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鵬 矢向正人
摘 要: 在中國,拍手作為一種消極的情緒反應一直沿襲至今。從某種意義上講,這也是一種不同于包括日本在內的其他國家的拍手現(xiàn)象。特別是嘲笑形式的拍手表現(xiàn),在中國古代就已經有記載了,可以說是中國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文旨在探討以及分析中國古代至現(xiàn)代嘲笑形式拍手的特點。
關鍵詞:拍手 消極情感 嘲笑
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是看起來很有禮貌地拍手的場面,也未必都是用來表達贊揚和敬意的。拍手,既可以用來表現(xiàn)嘲笑諷刺,也可以用來表現(xiàn)反語謾罵。本文研究的關于嘲笑的拍手的例子不勝枚舉。
讓我們來探討表達嘲笑拍手動作的特征。嘲笑的掌聲與憤怒、怨恨、嘆息、悲傷等掌聲有何不同?首先,憤怒、怨恨、嘆息、悲傷等,都表達了拍手者自身的某種缺憾的狀態(tài),但是,嘲笑和諷刺等卻是對自己以外的人的評價的表現(xiàn),所以對實施拍手的本人來講,并不會帶來不好的影響。也就是說,嘲笑的拍手行為是在鼓掌聲者做好充分準備后,表現(xiàn)出的一種消極的感情反應。其次,嘲笑的拍手行為具有與“嘲笑”類似的特征。笑中既有友善的開心的積極情緒,也有冷笑、嘲笑、諷刺和揶揄的笑等消極情緒。此時,筆者想說一下具有中國特色的“假笑”。通過將嘲笑和拍手的動作相結合,表面上的贊揚和內心的消極情緒的波動幅度就會展現(xiàn)得更加淋漓盡致。另外,本文中也將探討單純的嘲笑和通過拍手來表現(xiàn)的嘲笑之間的區(qū)別。嘲笑和拍手的區(qū)別在于,嘲笑是突然發(fā)生的,而拍手是有意識地拍出來的,這種差異導致了兩者為了某種目的而進行時的效果不同。
本文將嘲笑的掌聲分為一般的嘲笑、譴責的嘲笑、失敗的嘲笑、優(yōu)越和輕視的嘲笑、反語和諷刺的嘲笑、自嘲六種。下面依次探討。
一、一般的嘲笑
首先,我們先來討論表現(xiàn)普通的嘲笑的拍手行為。東晉袁宏(328—376)編撰的《后漢紀》中記載:“世俗之賓,方抵掌而擊之,以為譏笑,豈不哀哉。”a此處的“抵掌”是用來表現(xiàn)嘲笑的。從三國到南北朝,關于掌聲的記述有所增加,南北朝時期的沈約(441—513)在《宋書》中有這樣一段話:“推排梓宮,抃掌笑謔,殿省備聞。”b文中的“笑謔”是調侃或嘲笑的意思,是伴隨著拍手的動作一起表現(xiàn)出來的。《南史·謝超宗傳》(659)中記載:“坐上莫不撫手嗤笑,琨容色自若?!眂因為這是伴隨著嘲笑的拍手動作,所以可以說拍手動作表達了嘲笑的心情。宋代《全宋詩》中劉克莊(1187—1269)在《一剪梅》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旁觀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眃看到旁觀的人發(fā)出的傲慢無禮的嘲笑,作者表現(xiàn)出一種無所謂的態(tài)度。明代馮夢龍的《喻世名言》(1621)中有這樣一段記載:“一般也有輕薄少年及兒童之輩,見他又挑柴又讀書,三五成群,把他嘲笑戲侮,買臣全不為意。一日其妻出門汲水,見群兒隨著買臣柴擔拍手共笑,深以為恥。”e作者馮夢龍通過描寫孩子拍手嘲笑朱買臣的故事,刻畫了主人公朱買臣與妻子之間的心理差異。
到了近代,這樣的例子也很多,如1920年4月27日的《申報》中記載:“有嘩笑鼓掌之聲不絕余,初不解其意,陡見妓女十余人亦方鼓掌歡笑?!眆行人鼓掌嘲笑娼妓,娼妓也跟著鼓掌,樂在其中。
二、譴責的嘲笑
帶著譴責和斥責之意而拍手的例子,雖然可以看作是憤怒的拍手,但這不僅僅是單純的譴責,也是嘲笑的拍手。明代的羅貫中在《三國志通俗演義嘉靖壬午本》(1522)“甘寧百騎劫魏營 左慈擲杯戲曹操”中記載:“人人頸腔內各起一道青氣,到上天聚成一處,化成一個左慈,向空招白鶴一只騎坐,拍手大笑曰:‘土鼠隨金虎,奸雄一旦休!”g這是對曹操惡貫滿盈的嘲諷的拍手。
