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福初,吳鳳芝,陳 哲,王祥和
(海南省農業(yè)科學院熱帶果樹研究所,???571100)
榴蓮蜜又名小菠蘿蜜,為??颇静ぬ}屬植物,屬于典型的熱帶特色果樹,原產于印度尼西亞及馬來西亞,特別是在蘇門答臘及婆羅洲一帶廣為種植,目前已成為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緬甸及柬埔寨等熱帶地區(qū)的特產。榴蓮蜜為常綠喬木,植株形態(tài)和果實外形均類似菠蘿蜜,不同之處在于嫩枝、葉、花序梗、托葉都被有長3~4毫米的褐色硬毛,整株有乳狀汁液。果型一般較菠蘿蜜小,果肉可口、風味獨特、香味濃郁,因其果實具有類似于榴蓮的氣味而被稱之為榴蓮蜜。研究表明,榴蓮蜜果肉中含有較豐富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維生素C和膳食纖維等物質,加之其單果大小適中(單果重2~4千克),食用比較方便,在市場上逐漸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海南省具有與榴蓮蜜原產地相類似的氣候條件,屬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旱季和雨季分明,年平均氣溫24.6℃,年降水量2063.3毫米,終年無霜凍,具有典型的熱帶特征和優(yōu)越的光熱資源。榴蓮蜜最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經引入到海南省種植,但規(guī)?;N植主要在2010年之后,通過多年來的引種觀察和生產試驗,榴蓮蜜在海南省大多數(shù)市、縣均表現(xiàn)出樹勢強健、早實豐產、品質優(yōu)良等特點,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本文結合榴蓮蜜的生物學特性及近年來種植適應性試驗,詳細闡述了海南省榴蓮蜜優(yōu)質豐產栽培管理技術,以期為榴蓮蜜種植者提供參考。
采用芽接法進行嫁接育苗,以本地菠蘿蜜實生苗為砧木。每年8—10月進行,此時氣溫較高,樹液流通,接穗與砧木都易剝皮。芽接具體步驟如下。
(1)排膠乳。在砧木離地面10~20厘米的莖段選光滑處開芽接位,在芽接位上方橫切1刀,深達木質部,讓膠乳流出,濕布抹干排出的膠乳。
(2)切砧木。排膠線下開1個寬0.6~0.8厘米、長2.0~2.5厘米的長方形口,深達木質部,再在頂端橫切1刀,形成長方形接口,用刀尖挑去切口并留一小段砧木皮。
(3)取芽片。在接穗上選取健康芽眼,切取略小于砧木接口的芽片,芽片必須完好無損,未被擠壓。
(4)接合與包扎。將剝好的芽片快速貼緊砧木切口,上端與砧木切口對接,下端插入留下的砧木皮內;用透明嫁接膜自下而上一圈一圈纏緊,圈與圈之間重疊1/3左右,綁扎緊密并打結。
(5)解綁與剪砧。芽接后20天左右,如芽片保持青綠色,說明接口愈合良好,可以解綁,解綁后1周左右芽片仍保持青綠,可在接口上方5~10厘米處剪砧。此后注意檢查,隨時抹除砧芽,促使接穗芽萌動與健康生長。
選擇氣候適宜、排水良好、土層深厚而疏松、坡度30°以下的坡地及平地建園,符合土壤pH值為6~7、灌溉方便、地下水位低于1米、臺風發(fā)生較輕等條件為理想。若有土質稍瘠薄而其余各方面條件較優(yōu)者,可通過增施有機肥來改善土質,以達建園的條件。需要注意的是,榴蓮蜜的抗風性能較差,盡量避開在臺風高發(fā)區(qū)域種植,并適當保留果園四周原生林木或營造防護林以抗強風。
嫁接苗生長至60~100厘米,待嫩梢老熟后即可定植,灌溉條件差的果園選雨天和陰天種植,以春秋兩季定植為主。定植行株距7~8米×5~6米,每畝宜栽植14~19株。苗木定植前30~60天挖定植穴,規(guī)格為穴面寬80~100厘米、深60厘米,穴底寬60~80厘米,每穴施用腐熟的有機肥20~30千克、復合肥0.5~1.0千克、過磷酸鈣0.8~1.0千克。定植過程中盡量保持根部育苗基質的完整性,切忌采用裸根苗種植,定植后立即淋足定根水,并覆蓋稻草或地膜保濕及抑制雜草生長。
