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運卓
常紀文 1971年出生于湖北省監(jiān)利縣,中國第一位環(huán)境資源法學博士后,現(xiàn)任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huán)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作為一名研究野生動物保護法的法學專家,常紀文仍然記得17年前非典疫情暴發(fā)時人們的恐慌、無助以及對果子貍的恐懼。17年過去了,當“一口吃出的”疫情再次降臨,他發(fā)現(xiàn),人們學會了自我反思。
“蝙蝠是無辜的,不無辜的是濫食野味的人”“堅決反對濫食野味”“對非法食用野生動物說不”“永遠禁止野生動物交易”……網(wǎng)友們的呼聲匯聚到一起,形成了對野生動物保護法重修的強烈期待。最終,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2月底召開的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將審議關于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議案。這是大家的拭“淚”以待,也是人們對大自然進行道歉的一次機會。
常紀文是參與啟動修法決議意見提征的專家,接受《環(huán)球人物》記者采訪時,他正在緊張的忙碌中。他曾參與2016年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修法工作,專注于野生動物保護法研究近20年,是法學家中的先鋒,也是尋找綠水青山的探路者。
和所有中國人一樣,常紀文沒有想到,這個春節(jié)假期會如此“魔幻”,他更沒有想到的是,自己一直期盼的野生動物保護法修法工作會因為這樣猝不及防的原因而加速啟動?!胺獬?,停工停課,損失巨大,‘吃野味的陋習到了不能不禁的時候了!”他的聲音帶著明顯的焦灼。
春節(jié)之前,他回了一趟湖北老家看望父親母親。沒錯,他是湖北人。3天時間里,到哪兒哪兒封城的恐慌讓他感覺“前所未有”?;鼐┖?,他很自覺地自我隔離,整整14天沒出門,“連蔬菜都是社區(qū)大姐幫忙送上門的”。
接受采訪的這天,恰好是常紀文居家隔離期滿的日子。他比往常起得更早,仔仔細細將這些天整理好的文稿資料收拾好,等待時間一到,就趕回單位參加修法的討論會。他時不時站在窗前朝外望望,因為疫情,整個社區(qū)異常安靜,而這里是有著“亞洲第一大社區(qū)”之稱的北京回龍觀。“現(xiàn)在只能看到偶爾的幾個路人,戴著口罩,行色匆匆。”
居家隔離的14天里,常紀文的工作強度不減反增。除了為修法做前期的學術準備外,他還利用多年的積累和思考寫了幾篇推動修法的學術文章,提供給專業(yè)期刊及相關媒體。14天里他發(fā)了26條朋友圈,全部圍繞“野生動物保護”這個話題。在2月10日寫給媒體的文章中,常紀文寫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事件,代價極其高昂,教訓極其慘痛。痛定思痛,今年野生動物保護法必會迎來一次大修。
2020年春季,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后,“禁止非法食用野生動物”的呼聲高漲。
雖然修法如愿啟動,但這個起因卻是常紀文不愿看到的。疫情發(fā)生后,他甚至接到過國外朋友發(fā)來的質問:“中國人為什么會在同一個坑里跌倒兩次?”這讓常紀文“心里很不是滋味”。
在常紀文的記憶中,“吃野味”并不是湖北家鄉(xiāng)的傳統(tǒng),老一輩人甚至說只有乞丐才吃烏龜和蛇。但最近這些年,他回鄉(xiāng)時,發(fā)現(xiàn)蛇和龜越來越頻繁地成為宴席上的“大菜”,主人用這些不常見的野味表示對客人的重視。
他舉了一個例子:“養(yǎng)雞場的雞和野生的跑山雞大家會選哪一個?一定會是后者,常人的理解都是越少越珍貴,加上獵奇和炫富心理,‘吃野味屢禁不止,甚至可以說是越禁越吃。這就反映出野生動物保護法需要繼續(xù)完善的幾個方面:首先,要有一個完整的‘禁食名錄;其次,圍繞禁食名單,缺少捕獵、繁育、運輸、儲存、買賣、贈與等環(huán)節(jié)的全面禁止制度。這些,正是此次我們希望修改的重點?!?/p>
