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幸龍
(河南省鄭州市第九人民醫(yī)院康復科 鄭州 450053)
腦卒中作為臨床較為常見的急性腦血管疾病,主要是指腦部血管破裂或血管阻塞導致血液無法流入大腦引起的腦組織損傷。該病可導致患者一側臉部、手臂或腿部無力,或突然發(fā)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且在發(fā)病后可引起運動功能及認知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臨床腦卒中治療多以藥物、手術及康復鍛煉等方式為主。低頻交變電磁療法是以輸出特定規(guī)律負極性交變電磁場,直接透過顱骨作用于腦血管及腦組織的治療方法。而針刺療法作為中醫(yī)學的重要治療手段之一,已被應用于多種腦損傷疾病的治療中,并獲得廣大醫(yī)患的認可[1]。本探究將探討低頻交變電磁療法聯(lián)合分經針刺在腦卒中患者康復治療中的應用價值?,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 月~2018 年1 月我院收治的腦卒中患者82 例為研究對象,按照奇偶數分組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1 例。對照組男27 例,女14 例;年齡45~81 歲,平均年齡(61.23±5.65)歲;病程5~90 d,平均病程(31.42±5.69)d;疾病類型:腦出血7 例,腦梗死34 例;卒中部位:左側21 例,右側20 例;上肢偏癱12 例,下肢偏癱29 例。對照組男30 例,女11 例;年齡47~83 歲,平均年齡(62.38±5.41)歲;病程10~87 d,平均病程(32.84±5.73)d;疾病類型:腦出血9 例,腦梗死32 例;卒中部位:左側24 例,右側17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上報我院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2]中相關診斷標準;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嚴重心、肝、腎等臟器障礙者;伴嚴重意識、精神功能障礙者;發(fā)病前伴有智力減退,或其他原因導致的精神疾病者。
1.3 治療方法 兩組均接受常規(guī)治療干預,即抗血小板聚集、溶栓及降低顱內壓等,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控制好血糖、血壓、血脂等指標。
1.3.1 對照組 接受低頻交變電磁療法治療。采用美迪泰BW 型腦功能治療儀(蘇械注準20182091278),指導患者取端坐位后,將變電磁場治療帽戴于頭部,前治療體置于前額正中,兩側治療體置于雙側顳部,兩后側治療體置于雙側枕部。佩戴完成后調節(jié)檔位,以患者感覺舒適為宜,振動頻率為5 Hz,20 min/次,1 次/d,5 次/周。連續(xù)治療8 周。
1.3.2 觀察組 在上述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分經針刺治療。針刺針購自廣州市穗鑫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規(guī)格為0.30 mm×25 mm、0.30 mm×40 mm。結合經脈巡行進行針刺穴位刺激,以手足陽明經穴為主,太陽、少陽經穴為輔。上肢偏癱者取合谷、外關、肩髃及曲池為主穴,輔助穴位選擇后溪、肩髎及陽池;下肢偏癱者取足三里、陽陵泉、環(huán)跳、伏兔、解溪及昆侖為主穴,輔助穴位選擇懸鐘、風市及陰市。常規(guī)消毒后,行捻轉手法,以患者能耐受為宜,留針時間30 min。1次/d,30 min/次,5 次/周。所有針灸治療均由同一位針灸師完成。連續(xù)治療8 周。
1.4 觀察指標(1)采用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評估兩組治療前后的認知功能。量表共包含注意與集中、執(zhí)行功能、記憶、語言、視空間技能、抽象思維及計算和定向力7 大維度,總分30 分,得分越高則表示認知功能越好,得分≥26 分為正常[3]。(2)采用Fugl-Meyer 評定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評估兩組治療前后運動功能恢復情況。量表共包含上肢(共33項,66 分)、下肢(共17 項,34 分)兩個部分,總分100 分,得分越高則表示運動功能恢復越佳。量表可分為4 個等級,輕度運動障礙:96~99 分;中度運動障礙:85~95 分;明顯運動障礙:50~84 分;嚴重運動障礙:<50 分[4]。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MoCA、FMA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MoCA、FMA 評分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MoCA、FMA 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MoCA、FMA 評分比較(分,±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MoCA、FMA 評分比較(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腦卒中是由于多種因素導致的心腦血管受損,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致殘率及病死率,故早期治療及后期康復治療對改善患者預后及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目前腦卒中發(fā)病因素尚未完全明確,多認為與血流動力學、炎癥、感染、糖尿病、不良生活習慣、肥胖等多種因素密切相關。因此,臨床除對腦卒中患者進行抗血小板聚集、溶栓、保護神經功能等特異性治療外,應給予必要的康復治療以改善患者的認知及運動功能。
低頻交變電磁治療可通過對人體大腦生物電磁場輸出規(guī)律的負極性交變電磁,透過患者顱骨直接作用于腦組織,改善患者病灶部位的血液循環(huán),增加腦部血流量,對大腦神經細胞興奮起到調節(jié)作用,進而促進受損神經元的修復,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同時,低頻交變電磁還可增強患者腦部的神經沖動,幫助患者引導腦部神經組織功能趨于正常,對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起到重要作用。而針刺療法在臨床治療腦損傷中被證實能夠改善患者的腦代謝異常,對清楚自由基、調節(jié)神經元發(fā)揮重要輔助作用。且針刺療法還能夠促進神經突觸的形成及生長,對腦組織起到保護作用[5]。
本研究將低頻交變電磁療法聯(lián)合分經針刺應用于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治療中,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MoCA、FMA 評分均較治療前高,且觀察組較對照組高,提示低頻交變電磁療法聯(lián)合分經針刺能夠提高腦卒中患者的認知功能,改善其運動功能。這可能是由于低頻交變電磁療法能夠通過交變電磁場改變對神經反射起到增強作用,促進患者腦部神經組織功能的重組,提高認知功能。而本研究所采用的分經針刺療結合經脈巡行進行針刺穴位刺激,以手足陽明經穴為主,太陽、少陽經穴為輔,能夠發(fā)揮調和血氣、通經活絡的作用,進而改善腦局部血流微循環(huán),改善神經功能障礙,提高患者的運動功能。兩者聯(lián)合治療能夠起到協(xié)同作用,加速恢復腦卒中患者腦部再灌注恢復,促進肢體功能的改善。綜上所述,低頻交變電磁療法聯(lián)合分經針刺應用于腦卒中患者的康復治療中能夠提高患者認知功能,改善運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