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香港作家鐘毓材有印尼萬隆、中國內(nèi)地、中國香港、美國、泰國等多重流散,這也促成其多元的流散書寫格調(diào)。他的新作《人間別樣的情與愛》是一部散文詩體小說集,從體裁與題材都有別樣呈現(xiàn),是集流散體驗與流散書寫于一體的華文流散文學佳作。作品透過抒情主人公主要呈現(xiàn)出自我流散、華僑華人流散、跨族群流散的三種形態(tài)。
關(guān)鍵詞:香港文學 華文文學 鐘毓材 流散 小說
世界華文文壇,鐘毓材是一位有著多重流散經(jīng)歷的儒商文人。他祖籍廣東梅縣,1936年生于印尼萬隆,20世紀50年代歸國求學,60年代初畢業(yè)于暨南大學中文系,后輾轉(zhuǎn)中國香港、美國、泰國和中國內(nèi)地經(jīng)商,現(xiàn)定居香港并擔任世界華人文化研究會主席。他曾自述:“我這一生過得很不平靜,四海漂泊,天涯浪跡;出生印尼,十六歲回故鄉(xiāng),祖國十三年,中國香港八年之后,美國十八年,再回流東方,在泰國、中國香港與中國內(nèi)地,又是十幾年,人生一個大彎,六十年。從商生涯,起落無定,苦樂悲歡嘗遍,然而始終從未放棄文學?!盿就其創(chuàng)作歷程來看,他早在1964年就憑小說《萬隆孩子》獲得印尼翡翠文藝比賽一等獎,作品收入同名的“翡翠青年文藝專輯”b。此后,他長期堅持業(yè)余創(chuàng)作,至今已出版三百多萬字的小說、劇本等。
由于不斷流轉(zhuǎn)的人生體驗,鐘毓材的創(chuàng)作理路也烙下別樣的流散印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多部頭的長篇小說。首先,1996年在中國香港出版的《淘金夢土》 三部曲(《阿彩夫人》 《黃紅故事》 《大地主人》) 以崇敬之筆告慰一百五十年前的美國流散華工英靈,王蒙在《序》 中稱:“它集中表現(xiàn)了華人在美國開發(fā)過程中的貢獻、艱難和傳奇式的遭遇?!瓘膰鴥?nèi)的小說創(chuàng)作來說,這也算是填補了一個空白,使我們的文學畫廊中又增加了遠離家鄉(xiāng),‘淘金海外,身處異域,魂歸中華的命運特殊的一群?!眂其次,2008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故鄉(xiāng)別傳》三部曲(《南來庵內(nèi)外》 《老家鷂婆岌紀事》 《離鄉(xiāng)的女兒》) 是獻給故鄉(xiāng)梅縣的贊歌,深情謳歌海內(nèi)外流散客家人的近代百年血淚奮斗史。此外,還有即將出版的《香港四重唱》 四部曲,這部大長篇洋洋灑灑百萬言,撰寫耗時近二十二載,恢弘描繪香港的百年歷史。d在鐘毓材的流散版圖上,“南洋、梅縣、美國、中國香港”無疑是四大亮點。
2019年,鐘毓材的新作《人間別樣的情與愛》在香港出版,這是一部奇特、別樣的散文詩體小說集,堪稱是兼容漂泊體驗與流散理念的集大成之作。正如“獻詞”中的解說:“因為別樣,人生中有著許多巧合與奇遇,因為別樣,呈現(xiàn)出各國各地的獨特的景致與風情,還滲透著血淚斑斑的歷史故事?!眅何謂“別樣”?一是體裁的別樣,他以散文詩體的敘事十個頗具傳奇色彩的情愛故事,將充沛情感的流露與生動情節(jié)的鋪陳相互交融;二是題材的別樣,他聚焦于流散母題,多維視角展演出從個體自我到多元群體的流散坎途。在兩大“別樣”之中,“流散的別樣”才是作品感人至深的內(nèi)核驅(qū)動。他將人間的酸甜苦辣咸五味雜陳,譜奏出一曲曲漂泊流散之歌。具體而論,他透過抒情主人公的身份置換主要呈現(xiàn)出如下三種流散形態(tài)。
