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土
清時龔自珍云:“弱齡羨高隱,端居媚幽獨?!?/p>
明朝范汭在其《琴川夜泊懷孫齊之》詩中也說:“殘夢風前柝,歸心曙后雞,還知高隱處,只隔水東西?!?/p>
平和就有一處名副其實的“高隱處”,他就是天地會創(chuàng)始人萬五道宗所建的高隱寺。
初秋時節(jié),幾位朋友相約,驅車從縣城出發(fā),過坂仔、國強、安厚、到達大溪,出大溪鎮(zhèn)先往正東行約一公里半后踅往東南,沿著一條尚堪汽車通行的山鄉(xiāng)道路行駛了個把小時,我們來到的高隱寺。
剛一下車,進入視野的高隱寺,其外觀與別處的廟宇似乎并無太大區(qū)別。反倒是它周邊的環(huán)境給我留下極深的印象。高隱寺位于平和、詔安、云霄三縣交界的天馬山麓,以高山為屏障,與山花當鄰居;“山本高而連云霧,更于天際;林本密而綴煙雨,則接地陰”,“林壑之勝”確實不虛。
高隱寺坐東朝西,建筑面積480平方米,有前后兩殿,中為天井。寺門有一聯(lián),“高以下焉四方咸仰慈云布;隱而顯也千古長遺法鏡輝?!鼻暗蠲骈熑g,進深二間,供奉三寶佛、送子觀音及靖天大帝、三官大帝、林太師、伽藍爺?shù)让耖g俗神。前殿兩側各有一間廂房。后殿面積大致與前殿相等,卻是兩層建筑物,樓下供奉本寺開山和尚道宗禪師,樓上供奉一尊十八只手觀音菩薩,為鎮(zhèn)寺之寶。此間習俗,所有香客乃至護寺人進后殿須脫鞋輕行,以示虔誠。前后殿左側有一長方形護屋,《高隱寺石碑記》即嵌護屋墻上。
站在高隱寺前,再把目光順著寺前臺地往前延伸,向左右拓展,頓覺有一股感動油然而生。也許因了常年居于高樓林立的縣城,連目光放縱視野的機會也被剝奪,此時此刻,面對逶迤馳騁的群山,我有一種享受奢侈的感覺。眼前是怎樣的一種畫卷?。涸茢y峰動,樹攆山嵐;遠山莽莽蒼蒼,近嶺黛色含羞;原野如旗獵獵,流瀑禪意款款。此種意境,讓人贊賞,瓊樓玉宇仙境,大概也不過如此這般!
然而,我等前來高隱,并非是欣賞高隱風光。高隱吸引我們的還有它那金戈鐵馬、叱咤風云的神秘!明“崇禎間,鄉(xiāng)紳肆虐,百姓苦之”,萬禮(即張要,平和縣小溪人)與郭義(詔安縣官陂人)、蔡祿(云霄縣下港尾人)等人,“謀結同心,以萬為姓,推要為首,時率眾統(tǒng)據(jù)二都”(《臺灣外紀》),史學界習慣稱萬禮等人為“以萬為姓集團”。道宗隨堂兄萬禮參加此次聚義,因排行第五,故稱萬五。清順治七年(1650)五月,“萬禮從施瑯招,領眾數(shù)千人來歸”(《臺灣外紀》),加入鄭成功抗清隊伍。清康熙十三年(1674),歲在甲寅,三藩亂起,南中國震蕩。原鄭成功降清將領襄陽總兵楊來嘉、廣西總兵郭義相繼反戈,嗣延平郡王鄭經(jīng)兵出臺灣,于是,反清復明的浪潮再度掀起。四月,“河北總兵蔡祿謀叛”,被宮中侍衛(wèi)關保偵知。關保直接向康熙帝稟報,康熙帝即遣內大臣阿密達率護軍趕往懷德(今河南沁陽),攻下城中河北總兵府衙,擒殺蔡祿父子。在這次戰(zhàn)斗中,有少數(shù)蔡祿余部突圍而出,千里輾轉,逃回閩南,投靠高隱寺開山長老萬五道宗。
萬五道宗把前來投靠的蔡祿余部安排在長林寺、上巖(關帝廟)和新落成的高隱寺居住。此三處寺廟彼此距離均在十里之內,大致呈鈍角三角形,被稱為“三點地”。
由于“三點地”彼此距離不遠,便于聯(lián)系;又加上萬五道宗盟兄萬禮和盟弟蔡祿都在降情后死于清兵之手,這時萬五道宗帶領前來投靠的蔡祿余部和“以萬為姓集團”舊部經(jīng)常開展“三合會”,但此時,福建政局微妙,耿精忠割據(jù)閩東閩北,鄭經(jīng)軍隊占據(jù)金、廈沿海一帶,占領漳州的清海澄公黃梧新亡,子黃芳度勢弱,忽而投鄭,忽而依耿,又忽而效忠清廷,漳屬各縣政權更替頻繁。萬五道宗選擇一種既不同于三藩也不同于鄭氏父子的斗爭形式,準備“秘密結社、長期斗爭”,反清復明。
1996年,在高隱寺發(fā)現(xiàn)了一批天地會遺物、遺址,成為專家學者論定的佐證。這些天地會的文物有:印章二方(銘文《天地會》、《佛法立天地會》)、寶劍一把、神像三尊、壁龕一塊、條幅四幅、會簿(秘籍,又稱“海底”)十數(shù)冊。其中《會簿》記載:“萬道宗主持五祖上巖關圣帝君前立會,約定暗號,令旗寶劍,后五祖在三點地上仙巖、高隱巖、長林巖三合會。眾僧密拜立天地在高隱巖,后分開各省召集起義,暗立會名天地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現(xiàn)高隱寺中還供奉一尊萬五道宗神像。這尊神像,高隱寺會簿中也記載,“棚上三身(尊)如來佛象(像)、中央十八只手(觀音)娘娘、四大金光(剛)神象(像)、上座老萬師傅神象(像)……”老萬師傅就是萬五道宗。
天地會起源之謎撲朔迷離,萬五道宗的身世也頗神秘。但從高隱寺現(xiàn)存一些文物來看,“萬五道宗是天地會創(chuàng)始人”應該不假。據(jù)鑲嵌于高隱寺護屋墻的上《高隱寺石碑記》載,高隱寺為禪師萬五道宗所建。始建于清康熙甲寅年(1674)。萬五道宗是天地會主要創(chuàng)始人,清康熙甲寅(1674)七月二十五日是天地會起義的日子,高隱寺開光之日很可能是天地會起義之時。目前,海內外多數(shù)天地會研究者也認為,萬五道宗是天地會的主要創(chuàng)始人。臺灣學者翁同文先生在《天地會創(chuàng)始人萬云龍的原型》文中,考察天地會始祖萬云龍的原型是“平和小溪人萬五道宗”。大陸學者胡珠生先生在近作《清代洪門史》書中論定,“由他(萬五道宗)為首創(chuàng)的天地會,天地會的歷史才擺脫傳統(tǒng)的猜測,開始成為信史。”羅照先生也在長篇連載《天地會探源》中論述,道宗“組織天地會,創(chuàng)立香花宗,進行長期的秘密斗爭”。
覽勝高隱,睹廟貌之巍然,當思輿情而自奮;幽思萬千,動高山之仰止,宜念盛典以圖功。于是,隨占一則《七律·高隱懷古》:
峰巒疊嶂黛色深,
高隱寺前聽梵音。
金戈鐵馬三合勇,
甲天寅地日月沉。
道宗英魂悲夜月,
西魯故事付瑤琴。
乾馬喧天誰曾記?
風雨山廟鑒古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