壤有效銅含量處于適量水平。
2.1.4 土壤中有效鋅含量
全市土壤中有效鋅含量平均為1.38 mg·kg-1,變化幅度在0.1~13.8 mg·kg-1。其中含量小于0.5 mg·kg-1的區(qū)域有8376.52 hm2,占總耕地的比例為4.3%;含量在0.5~1.0 mg·kg-1的區(qū)域有77 226.40 hm2,占總耕地的比例為40.4%;含量在1.0~3.0 mg·kg-1的區(qū)域有89 221.93 hm2,占總耕地的比例為46.8%;含量在3.0 mg·kg-1以上的區(qū)域有15 997.15 hm2,占總耕地的比例為8.4%。說明秦皇島市土壤有效鋅含量整體處于適當水平。
2.2 耕作土壤中微量元素空間變異特征
由表3可知,土壤中有效鐵、有效錳、有效銅、有效鋅的變異系數分別是52.8%、52.9%、101.8%、83.4%。一般認為,變異系數能反應隨機變量的離散程度,變異系數10%為弱變異,變異系數10%~100%為中等變異,變異系數>100%為強變異[14]。按照變異系數的分級,有效鐵、有效鋅和有效錳屬于中等變異,有效銅屬于強變異,其變異系數達到了101.8%,變異程度高,結合原始數據顯示高值比較居中。變異強度大小順序為有效銅>有效鋅>有效錳>有效鐵。
為了直觀反映微量元素的空間分布特征,應用ArcGIS的克里金空間插值法進行分析,繪制空間分布圖,結果顯示,有效鐵含量在空間上整體呈環(huán)帶分布,且含量>10 mg·kg-1的面積占了大部分,局部有小斑塊;有效錳的高值主要分布在研究區(qū)域的西部,低值
5~15 mg·kg-1的面積集中在研究區(qū)域中部;有效銅的高值主要集中在研究區(qū)域的南部和東部,最低值集中在北部;有效鋅的高值集中在研究區(qū)域東南部,低值
0.3~0.5 mg·kg-1的面積在西北部分布集中。微量元素空間分布特征無明顯規(guī)律,產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與研究區(qū)的成土母質有關。秦皇島市的成土母質主要為風化殘積物、洪積物、沖積物、海相沉積物和風積物,是影響微量元素含量和空間分布的首要因素[15]。
2.3 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布特征影響因素
2.3.1 土壤質地與微量元素含量特征關系
利用土壤質地圖對土壤微量元素有效態(tài)含量柵格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表4),一般情況下微量元素含量高低遵循黏土>壤土>砂土[5],但由于施肥等會嚴重影響微量元素的空間分布,導致微量元素隨質地變化無明顯趨勢[16]。輕壤質和砂壤質土的有效鐵含量相對較高,輕壤質土的有效鋅和有效錳含量較高。因此,土壤質地是影響有效態(tài)微量元素分布的重要因素,壤土對微量元素的富集起到了促進作用。
2.3.2 土類與微量元素含量特征關系
表5為不同類型土壤的微量元素含量特征。成土母質是影響微量元素含量高低的主要因素,其中棕壤中有效鐵的平均含量最高,褐土中有效錳的平均含量最高,沼澤土中有效銅平均含量最高。有效鐵在棕壤中含量高、有效錳在褐土中含量高,說明土壤類型對有效鐵、有效錳有顯著影響。有效銅和有效鋅的含量在各土壤類型分布不顯著,說明土壤類型對有效銅和有效鋅的影響較小。
3 結論
本文利用GIS和地統(tǒng)計學方法對秦皇島地區(qū)耕作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特征進行分析,主要結論如下。
1)統(tǒng)計數據表明,全市有效鐵含量平均為
28.16 mg·kg-1,變化幅度在5.49~163.64 mg·kg-1,研究區(qū)土壤有效鐵含量基本處于較豐富水平,有效鋅、有效銅和有效錳含量處于適當水平。
2)土壤中有效鐵、有效錳、有效銅、有效鋅的變異系數分別是52.8%、52.9%、101.8%、83.4%??死锝鹂臻g插值法分析顯示,有效鐵含量在空間上整體呈環(huán)帶分布,有效錳的高值主要分布在研究區(qū)域的西部,有效銅的高值主要集中在研究區(qū)域的南部和東部,有效鋅的高值集中在區(qū)域東南部。微量元素空間分布特征無明顯規(guī)律,產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與研究區(qū)的成土母質有關,秦皇島的成土母質主要為風化殘積物、洪積物、沖積物、海相沉積物和風積物。
3)土壤質地是影響土壤有效態(tài)微量元素分布的主要原因,壤土對微量元素的富集起到了促進作用。土壤類型對有效鐵、有效錳有顯著影響,對有效銅和有效鋅的影響較小。
參考文獻:
[1] 魏孝榮,郝明德,張春霞.長期施用微量元素肥料對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的影響[J].干旱地區(qū)農業(yè)研究,2002,20(3):22-25.
[2] 張超,劉國彬,薛萐,等.黃土丘陵區(qū)不同植被根際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特征[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12,23(3):645-650.
[3] 王波,毛任釗,曹健,等.海河低平原區(qū)農田重金屬含量的空間變異性:以河北省肥鄉(xiāng)縣為例[J].生態(tài)學報,2006(12):4082-4090.
[4] 張曉霞,李占斌,李鵬.黃土高原草地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學報,2010,24(5):45-48,67.
[5] 朱靜,黃標,孫維俠,等.農田土壤有效態(tài)微量元素的時空變化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1):1-12.
[6] 俞元春,曾曙才,羅汝英.江南丘陵林區(qū)森林土壤微量元素的含量與分布[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1998(2):3-5.
[7] 莫潤蒼,鄒邦基.土壤鋅鐵銅錳形態(tài)分布及其有效性[J].熱帶亞熱帶土壤科學,1997(3):171-175.
[8] 劉永紅,倪中應,謝國雄,等.浙西北丘陵區(qū)農田土壤微量元素空間變異特征及影響因子[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16,22(6):1710-1718.
[9] 崔愛華,張東啟,郭盧,等.亳州煙區(qū)農田耕作層土壤微量元素含量研究[J].土壤,2014,46(6):1164-1168.
[10] 范文杰,張洪江,程金花,等.河北省吳橋縣土壤微量元素空間分布特征[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5,13(1):91-95.
[11] 孟霖,宋文靜,王程棟,等.貴州中部山區(qū)植煙土壤微量元素分布特征[J].中國煙草科學,2015,36(3):57-62.
[12] 陳利國,劉建玲.河北省秦皇島市耕地地力評價與利用[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5:2-4.
[13] 全國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土壤分析技術規(guī)范[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6:10-12.
[14] 魏小慧,佀國涵,張友臣,等.十堰植煙土壤有效態(tài)微量元素分布特征及評價[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7,45(8):128-131,134.
[15] 陶澍,曹軍,李本綱,等.深圳市土壤微量元素含量成因分析[J].土壤學報,2001(2):248-255.
[16] 武婕,李玉環(huán),李增兵,等.南四湖區(qū)農田土壤有機質和微量元素空間分布特征及影響因素[J].生態(tài)學報,2014,34(6):1596-1605.
(責任編輯:劉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