常紀文還告訴記者:“目前沒有100%的證據(jù)說明野生動物就是病毒來源,但在立法工作中,有一條原則叫做風險預判,基于這個原則,我們就需要啟動修法工作?!?/p>
我國現(xiàn)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于1988年11月審議通過,至今已經(jīng)歷過4次修訂。有的學者曾在非典次年的重修建議中提出應禁食野生動物,但由于當時社會認知的程度不高,以及部分養(yǎng)殖業(yè)從業(yè)人員的反對,倡議沒有得到采納。此后的3次修改中,非典的慘痛記憶逐漸遠去,除了珍貴、瀕危以及對生態(tài)有特殊價值的野生動物外,至今都沒有嚴格的法律規(guī)定禁食所有野生動物?!膀鸩皇菫l危物種,一些蛇也不是,它們很常見,往往正是這種‘漏網(wǎng)之魚極易引起公共衛(wèi)生事件,所以我們又一次掉進了同一個坑里?!?/p>
不久前,常紀文收到過一條舉報視頻??拷吘车脑颇夏晨h城,售賣珍稀動物毛皮、骨頭、藥酒的攤位堂而皇之地出現(xiàn)在馬路上,攤位前人來人往,人們視而不見,不遠處就是某機關單位的駐地,但沒有人出面干涉。這讓常紀文意識到,正是權責不分明造成了野生動物交易的猖狂。因此,在此次的修法中,設置全國統(tǒng)一舉報熱線、落實首問責任制也成為他的建言之一,“用立法劃清執(zhí)法界限,讓執(zhí)法為法律保駕護航,只有這樣,才能嚴密織出一張將人與野生動物適當隔離的保護網(wǎng)?!?h3>冷板凳上的法學家
還未成年的水貂被電棒擊倒,抽搐的過程中被剝去毛皮;7個月大的貉子趴在籠子里,眼睛濕潤,瑟瑟發(fā)抖;不遠處,是堆積起的動物尸體,鮮血淋淋……這是一段十幾年前拍攝于河北省肅寧縣的真實視頻,那里被稱為“裘皮之都”。當時,這段視頻曾在世界上引起極大反應,甚至成為西方為中國設置貿易壁壘的理由,也是常紀文真正關注野生動物保護法的起點。
“看到視頻時,中國剛剛加入WTO,我正作為博士后在研究入世后因動物保護引發(fā)的貿易沖突問題。動物保護的觀念在西方提倡得比較早,所以肅寧縣的事件一出,西方對中國進行了嚴格的貂皮貿易制裁,第二年的出口量急劇減少,不足前一年的一半,至今都沒有恢復到原來的水平。我想,動物保護已經(jīng)成為中國與世界對話中繞不開的話題?!?/p>
2005年,常紀文作為訪問學者去德國交流,那時他的專攻領域已經(jīng)轉為動物保護法。周末,在參加朋友舉辦的花園燒烤派對時,一位德國學者問他:“你們中國人是不是什么肉都吃?”常紀文個人的飲食習慣是不吃陸地上的動物及其制品,他也知道大多數(shù)同胞并不熱衷于“吃野味”,可是少數(shù)熱衷的呢?那一刻他只覺得憤怒又羞愧,以致啞口無言?!盀E食野味,虐殺動物,對動物缺乏人道主義精神,已經(jīng)是西方國家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而我想改變它?!?/p>
但在當時的背景下,國人對生態(tài)、環(huán)保的意識遠不如今天,野生動物保護法的研究在中國法學界也不是熱門,甚至很“冷”。作為中國第一位環(huán)境資源法學博士后,常紀文可以說是前途無量,親人朋友很多不理解他的選擇,甚至有同學直接開口勸他不要自討苦吃,更不要去坐冷板凳。
河北省肅寧縣號稱“裘皮之都”,常紀文關注動物保護的起點正是始于一段拍攝于那里的視頻。
北京深陷“霧霾危機”時,常紀文的文章《區(qū)域霧霾治理的革命性思路及措施分析》引起轟動。
常紀文是垃圾分類實踐的先行者,2016年就曾在農村展開為期兩年的垃圾分類實驗。
然而,他在冷板凳上牢牢坐了下來。2009年,常紀文主持起草《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保護法(專家建議稿)》,將“動物福利”的理念引入國內法律建議中。最終,不得虐待野生動物、對待野生動物要遵守社會公德等建議被2016年修訂的野生動物保護法正式吸納,并規(guī)定一些人工繁育條件,認可了實質性的“動物福利”。
“動物福利”的理念提出后,常紀文面臨著諸多壓力,甚至曾有餐館老板打來電話,指責他斷人財路。但他的本意并不是“一刀切”式的保護?!啊坏肚胁滑F(xiàn)實,也不是我想提倡的。英國允許食用人工養(yǎng)殖的鱷魚,德國可以吃鹿肉,在中國這可能涉及7000萬人的飯碗。一部法律的制定不能讓另一部分人承受不必要的失去,要從促進經(jīng)濟發(fā)展、保護公共衛(wèi)生、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角度去綜合考量,所以一部好的野生動物保護法茲事體大?!?h3>改造故鄉(xiāng),從520個垃圾桶開始