一、自我體驗的流散軌跡
鐘毓材自生活于印尼的少年時代便深受中國新文學的影響,魯迅、茅盾、巴金等名家名作不僅為他注入文學熱血,更激起他對紅色中國的赤誠向往。于是,他毅然踏上回國路,成為印尼歸僑,從此四處流散成了人生常態(tài)。從流散時空來看,首先是“第二故鄉(xiāng)”記憶,確切而言土生土長的老家萬隆當是他的“第一家鄉(xiāng)”?!稇?zhàn)墟上的小草小花》在主人公身上,作者融入了對萬隆的深情懷念。故事從萬隆的少年時代講到暮年,在華族子弟“我”與印尼女孩妮卡、印度女孩阿貝兒的鄰里情之下,折射了跨族群的淳樸友情,影射了對日本南侵、印尼反共事件等戰(zhàn)亂屠殺的控訴。在紅色思潮席卷南洋的1953年,“我”懷有海外赤子情結(jié),為了理想回國,后來阿貝兒也回去印度,妮卡則因印尼共產(chǎn)黨的身份被迫流亡荷蘭。當兩位異國女性孤寂早逝,更投射出一眾流散者的悲哀心境。
其次,梅縣原籍是鐘毓材回國后的首站,因此他的流散書寫常伴有對梅縣的家鄉(xiāng)記憶與客家情結(jié)?!哆b遠的你是我最近的愛》遙想十六歲的“番仔”阿材從南洋回嶺東家鄉(xiāng)讀初中,1955年起到廣州讀高中、大學,而后又離別故國、漂泊天涯。阿材始終難忘家鄉(xiāng)的同窗情誼,故事不僅述及自身的海內(nèi)外流散,也連帶勾起國昌、蘭芬支援新疆的國內(nèi)流散與歷史洪流中的苦難遭際。后來,作者還有中國香港、美國等地的再流散經(jīng)歷,在一些篇章中屢有穿插述及。在切己的流散體驗之外,他對定居已久的中國香港格外垂青。由此,他也關(guān)注香港人的流散,《獻給香港的情歌》即屬此類。南麗兒生于中國香港,與“我”同屆考進新中國的音樂學院。后來,“我”被劃為右派并遣送青海改造,她也在20世紀60年代初返歸香港。雖然二人兩地相隔,但愛情的守候卻歷久彌堅。
二、華僑華人的流散歷史
鐘毓材本身有著多重的華僑身份,由之便對海外華僑華人的苦難常懷感同身受之情。他或濃墨重彩,或輕描淡寫,大都離不開華僑華人圈。他筆下的華僑華人群體來自世界各地,有南洋的印尼、馬來西亞、越南、緬甸等,有美洲的古巴、美國等,甚至遠涉非洲。分量最重的仍然首推印尼,故土萬隆畢竟是他的流散原點,從作者摻雜自我體驗的流散書寫中歷歷可見。如果說萬隆是他肉體上的流散原點,那么梅縣則是精神上的流散原鄉(xiāng)。雖然他是印尼土生土長的第二代華裔,但是從其“第二故鄉(xiāng)”的自稱,可以看出他對父輩下南洋流散的華僑身份的承載。
