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玉婷
【摘 要】在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下,古詩詞對學生語文素質的教育開展具有重要的影響,我們都知道,對于語文的學習,不僅弘揚了我們中華傳統(tǒng)的文化,也為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詞作為小學語文素質教育的載體,對學生的綜合素質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推進作用,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包括學生的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核心素養(yǎng),而古詩詞作為語文課程的重要組成內容,它所涉及的內容方方面面,表現(xiàn)在風景、人物、思想、感情等多維度的學習內容,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文;核心素養(yǎng);教學
古詩文大都是文質兼美、思想豐富,既具有工具價值,又具有人文價值,通過對古詩文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體會到我們民族文化的智慧,在小學階段,掌握的古詩文中,教師要學會整合這些詩詞作品,幫助學生拓寬思維,讓學生更好地感受不同語言風格的魅力,加深學生對詩文內容的理解,通過古詩文的學習,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思想和道德價值,讓學生感受古詩詞的韻律節(jié)奏之美,發(fā)掘學生的思想道德之美。
一、從詞意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古詩文美感
古詩詞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也是我們民族語言文字運用的典范,期間蘊含的思想、胸襟、情致、風骨永遠魅力四射。它傳承著祖國文化的命脈,但是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古詩文卻也存在著一定的難度,畢竟古詩文本身它的語言便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障礙,因此,教師可以從詞意入手進行教學設計,培養(yǎng)學生感受古詩文的美感,通過對個別詞意的理解,進而激發(fā)學生了解古詩文的興趣。例如,在學習古詩“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出自唐朝李白《全唐詩》中“望廬山瀑布”,教師可以通過解釋其中的個別詞句簡易學生對古詩文的理解,好比香爐:在文中指香爐峰,紫煙:指日光透過云霧,遠望如紫色的煙云,遙看:從遠處看,掛:懸掛,等詩詞的解釋,進而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培養(yǎng)學生對古詩文的美感,提高學生語文的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的核心素養(yǎng),增強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
二、劃分詩歌節(jié)奏,培養(yǎng)學生語言節(jié)奏感
學習古詩的第一點就是學生要會讀古詩,在古詩中,有著強烈的節(jié)奏感,學生通過有節(jié)奏的朗讀,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構建與運用,也可以培養(yǎng)學生關于古詩文的語言美感,使得學生體會到古詩中的節(jié)奏感,領略到古詩的韻律,接受古詩文的熏陶,感受古詩文的語言之美,例如,在學習古詩“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源自于清朝作家,高鼎古詩《村居》,教師通過有節(jié)奏的劃分,對學生進行導讀,使學生讀起來朗朗上口,進而簡易小學語文古詩文的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使得學生愿意學習古詩文,愛上學習古詩文,樂于學習古詩文,從而善于學習古詩文,使得古詩文的學習對于學生來說是一項輕松愉悅的學習過程。教師可以通過評讀、賽讀、合作讀等多種趣味閱讀古詩的形式,指導學生正確流利的朗讀詩歌,體驗詩歌的節(jié)奏感,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
三、從作家背景入手,為領悟文章主旨奠定基礎
對于古詩詞的學習,其古詩的主旨思想,是學生最難以理解的一個學習過程,這就需要我們教師進行科學合理的引導,由簡入深,逐個層次對學生進行古詩文的輔導,進而使得學生可以體會到文章的主旨內容,作者所要表達的核心思想和人生哲理。例如,在學習“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來自宋朝詩人,蘇軾《贈劉景文》一詩,“劉景文是詩人的好朋友”,教師可以從古詩詞的作家入手,進行詩詞的了解,體會古詩中的意境,結合這首古詩來說,這首古詩的作者是蘇軾,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文學家,別人也叫他蘇東坡。有一天他和朋友聚會其中一個叫劉景文的人,與他交談甚是興奮,蘇軾喝著酒,非常地高興,就寫了這首古詩送給劉景文,因此,題目也就叫做“贈劉景文”,通過寫作古詩的背景和作家的簡單了解,進而簡易學生對文章大意的理解,這是一首輕松勉勵朋友的詩歌,不僅表達了作者對秋天的熱愛之情,也勉勵了朋友要珍惜這大好時光,樂觀向上。如此一來,教師為學生理解古詩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得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古詩文學習習慣。不僅要學習古詩文中的詞意,也要學習古詩作者的人生態(tài)度,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為學生今后學習古詩文打下基礎。