“好的法律,應該是讓所有人都好好活下去的法律。”采訪中,常紀文的這句話給記者留下極深的印象。再過兩個月,就是常紀文50歲的虛歲生日。但無論是他稍快的語速、犀利的觀點,還是大膽的工作作風,都不像是一個“有點年紀”的人。相反,他更像一個為了尋找那部理想法律而急速奔跑的追夢少年。
常紀文清楚地記得,2015年年底的一個午后,霧霾紅色預警已連續(xù)發(fā)布3天。他結束會議后走出清華大學西門,站在馬路上,向前伸出雙手,張開手指,“不是陰天,也不是晚上,但我看不清自己的十指,太瘋狂了!我心里在說‘無論如何不能再繼續(xù)這樣的發(fā)展了。”回家后,常紀文立即著手寫出文章《區(qū)域霧霾治理的革命性思路及措施分析》,發(fā)表在原環(huán)保部主管的核心期刊《環(huán)境保護》上,呼吁要用革命性手段治理霧霾,并建議修改憲法,將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納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考量中。
一石激起千層浪,質疑紛紛而來,朋友打來電話善意地提醒:“你呼吁革命?你學者還做不做?”常紀文沒有猶豫,只回復一句“我屁股坐的正,有什么怕不怕?”便掛了電話。雖然如常工作,但那段時間,他成了生活在高壓艙里的人。
事實證明,中國的改革需要壯士斷腕的勇氣。常紀文的建議最終被“十三五”規(guī)劃綱要的“發(fā)展主線”部分采納。2016年,他被評選為“綠色中國年度人物”,這一獎項是當時中國政府在環(huán)保領域設立的最高獎項。
也是在2016年,常紀文另一個大膽的嘗試開始了。520個垃圾桶,是他帶回家鄉(xiāng)湖北省監(jiān)利縣朱河鎮(zhèn)李溝村的禮物。他要在家鄉(xiāng)搞一場農村垃圾分類的實踐探索。“作為學者,如果學問不和實際相結合,那學問就是空中樓閣,出的主意也不會接地氣?!?/p>
近3000名村民,大大小小約500戶人家,每戶都領到了一套組合式的分類垃圾桶:并列的兩只桶,綠色的桶身上標注著“可腐爛”,灰色桶身上標注著“不可腐爛”。這樣區(qū)分垃圾,就算分不清“可回收”“不可回收”的概念,村民也容易理解。為防止垃圾桶丟失,村里還在桶身上噴寫了“李溝村”的字樣,并從1到520進行了編號。農村的垃圾運輸車少,這樣一來,單日運送“可腐爛”,雙日運送“不可腐爛”,就不會再出現(xiàn)易腐爛垃圾長期滯留的情況了。
幾個月后,村民們逐漸嘗到垃圾分類的甜頭,最初的好奇與抵觸情緒漸漸轉變?yōu)樽杂X配合的行動。田埂上的白色垃圾不見了,小河重回往日的清澈,水溝里再也不會飄來陣陣腐臭。
“自從我們村有了分類垃圾桶,我外婆家的那個村子也有了壓力,村委會學著也給每家每戶配發(fā)了垃圾桶??吹饺思业拇遄釉絹碓狡粒愕拇遄釉絹碓脚K,你會感到自責,這種自責會轉化為行動,變成全民建設美麗鄉(xiāng)村的動力,而美麗鄉(xiāng)村又是美麗中國的一個縮影?!背<o文笑道。后來,李溝村的實驗被他寫進研究報告,結合浙江等省市在垃圾處理中的經(jīng)驗,推動了垃圾分類政策的出臺。
常紀文思索了一會兒,告訴記者:“別看小小一個垃圾分類,影響深遠。村容村貌改變后,返鄉(xiāng)的人多了,這些人將外面的經(jīng)驗帶回家鄉(xiāng),在經(jīng)濟、技術、文化上又不同程度地促進了家鄉(xiāng)的發(fā)展,這告訴我們,環(huán)境、生態(tài)在社會總體發(fā)展上能起到多么基礎性的作用!今年我們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里明確提出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要求,這就是原因?!?/p>
“作為一名環(huán)保法學者,您追逐的小康社會是什么樣的呢?”
對于這個問題,常紀文沒有直接回答,他給了記者一篇自己寫的文章,文章的題目叫做《記憶中的綠色回來了》。他這樣寫道:我的家鄉(xiāng)在一個南方水鄉(xiāng),藍天碧水青山間的玩耍,清晨群鳥清脆的鳴叫和夜晚的滿天繁星是我最美好的兒時回憶??吹靡娚?、望得見水、聞得到花香、聽得到鳥叫、記得住鄉(xiāng)愁,這就是我對優(yōu)質生態(tài)產(chǎn)品和美好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