同樣是明代末的西周生(生卒年不詳)的《醒世婚姻傳》( 1640)“陳兄思妓泣亡師 魏氏出喪作新娘”中記載:“‘你既然守了家母,怎么敢哭?到家一發(fā)不敢哭了。不指了哭先生還待那里哭去?眾人也不管甚么先生靈前,拍手大笑,說完走散?!県此處的拍手表現(xiàn)了譴責和嘲笑的心情。清代娥川主人的《生花夢》(1673)中記載:“康夢庚聽了,不覺鼓掌大笑道:‘原來一片蜃樓。向說貢小姐才貌兩全,究竟是個村姑俗婦,只是炫人眼目?!眎這掌聲是嘲笑的掌聲,包含著被欺騙的憤怒,而且,這個掌聲,也是一種幡然醒悟的拍手。清代的《新增才子九云記》的《蘭陽主約詠美人詩》(作者不明)中記載:“桂娘拍手冷笑道:‘酒令大如軍令。好的、歹的,雖百次過了,各人有各人之當次。鴻娘那里不擲去,擲的上好罷。如擲的歹,寧可酒乏的無罰兒?!眏雖然是冷笑的拍手,但也包含著斥責的嘲笑。清代的《閱微草堂筆記》(1789 —1798)記載:“此人故狡黠,詭言偶與狐友忤,被提至此。主人故稔知之,拊掌揶揄曰:‘此狐惡作劇,欲我痛抶君耳。姑免笞,逐出!”! 1這是對被捕男子的嘲笑,同時也包含著憤怒。
在近現(xiàn)代,譴責嘲笑拍手的例子也有很多,清末的郭廣瑞和姜振順的故事書《永慶升平前傳》(1891)《康熙俠義傳》中記載:“那道人在里面鼓掌大笑,說:‘賊,你好無道理,真當我睡著了,你進來偷就是了。煥章進得屋內,說:‘你老人家必是俠客,若要不然,如何知道我來?”! 2習慣了熬夜的道士發(fā)現(xiàn)了進入房間的小偷,不禁拍手叫好,斥責著這個倒霉的小偷,并嘲笑著他。1922年8月20日的《星期》中記載:“兩個西洋人穿著雨衣站在江邊的大山巖上拍手大叫,笑我們海軍不中用呢,還是可憐我們一船的生命。”! 3此處的拍手雖然是嘲笑,但也包含著嘆息和譴責。
三、對失敗的嘲笑
晉陳壽的《三國志·魏志·董二袁劉傳》(280—290)中記載:“紹軍士皆拊膺泣曰:‘向令田豐在此,必不至于敗。紹謂逄紀曰:‘冀州諸人聞吾軍敗,皆當念吾,惟田別駕前諫止吾,與眾不同,吾亦慚之。紀曰:‘豐聞將軍之退,拊手大笑,喜其言之中也。紹于是謂僚屬曰:‘吾不用田豐言,果為所笑。”! 4田豐是官渡役前夕下獄的謀士,逢紀說田豐在圍墻內鼓掌大笑,陷害了田豐。拊手不是對袁紹的贊揚,而是對他的嘲笑,田豐因此而喪命。這是一個關乎生死存亡的拍手例子。
梁代蕭子顯(489—537)的《南齊書·謝超宗傳》中記載:“徒褚淵送湘州刺史王僧虔,閣道壞,墜水;仆射王儉嘗牛驚,跣下車。超宗撫掌笑戲曰:‘落水三公,墮車仆射?!?! 5王儉和褚淵是受害者,看到他們的窘狀,謝超宗用撫掌表達了對受害者的輕蔑和嘲笑。
清代的蔡動藩的《唐史演義》(1924)中有這樣的一段記載:“國子祭酒祝欽明,自請為八風舞,搖頭轉目,脅肩諂笑,裝出許多丑態(tài),引得韋氏以下,無不鼓掌。吏部侍郎盧藏用,私語同座道:‘祝公以儒學著名,今乃如此出丑,五經已掃地盡了。”! 6這里生動地描寫了歷史場景中人物拍手嘲笑的場面。同為清朝的王韜在《淞滬漫談》(1885)中,滑稽地描寫了麗娥嘲笑一個道士的故事:“道士踉蹌遁走,見者無不鼓掌大笑,謂:‘處置若輩,宜以此法。孰令其豐干饒舌哉!”! 7道士裝腔作勢地想要模仿法術,卻遇到了不相信法術的麗娥,麗娥把御虎子戴在道士的頭上,看到這一滑稽場面的人們都拍手大笑。
《繡像小說三十六卷》(1906)中記載:“‘先生盡管說下去,為什么頓了?這有什么要緊?佛家說的,無我相,無人相,像先生這般,就是有我相、人相了。眾人拍手大笑,弄得徐筱山下不來臺?!?! 8此處的拍手表達了學生們對徐筱山的嘲諷。
清末以后,針對失敗而嘲笑拍手的現(xiàn)象也很多見。林鯉《中國歷代珍稀小說》“傾談”中描述了看著二成和狗的比賽,旁邊的孩子鼓掌嘲笑的樣子?!岸煽斓皖^抱,恰與狗相爭。狗開牙咬他,幾乎咬斷手指,咬得血淋淋、紅滴滴。拾回幾件燒肉,又染泥沙。旁有一班兒童拍掌呵呵大笑。二成哺哺咒罵,忿忿而歸?!?! 9
網蛛生的《人海潮》(1919)中,描寫了主人公因口角而輸?shù)舯荣悾凰顺靶Φ那榫?。“孔才兄再耐也耐不住,只好假出恭,溜之乎也。從此立下一個愿誓:‘今生今世,不再收寄女兒,不再叫堂唱。一番話說得孔才兩臉通紅。眾人拍掌嘩笑。”@ 0
平江不肖生(1889 —1957)的《近代俠義英雄傳》中記載:“黑力士趁勢掙脫了手,就是一拳,朝著白力士臉上橫打過去。白力士避讓不及,被打得栽倒在一丈以外。眾人見黑人打到白人,一齊拍手嘲笑,白人憤怒?!盄 1這是一篇描寫黑人打敗白人,白人感到恥辱的文章。
四、蔑視和輕視的嘲笑
