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魏金聚 宋磊軍 朱雅萍
(河南省鄭州市第七人民醫(yī)院麻醉科 鄭州 450000)
心臟瓣膜置換術是臨床治療心臟瓣膜病致心功能不全患者的有效手段,通過更換壞死心臟瓣膜來達到治療目的[1]。心臟瓣膜置換術需要在體外循環(huán)條件下進行。由于心臟是維持機體生命活動的重要器官,在治療過程中患者極易受內外在因素影響而出現心率變化及應激反應,術后則易出現多種心血管并發(fā)癥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如未能得到及時有效治療,會對其療效及健康造成威脅[2~3]。因此,臨床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心臟瓣膜置換術中炎癥反應,并對患者心肌功能提供保護,確保治療效果及患者健康。本研究探討右美托咪定對心臟瓣膜置換術患者的心肌保護作用。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7 月~2018 年7 月在我院接受心臟瓣膜置換術治療的患者90 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均接受心臟瓣膜置換術治療;(2)年齡20 歲以上;(3)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肝腎臟器損傷或功能障礙;(2)合并重度肺動脈高壓;(3)抗拒或抵觸治療;(4)合并嚴重手術禁忌證及凝血功能障礙;(5)參與其他可對本研究結果造成影響的研究。采用摸球法將90 例患者分為A 組和B 組,各45 例。A 組男25 例,女20 例;年齡34~58 歲,平均(46.5±1.4)歲。B 組男24例,女21 例;年齡34~59 歲,平均(46.6±1.5)歲。兩組基線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麻醉方法 患者進入手術室后,建立靜脈通道及監(jiān)護生命體征,包括心率、脈搏、體溫、血壓等,采用麻醉深度監(jiān)護儀實施監(jiān)護。兩組均予氫溴酸東莨菪堿注射液(國藥準字H44020567)皮下或肌內注射,0.3~0.5 mg/次,極量0.5 mg/次,1.5 mg/d。A 組靜脈注射0.5 μg/kg 鹽酸右美托咪定注射液(國藥準字H20130093);B 組采用同等劑量的生理鹽水,將注射時間控制在15 min。對患者注射后生命體征進行觀察,確定無不良反應發(fā)生后依次注射枸櫞酸芬太尼注射液(國藥準字H42022076)、依托咪酯注射液(國藥準字H32022992)。術中維持麻醉采用丙泊酚靜脈滴注及七氟烷吸入,手術完成后停藥,結束前約0.5 h 啟動靜脈PCI 鎮(zhèn)痛泵,鎮(zhèn)痛液體為100 ml生理鹽水稀釋昂丹司瓊8 mg 及芬太尼。術后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確定是否靜脈注射拮抗藥物阿托品、新斯的明等。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治療總有效率,并記錄給藥前后平均動脈壓、心率、心肌肌鈣蛋白Ⅰ(cTnⅠ)、心臟型脂肪酸結合蛋白(H-FAB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指標變化。治療總有效率參照1964 年紐約心臟學會誘發(fā)心肌衰竭癥狀評價恢復效果進行評定。痊愈:臨床癥狀明顯改善,心臟功能基本恢復正常;顯效:臨床癥狀有所改善,心臟功能基本恢復;有效:臨床癥狀及心臟功能有一定改善;無效:臨床癥狀和心臟功能均無改善。治療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4]。觀察兩組患者出現低血壓、躁動、嘔吐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取SPSS21.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研究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 A 組出現低血壓1 例,B 組低血壓3 例、躁動2 例、嘔吐3 例。A 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22%(1/45),低于B 組的17.78%(8/45),χ2=4.444,P=0.035。
2.2 兩組療效對比 A 組痊愈15 例,顯效15 例,有效14 例,無效1 例;B 組痊愈10 例,顯效13 例,有效13 例,無效9 例。A 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78%(44/45),高于B 組的80.00%(36/4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513,P=0.019)。
2.3 兩組給藥前后平均動脈壓、心率對比 給藥后,A 組平均動脈壓高于B 組及同組給藥前,心率低于B 組和同組給藥前,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給藥前后平均動脈壓、心率對比(±s)
表1 兩組給藥前后平均動脈壓、心率對比(±s)
2.4 兩組給藥前后cTnⅠ、H-FABP、CK-MB 指標對比 給藥后,A 組cTnⅠ、H-FABP、CK-MB 水平均高于B 組和同組給藥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給藥前后cTnⅠ、H-FABP、CK-MB 水平對比(±s)
表2 兩組給藥前后cTnⅠ、H-FABP、CK-MB 水平對比(±s)
心臟瓣膜置換術俗稱換瓣,是采用合成材料制成的人工機械瓣膜或使用生物組織制成的人工瓣膜替換機體心臟壞死瓣膜的手術[5]。據臨床資料[6~7]記載,生物瓣及機械瓣是目前心臟瓣膜置換術使用的主要材料,其中生物瓣具有較好的血流動力學特性,可有效降低術后血栓發(fā)生風險,且患者無須終身抗凝,但是在使用壽命方面至今未取得大的突破,多數患者治療后需再次接受手術治療。機械瓣耐久性及持久性較強,但患者需接受終身抗凝治療,外加存在血栓栓塞和出血風險,對患者術后工作及生活造成諸多不便。在手術過程中,患者容易因體外循環(huán)建立而導致心肌缺血再灌注傷,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心肌梗死,對其治療效果及健康造成威脅[8]。
以往臨床在心臟瓣膜置換術中多采用生理鹽水注射,雖有一定效果,但整體效果不理想,故而有必要選用更為有效的干預措施,減少心肌損傷[9]。右美托咪定是α2-腎上腺素受體激動劑,具有起效快、作用短等優(yōu)點,且兼具鎮(zhèn)靜及鎮(zhèn)痛等效果,給藥后不會對機體呼吸功能造成影響,治療中達到并維持足夠的鎮(zhèn)靜水平,有獨特的易于喚醒特點。而且,右美托咪定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可有效減少術后躁動、惡心、干嘔等不良反應發(fā)生,對心肌有一定保護作用[10]。本研究結果顯示,A 組經右美托咪定干預,不良反應得到有效控制,發(fā)生率2.22%低于B 組的17.78%;平均動脈壓、心率、cTnⅠ、H-FABP 及CK-MB 等指標均有顯著改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臨床將右美托咪定應用于心臟瓣膜置換術治療中,能夠充分發(fā)揮藥物特點,通過誘導自主神經調節(jié)促進心肌細胞的氧供需平衡,并激活促心肌蛋白激酶的表達,從而發(fā)揮對心肌的保護作用。同時,右美托咪定對患者交感神經、神經細胞凋亡、谷氨酸的釋放進行抑制,以對神經提供一定保護,減少內外在因素對心肌及神經功能造成的負面影響,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在心臟瓣膜置換術患者治療中采用右美托咪定干預具有顯著效果,能夠對患者心肌提供有效保護,并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