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凱偉
最近—直在思考,現(xiàn)代中國茶道如何描述,能否進行比較系統(tǒng)的概括。正巧看了段文字,挺有感觸。
中國的茶道出現(xiàn)很早,但遺感的是中國雖然很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fā)展這項事業(yè),也沒有規(guī)范出具有傳統(tǒng)意義的茶道禮儀。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為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這段話是不是全對,倒是其次。重點的是,還是講到些實情。一是確實我們提出得早,唐代就有詩文提到茶道—詞,而與儒釋道文化的融合肯定在更早時期便已發(fā)生。二是關于茶道的實踐探索相當多,歷代以來,茶的技藝、茶的藝術表演、茶的詩文、茶的器具、茶空間、茶者的心性修養(yǎng)等實踐非常豐富。三是茶道的精神要義很多人在總結,但總有系統(tǒng)性、全面性不足之感。四是存在—種較普遍的現(xiàn)象,即動輒碰到茶,就粘合上茶道的說辭。的確,在作為日常飲品和作為茶道層面品飲上應有一定的區(qū)分。
何謂茶道?字面層面的意義可以說是以茶為載體,從中提煉出來較高層次的,在某一領域和某一方面的理念、理解體系或行為習慣、行為方式。自唐代以來,茶道基本上有形成這樣的理解:通過品茶活動來表現(xiàn)一定的禮節(jié)、人品、意境、美學觀點和精神思想的—種行為藝術。通觀茶發(fā)展史,有關茶道方面的論述里,關于清、靜、和、美這幾個基本內(nèi)涵,是廣泛認同的。源于我們的,以“和、敬、清、寂”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以“清、敬、和、樂”或“和、敬、儉、真”為基本精神的韓朝茶道,均基本繼承了唐宋遺風。
除了精神要義之外,茶道應該包含哪些方面的要素呢?技藝、禮法、環(huán)境和修行應該是比較基本的。技藝至少包括制茶、沖泡和品鑒;禮法包括禮儀和規(guī)范;環(huán)境包括各種外在的器具、空間和其他配備;修行包括明心見性、養(yǎng)德入境。
有個國外的茶人提出:茶道是以深遠的哲理為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這提法還是挺有道理的。上下幾千年歷史,能以—物而上升到道的境界的,似乎不多。依此論,茶道這玩意還算是很值得深究和玩味的。只是當下,一談茶道,往往必日古法,或說傳統(tǒng),是應該,但總覺需有傳承與發(fā)揚?,F(xiàn)代,必有其現(xiàn)代的意義和特色。新的生產(chǎn)、新的技術、新的價值理念,必應賦予于茶,從而給茶道附上新的色彩。
新的技藝勢必讓我們對茶的精細度、與身體的兼容度可以有更多的探究,新的時代也提倡著讓更多人過上更加美好生活的理念,這將賦予茶道在精致度和普適度上有更多包容性內(nèi)涵。這種包容將推動著現(xiàn)代茶道,在以農(nóng)耕文化為根基、以清約、簡約和儉樸為底色的傳統(tǒng)茶道基礎上有所提升,有更多兼容性內(nèi)容。
所以,現(xiàn)代茶道的概括,應該可以包合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與作為普通飲品的飲茶有個區(qū)分;二是繼承中國哲學中重實踐性和辯證統(tǒng)一性的本質(zhì)特點,且應保留著清靜和美的主基調(diào);三是保留茶道的四個基本要素;四是兼容新時代的新內(nèi)涵。兼顧這四點的茶道,基本是—個內(nèi)涵比較豐富,同時對個體而言,呈現(xiàn)出來的,是可進入,但肯定也是一個較長的歷證過程。可以有這么一種理解的體系,即“—緣、三修、五境”,提出共商榷。