嘲笑的拍手中,也可用來表達因蔑視和輕視他人而為自己的優(yōu)越成就而喜悅的感情。確保優(yōu)越性是為了肯定拍手者的地位,所以這種拍手的行為也可以理解為積極情緒的表達。
馬鳴編撰的佛典《大莊嚴經論》中有這樣一段記載:“時諸婆羅門,撫掌大笑言:‘是故汝癡人 定墮于負處?!盄 2這是表達波羅門輕視世俗的拍手動作。
被認為是后漢伶玄(生卒年待考)著作的《趙飛燕外傳》中記載:“樊嫕侍后浴語甚歡,后為樊嫕道夷言,嫕抵掌笑曰……”@ 3雖然用“抵掌”表達了高興的心情,但也包含著對蠻人的嘲笑。
干寶(282—351) 《搜神記》中記載:“見光在松樹上,拊手指揮,嗤笑之。綝問侍從,皆無見者。”@ 4拍手者雖然不是人,卻也有拊手嘲笑的動作。
《周書》中收錄的《庾信傳》(636)的序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陸士衡聞而撫掌,是所甘心;張平子見而陋之,固其宜矣?!盄 5陸士衡是西晉著名的文學家,“陸士衡聞而撫掌”的意思是因為這首賦是自信之作,所以即使被陸士衡譏笑,價值也不會受損。作者認為,被陸士衡拍手嘲笑也不會有什么不滿,被張平子貶低也理所當然。
明代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1574以后)中記載:“武曰:‘臣之兵法,不但可施于卒伍,雖深閨婦女,使奉吾令,亦可調用。吳王鼓掌大笑曰:‘先生之言何迂也!焉有婦女可使其操戈習戰(zhàn)乎?孫武曰:‘王如以臣言為迂,請得女嬪與臣試之!令如不行,臣甘受罪。吳王即詔出王僚宮女一百八十人,令孫武操演?!盄 6這里描寫了吳王不相信孫武能訓練女兵,于是拍手嘲笑孫武的場景。
1903年4月17日在《大河報》刊登的“虛己待犬”中,有記者把狗比喻成人的描述?!斑@位作者是不是因世象之奇而作如是之語,我不便妄測,但可以想象此語必有接受者,重狗輕人者固不以為忤,卑狗重人大約也會覺得言之盡態(tài),只不過為之拊掌一笑者惟有后者,前者恐怕笑不起來,這是很可惜的。”@ 7顯然,這是在用掌聲來表達嘲笑和諷刺。但是,這篇文章所講的重點是,把人看得比狗還輕的少數(shù)人雖然強調自己在常識上比多數(shù)人具有優(yōu)越性,但卻被很多人所嘲笑。
2008年2月1日的《人民日報》“門神和錢貼軼話”中記載:“尉遲公不得已,令書生執(zhí)筆寫上‘錢付某某某五百貫、某月某日,書生拜謝而去。尉遲公與其徒弟拊掌大笑,以為書生是瘋子。書生得到錢貼,來到錢庫中,再次見到金甲人,呈上錢貼,金甲人笑曰:‘是也。便將錢貼系于庫梁高處,給書生取錢五百貫?!盄 8這是唐代軍人、后來被尊為關門神(金錢之神)的尉遲敬德和秦叔寶之間的一段佳話,拊掌表現(xiàn)了尉遲敬德對寫欠條的書生的嘲笑。
五、反諷的嘲笑
在嘲笑他人的失敗、確保自己的優(yōu)越性的拍手中,拍手者的立場和態(tài)度是明確的。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態(tài)度立場未必明確的嘲笑的掌聲。用諷刺或反語嘲笑的時候,也有不少人拍手叫好,這些拍手的動作是表面肯定本質上否定的情緒的表達,是一種情緒反應的扭曲。
明代的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嘉靖壬午本)(1522)“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中記載:“言訖,拍手大笑,曰:‘吾若為司馬懿,必不便退也。遂下令,教西城百姓,隨軍入漢中;司馬懿必將復來?!盄 9馬謖一邊贊揚司馬懿,一邊拍手譏笑他。
反諷嘲笑的鼓掌的例子在近現(xiàn)代也有很多。在體育比賽或活動中,有時會為了平息諷刺的噓聲而拍手。1961年的《新體育》刊登的《“從觀眾“鼓掌”談起:迅速地提高籃球裁判水準》中記載:“如果再進一步分析,我們人物觀眾‘鼓掌是鼓的好。雖然來了個‘倒好,面子上不大好看;并且也有礙會場秩序,但是他們鼓的常常是裁判員的缺點所在?!? 0這是一篇諷刺觀眾一邊鼓掌一邊起哄、譴責裁判不公平評分的文章。觀眾的“鼓掌”是喝倒彩的意思,是一種在拍手中加入口號的表現(xiàn)形式。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拍手可以用來表達反語諷刺的情感,拍手雖然被認為是一種適合直接表達情感反應的行為,但是也存在作為反語或諷刺嘲笑的拍手行為。
