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初鳴
在日本能看到這樣似曾相識的古建筑,真的是感到特別親切,特別興奮,也特別震撼。
我們是站在奈良東大寺前,仰望這座世界最大最高的木構(gòu)大殿。大佛殿面寬57米,進深51.5米,高46米,比北京故宮太和殿還高大,顯得那樣巍峨雄偉、莊嚴肅穆。要支撐起這么高大的建筑,柱子必須十分粗壯。走進東大寺氣宇軒昂的殿堂,里面的木柱果然都十分壯碩。不知是不是為了體現(xiàn)殿堂之大、木柱之粗而有意為之,其中一根木柱下面還挖了一個邊長約30厘米的洞,游客可以從這個洞的這一邊鉆到另一邊。我們在觀賞大殿時就看到有不少游客正在鉆這個洞,看來要鉆過去不是很費勁。這可說是一種游戲,但也有人說,鉆過去就是穿越苦難,會走好運的。但無論如何,用這個洞來說明柱子的粗壯、殿堂的宏偉是很有說服力的。因為日本森林茂密,盛產(chǎn)木材,木構(gòu)建筑取材便捷,因此有這么宏偉的木構(gòu)大殿并不奇怪。
東大寺又稱大華嚴寺,建于信奉佛教的圣武天皇時期的公元728年,距今已有1200年歷史。因位于平城京(奈良舊稱)之東,故名東大寺,1998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這座寺院是仿照中國唐朝建筑建造的,有中國游客戲稱這是唐建筑的山寨版。然而,唐古都西安現(xiàn)在已經(jīng)找不到當年留下來的古建筑。
殿內(nèi)供奉著銅鑄大佛,高16.21米,銅座高3.35米,重452噸,稱為盧舍那佛,據(jù)說是仿照洛陽龍門石窟的盧舍那佛鑄造的。當時武則天在洛陽紫微城造大佛銅像通天浮屠、在龍門奉先寺雕刻大佛石像盧舍那大佛的消息,由入唐求法僧傳至日本。天平十二年(740),在參拜完河內(nèi)國大縣郡(今大阪府柏原市)知識寺大佛后,圣武天皇發(fā)愿“朕亦奉造”,因此才有了這尊大佛。
在日本看到唐朝風格的建筑,讓人感覺親切;看到建筑精良、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的古建筑,讓人感覺興奮;看到這么巍峨高大的木構(gòu)大殿,讓人感覺震撼。我們在東大寺大殿里轉(zhuǎn)了兩圈,細細觀賞,緩緩品味。東大寺不僅是祈禱天下太平、萬民安康的道場,同時還是積極推進教理研究、負有培養(yǎng)學僧重任的寺院。大殿內(nèi)置有六座佛龕,稱為“六宗櫥子”,里面安放有各宗根本經(jīng)典,門上繪有各自的祖師及守護神像。
東大寺院內(nèi)還有南大門、二月堂、三月堂、正倉院等。南大門有日本最大寺門之稱,寬約50米、高約25米,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匾額上題寫“大華嚴寺”四個大字,跟中國漢字一樣,每一個中國人都可以看懂。據(jù)說,二月堂能夠俯視大佛殿和眺望奈良市區(qū),但是游客通常無法嘗試。
東大寺前面有一個鹿苑公園,在公園里有很多可愛的鹿,或站或臥,對游客顯得很友好親近。游客可以隨意撫摸它們,可以購買鹿食喂它們,有的鹿甚至會纏著游客要吃的,怪不得邊上那個賣鹿食的小攤生意那么紅火。
東大寺與中國的淵源關(guān)系不僅體現(xiàn)在建筑,銅像是仿照中國建造的,更重要的是它留下唐代高僧鑒真和尚的足跡。公元753年,鑒真和尚歷盡艱辛,東渡日本,在大佛殿前臨時建造的戒壇向圣武太上皇等僧俗授戒。唐招提寺建成后,鑒真和尚移至唐招提寺,而有關(guān)人員仍在這里傳授戒律。
面對這樣的古建筑,讓人不禁頓生思古之幽情。在這里懷古懷的主要是中日文化交流史,除了眼前這個鑒真和尚來傳播中國文化的遺跡外,想到最多的是當年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的264年時間里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幾次遣唐使,特別是阿倍仲麻呂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日本人重視學習,善于學習。我覺得善于學習的民族是值得我們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