四、深入了解古詩題材,簡易學生學習古詩的內容
在語文教學的學習中,學生要明白一個道理,無論學習什么樣的內容,它所涉及的題材和所表達的思想內容都有著莫大的關聯(lián),因此,教師要合理利用語文學習的這一特點,簡易學生對古詩文的學習,就好比,寫景抒情(通過描寫自然景色的抒情詩歌,平寄自己的思想情感,這類詩通常寄托在描寫的景物之中,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寓情于景)、詠物言志(詩人對所詠之物的外形、特點、神韻、品格進行描摹,表達詩人的精神、品質或理想)、即事感懷(由一事引發(fā)詩人的感慨,如懷親、思鄉(xiāng)、念友等)、邊塞征戰(zhàn)(通過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抒發(fā)樂觀豪邁或相思離愁的情感)、懷古詠史(以歷史典故為題材,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諷今,抒發(fā)滄桑變化的感慨),教師通過讓學生對古詩題材的了解,進而簡易學生的學習內容,使得學生在學習古詩前有一個基礎的古詩內容的了解,例如,在學習“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來自北宋文學家,蘇軾題惠崇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中的“春江晚景”一詩,作者通過對江南春景的描寫抒發(fā)自己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和對繪畫者高超的技藝的欽佩之情,通過景寄托情,教師通過對古詩題材的分析,使得學生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可以更好地分析文中的思想內涵,加深學生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語文思維發(fā)展與能力提升的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養(yǎng)成。
五、運用古詩,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思想和道德價值觀
在古詩詞中,有不少蘊含人文哲理的名句,學生在進行朗讀、賞析的過程中,不但能夠感受到古詩文韻律的節(jié)奏美,還能從中發(fā)掘學生的思想道德之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傳承和正確的道德觀念。例如,在學習“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節(jié)選自宋朝詩人,王安石的《元日》,元日,指正月初一,“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來自唐朝詩人“杜牧”所作古詩“清明”一詩,清明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七天之前就是立春,春天的開始,七天之后就是清明,是掃墓祭祀、踏青郊游的節(jié)日,這兩首詩都描寫了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通過對古詩的學習,不僅可以使得學生看到古詩的文化美,也發(fā)揚了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了學生的文化傳承與理解的核心素養(yǎng)的教育養(yǎng)成,在古詩文的學習中發(fā)掘學生的思想道德之美,體會其中的人文之美。
總而言之,小學生處于愛玩好動的年級,對古詩的學習和掌握還處于不成熟的一個階段,因此,教師要充分考慮這一因素,從簡入深,對學生進行古詩文的教學設計,使得學生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古詩文的學習習慣,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繼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促使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使得學生發(fā)現(xiàn)古詩文的學習魅力,引導學生愛上學習古詩文、樂于學習古詩文、善于學習古詩文,讓古詩文帶學生進入更為廣闊的語文知識的海洋,領略古詩文中的人文思想和道德品質。
【參考文獻】
[1]黃苗青.腹有詩書氣自華——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下的古詩文教學[J].小學生作文輔導(讀寫雙贏),2017(2):22
[2]佟圣利.語文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古詩文教學[J].課外語文:下,2017(8):17
[3]佚名.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下的古詩文教學[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18,34(3):47-48
(福州市倉山區(qū)教師進修學校附屬第一小學福建 福州 35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