六、自嘲
諷刺和揶揄中包含的消極態(tài)度,如果針對的不是他人,而是實施拍手動作的本人的話,就會變成“自嘲”。雖然例子不多,但也存在用來表達嘲笑自己的自嘲行為的拍手例子。明代的《醒世恒言》(1574以后)中的“杜子春三入長安”中有這樣的記載:“子春唱罷,拍手大笑,向眾親眷說聲請了,洋洋而去,心里想道:‘我當初沒銀子時節(jié),去訪那親眷們,莫說請酒,就是一杯茶也沒有。今日見我有了銀子,便都設酒出門外送我?!? 1杜子春的拍手動作,不僅嘲笑來送別他的親戚,還嘲笑自己變回了有錢人。
七、結語
在本文中,論證消極的感情反應的同時,一并論述了人的感情絕不是單一的感情,人類的情感是復雜多變的。為了更加深入本文的嘲笑拍手研究,有必要探討各種情感的糅合與拍手行為的對應關系。作為消極的感情反應的拍手行為,主要是中國人所特有的行為習慣之一。通過對嘲笑形式的拍手了解以及研究,對中國文獻、心理學的比較研究等各方面都有益處,且能就此開展各學科之間的互動研究。
a 〔東晉〕袁宏:《后漢紀》(巻五),《四部叢刊》(第三編),商務印書館1919年版,第10頁。
b 〔南朝梁〕沈約:《宋書》(冊一巻四),臺灣中華書局1971年版,第2頁。
c〔唐〕 李延壽:《南史》(冊二巻二十三),臺灣中華書局1972年版,第7頁。
d 〔宋〕劉克莊:《全宋詞·一剪梅》(第四冊),中華書局1999年版,第3363頁。
e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卷二十七),中華書局2014年版,第420頁。
f《申報》,1920年4月27日。
g@ 9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569頁,第791頁。
h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394頁。
i 〔清〕娥川主人:《生花夢》,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年版,第247頁。
! 0 《新增才子九云記》,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年版,第358—359頁。
! 1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540頁。
! 2 〔清〕郭廣瑞:《永慶升平前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5年版,第46—47頁。
! 3《星期》第25號,1922年8月20日。
! 4 〔西晉〕陳壽:《三國志》,《魏志 董二袁劉傳》,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01頁。
! 5 〔南朝梁〕蕭子顯:《南齊書·謝超宗傳》(巻三十六),中華書局1972年版,第636頁。
! 6 蔡東藩:《唐史演義》,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228頁。
! 7 〔清〕王韜:《淞隱漫錄》,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第43頁。
! 8《繡像小說》,1906年版第36版。
! 9 林鯉:《中國歷代珍稀小說》(第二巻),九州島圖書出版社1998年版,第274頁。
@ 0 網蛛生:《人海潮》,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年版,第126頁。
@ 1 平江不肖生:《近代俠義英雄傳》,漓江出版社2013年版,第57頁。
@ 2 馬鳴菩薩造:《大莊嚴經論》,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5頁。
@ 3〔漢〕 伶玄:《趙飛燕外傳》,中華書局1991年版,第11頁。
@ 4〔東晉〕干寶:《捜神記》,中華書局 1979年版,第11頁。
@ 5 〔唐〕令狐德棻:《周書·庾信傳》,中華書局1971年版 ,第735頁。