中心干和主枝基部是榴蓮蜜坐果的主要部位,因而適宜培養(yǎng)疏層形樹形,分2~3層主枝,上下層主枝錯向選留,主干高度控制在1.2米以內,樹體高度一般不超過5米。幼齡樹整形修剪以拉枝、疏枝、摘心、短截為主,保留適宜數(shù)量和著生位置的主枝,去除低位主枝,適當抬高樹冠高度,形成圓錐形樹冠,并隨著樹齡增加,逐步培養(yǎng)成圓頭形樹冠。
成年結果樹的整形修剪是榴蓮蜜生產管理的關鍵技術之一,修剪時間、修剪方式及修剪量都要嚴格控制。成年結果樹修剪主要分2個時期進行,一是在果實采收前后(9—10月)進行,剪除強旺的徒長枝、穿膛枝、瘦弱枝和病蟲枯枝等,尤其要疏除頂部過密枝條,確保內膛樹干通風透光,并逐步回縮短截長勢衰弱的主枝及副主枝;二是在花芽萌動期間(3—4月)進行,主要疏除內膛新梢,促進花芽的萌動和生長。
幼齡樹在每批梢萌發(fā)期間施1次促梢肥和1次壯梢肥,勤施薄施,全年施肥8~10次,以沼液或腐熟人畜糞水加適量速效氮素化肥為宜。成年結果樹每年施肥3次以上:2—3月施用促花肥,以磷鉀肥為主,減少氮肥用量;5—6月疏果后施用壯果肥,以沼液和速效肥為主,前期保持氮磷鉀肥均衡施用,后期適當增加鉀肥的施用;9—11月施采后肥,以有機肥和鈣鎂肥為主。
除了冬季進入控梢期之外,榴蓮蜜生長發(fā)育對水分需求量較高,尤其是在幼齡期、花期和果實發(fā)育期,若遇久旱,會導致幼苗死亡、小果脫落或發(fā)育停滯、果小畸形、苞小肉薄、品質差。因此,除了盡量選擇在雨季定植外,定植后很長一段時間內也要通過覆蓋、澆水等進行保濕,提高幼樹的成活率。花期及果期干旱時,應設法灌溉,否則將給當年產量造成損失。冬季冷涼和干旱的氣候有利于榴蓮蜜的花芽分化,因此11月至來年1月應適當控水,減少灌溉,保持土壤適度干旱,抑制枝梢營養(yǎng)生長,促進花芽分化。值得注意的是,榴蓮蜜不耐澇,根系長時間泡水會造成爛根,從而引起樹體衰弱甚至死亡,因此,低洼地果園在雨季還應及時排水。
一般情況下,榴蓮蜜開花坐果量較多,為減少營養(yǎng)消耗,提高果實品質,必須進行合理的疏花疏果。首先摘除長勢弱、質量差、著生密度大的花序,雄花序過多的情況下還需抹除過多的雄花,原則上以雌雄花序比例為1∶3為宜;在果實快速膨大前期進行適當疏果,優(yōu)先疏除授粉受精不良的畸形果、病蟲果,保留著生位置合理、發(fā)育正常的健壯果。進入盛產期的成年樹,留果量60~80個,平均單果重1.8千克,每畝產量控制在1500~2000千克。
在榴蓮蜜整個生長時期,主要病害有根腐病、裂皮病、花果軟腐病、炭疽病、蒂腐病、藻斑病等,主要蟲害有黃翅卷葉螟、天牛、刺蛾、金龜子、吹綿介殼蟲等。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科學采取病蟲害預測預報技術,合理運用農業(yè)、物理、生物防治,輔以必要的化學防治,科學、經濟、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蟲害。果實成熟或接近成熟時鼠害較為嚴重,可采用除雜清園、器具捕鼠、利用天敵捕鼠、毒餌誘殺等多種方法,將果園的鼠害控制在經濟閾值以下,確保果園優(yōu)質豐產穩(wěn)產。
榴蓮蜜采收過早,果苞未充分膨大,糖分積累不足,果實品質差;采收太晚,則果肉纖維含量增高,且果肉易軟化,不耐貯運。榴蓮蜜果皮由青綠色轉為黃綠色或黃褐色,苞刺刺峰鈍化,果苞處明顯隆起,果實開始軟化并具有香氣,此時為采收適期。長距離運輸可提前采收3~5天。采收方法是用一只手托住果實頂部,另一只手用枝剪在距果基部2~3厘米處剪斷果柄,并小心流膠到果面,按照同一方向放入采果筐內,隨后統(tǒng)一進行采后處理與分級包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