一緣,即—個機緣。美好生活除了一定物質(zhì)基礎之外,更多的還是一種能力、—種智慧。有趣、快樂和幸福均需要帶有靈光的能力,要具備高于柴米油鹽的品相?,F(xiàn)代社會,可選擇的休閑娛樂方式很多,茶應算是一種。而且也是較易,并能借其修為入境入道的入口。但幾這種娛樂品位的休閑載體,都不太可能僅靠消遣模式,還需進入學習認知模式,是要有一定的學習、修煉和訓練過程,才能進入。而且,有些境界,沒有—定的劣舌閱歷做支撐,是進不去的。因此,是否能發(fā)起學習和接受生活歷練的愿力,就需等待一個機緣。否則,即便喝再多茶,也僅只能作為日常用品消費,有一些喝茶的實踐。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日常人生道理,如果只是日常喝喝茶,不予深究,嚴格上說,與入茶道難有較多交融。
三修,即三項修煉。一是敬修:先由敬畏之心開始,即對自然、對生命的敬畏而生出的—份對茶的情感。開始可通過一定的儀式和規(guī)范、體驗進行訓練和強化,成為習慣,銘刻于心后,可不再拘泥于過多形式,自然而然地對茶有敬畏、喜愛和悅納。二是靜修:修平靜的狀態(tài)。先學習對茶的專注,對美好感受的覺知和關注,同時對生活和工作做減法,多努力少期待??梢园芽鞓伏c放在自己的喜好點上,學會向內(nèi)求索的狀態(tài)。于無聲處,聽花開的聲音,品香茗的韻律。內(nèi)求了,心更易平靜;“若無煩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平靜了,方能俯瞰煙火人間,享受歲月靜好,快樂幸福也易如影隨行。三是凈修:修內(nèi)心的純凈度。身體自身形成的雜念和現(xiàn)代社會越來越多的誘惑,容易形成諸多的干擾。如果身在塵世,沒有生活的擊打和歷練,是很難自修的。如茶,只能在火里,或者在歲月的沉淀里,盡可能地去掉苦澀,再留下可以屬于自己的純凈與芬芳。以領悟茶的凈化過程,去感知自己的凈化,以茶的凈度去感受生活的凈度,也即覺知什么是凈、怎么凈。
五境,即五種境界:真之境、美之境、和之境、善之境、空之境。在三修中,逐步完成五個境界的遷越。從內(nèi)修對“小我”的關注,即真、美的關注,對現(xiàn)代的茶技藝、禮法和環(huán)境的覺知與欣賞;再逐步完成與己和、與人和、與世界和的融合目標,也即“忘小我”或“無小我”的境界;再進而在完成好自己的工作、生活本職任務后,進入能更多地為別人、為社會多做點事的“大我”之境;最后有—種以無為之心有昕作為的“無小我”“無大我”的空靈之境。
通過“—緣、三修、五境”這樣的概括,在入口、過程與結果上應該可以解釋不斷成長的不—樣的自己。在這樣的體系中,修煉成精細精致精美的自己、修煉成淡定率性從容的自己與修煉成純正干凈擔當?shù)淖约菏强杉嫒?,也可獨立成型的?/p>
也就是說,現(xiàn)代茶道應該有更多的兼容性和包容性,既可清儉素樸,也可麗雅豐盈;既可精致精細與隨性灑脫相結合,也可自我超越與無我超越辯證統(tǒng)一。
不過,必須明確的是,就當前,其可適合更多的人,也應該有更多的人需要,但“道”這個層面的東西不可能適合每個人,也未必適合每個人的每個生命階段,茶道亦然。只是對于有機緣者而言,茶在助力人的“三修”方面應有較大的助益,但至于其停在哪個階段以及每個境界能否提升,還需茶路上的不斷修行及生活與工作中的更多機緣??梢钥隙ǖ氖?,無論身處哪個階段,哪種境界,都有各自的風景,現(xiàn)代茶道應允許更多的狀態(tài)存在。
從哲理層面上說,這個體系“借茶修為、以茶入境”,既有實踐層面的修煉,也有精神層面的領悟,是玩法,也是活法,是理念,更應是文化,—種合時宜、適眾人的文化。茶路雖長,不過可以陪你優(yōu)雅平靜地慢慢走過余生,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