@ 6〔明〕 馮夢龍、蔡元放:《東周列國志》,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730頁。
@ 7《虛己待犬》,《大河新聞》1903年4月17日。
@ 8《門神和錢貼軼話》,《人民日報》2008年2月1第15版。
# 0 《從觀眾“鼓掌”談起:迅速地提高籃球裁判水平》,《新體育》1961年第1期。
# 1〔明〕馮夢龍:《醒世恒言》,中華書局2002年版,第614頁。
參考文獻:
[1]袁宏.四部叢刊[M].北京:商務印書館, 1919.
[2]沈約.宋書[M].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971.
[3]李延壽.南史[M].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972.
[4]劉克莊.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99.
[5]馮夢龍.喻世明言[M].北京:中華書局,2014.
[6]申報[N].1920-4-27.
[7]羅貫中.三國演義[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8]西周生.醒世姻緣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2.
[9]娥川主人.生花夢[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
[10] 新增才子九云記[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
[11]紀昀.閱微草堂筆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2] 郭廣瑞.永慶升平前傳[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1995.
[13]星期[N].1922-8-20,第25號.
[14]陳壽.三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1982.
[15]蕭子顯.南齊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2.
[16]蔡東藩.唐史演義[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17]王韜.淞隱漫錄[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
[18]繡像小說[M].1906:36.
[19] 林鯉.中國歷代珍稀小說[M].臺灣:九州島圖書出版社,1998.
[20]網蛛生.人海潮[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
[21] 平江不肖生.近代俠義英雄傳[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
[22]馬鳴菩薩造.大莊嚴經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3]伶玄.趙飛燕外傳[M].北京:中華書局,1991.
[24]干寶.捜神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9.
[25]令狐德棻.周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1.
[26] 馮夢龍,蔡元放.東周列國志[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27]大河新聞[N].1903-4-17.
[28]人民日報[N].2008-2-1:15.
[29]新體育[J].1961(1).
[30]馮夢龍.醒世恒言[M].北京:中華書局,2002.
作 者: 楊鵬,九州大學藝術工學府博士生;矢向正人,九州大學藝術工學府教授。
編 輯: 康慧 E-mail: 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