在印尼之外,他對四海漂泊的華僑華人有著廣博的關(guān)懷與深沉的敬意。其一,縮影再現(xiàn)南洋華僑華人血淚史,《情歸大金塔》重點為緬甸華僑發(fā)聲。當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排華)災難讓華僑踏上倉皇驚恐的逃難流散路,有的家庭破碎、財產(chǎn)盡失,有的被迫再度移民。當“我”從美國重回第二故鄉(xiāng),當年的戀人春娘早已出家多年,情歸故地仰光深層隱含對時代悲劇的控訴。其二,書寫美國早期華僑的“豬仔”淘金史以及當代華人移民的身份焦慮?!痘钪牧沂俊分械臏匮坠馐且晃弧盎钪牧沂俊?,他原是梅縣的熊明輝,參加抗美援朝卻被誤認為是已經(jīng)陣亡的烈士;他被美軍俘虜后送到臺灣,于是無奈地化名為惠州人溫炎光,從此背負著“反共義士”的沉重枷鎖;移民美國后,成為“佛蘭克”的他倍加沉默壓抑。名字的更迭是多元流散的符碼象征,一再更名后的身份裂變最終讓他走上自我棄絕。寬泛而言,他是20世紀中國人因戰(zhàn)事而流散中國臺灣、美國的典型代表。其三,表現(xiàn)更為少數(shù)邊緣的非洲華僑華人,《守望的巖石》的故事追溯自鄭和七下西洋,在歷史想象中描摹非洲東海岸華族的流散扎根與開枝散葉??v然歷經(jīng)六百年歲月,明朝流散異邦的船員早已同馬林迪古城的熱情姑娘通婚繁衍,當年的華族也已漸變?yōu)榛煅娜A茂族,但是他們身上流淌著的炎黃血脈卻將無盡思念的鄉(xiāng)愁定格為巖石眺望的永恒。
三、超越族群的流散視域
在全球化時代,移民與流散日趨頻密,鐘毓材不僅內(nèi)觀自我的流散心路,而且外觀其他族群的流散。他褒有一顆超越族群的關(guān)懷之心,對漂泊異鄉(xiāng)的異族流散者尤其如是。在《烏克蘭姑娘》中,“我”是一位香港商人作家,從前在北京求學時深受蘇聯(lián)文學影響,且與遠在基輔的瓦西麗亞結(jié)為筆友。在吉隆坡訪游時,他邂逅了三位烏克蘭妓女,但并不為尋歡獵艷,而是對異族少女同情憐惜并熱心幫助。同樣,《來自哈瓦那的少女》寫到偷渡美國的古巴少女蘿莎,“我”與她素不相識卻慷慨資助,表現(xiàn)出對(難民)弱勢群體的跨族群關(guān)懷。蘿莎先是流散美國,而后重回古巴家鄉(xiāng)?!拔摇眲t有著廣州、美國、中國香港的多重流散,從父親的古巴華僑身份還牽出美洲華僑的流散血淚史。此外,《花都之花》中的“密斯特鐘”參加過抗美援朝,對朝、韓有著難以割舍的情結(jié),他到美國經(jīng)商卻意外結(jié)緣墮入風月場的韓國姑娘金淑英。在風流韻事之外,更寓含流散者的創(chuàng)業(yè)夢途與跨族撫慰。
在跨族群書寫中,作者對故鄉(xiāng)印尼的情感最為熾熱,尤其關(guān)注印尼共產(chǎn)黨人的悲慘命運?!逗魡粳斔埂ぬK帝巴曼》便圍繞流散在中國的印尼人展開,借巴里舞蹈家莎麗妮與瑪斯的革命愛情表現(xiàn)印尼反共屠殺的創(chuàng)傷記憶。20世紀60年代中,莎麗妮作為共產(chǎn)黨精英隨印尼代表團訪學南京軍事學院,然而突發(fā)的“九·三〇事件”卻讓她滯留中國。她帶著絕密的化名“葉綠意”扎根中國二十五年,而身為印尼歸國僑生的黎亮明當年曾擔任她的中文老師。在跨族群師生情的烘托下,作者對印尼政治的關(guān)注也透著自身的故鄉(xiāng)記憶與流散回望。
印尼歸僑作家鐘毓材經(jīng)歷多重流散之后,他的流散書寫帶有同命相憐式的同情與關(guān)懷,展現(xiàn)出有離有散、有悲有喜、有情有義的別樣格調(diào)。
ae鐘毓材:《人間別樣的情與愛》,大中華文化出版社2019年版,第195頁,第12頁。
b 翡翠青年文藝專輯:《萬隆孩子》,翡翠文化基金會1964年版,第3—14頁。
c鐘毓材:《阿彩夫人》,日月星制作公司1996年版,序。
d 鐘毓材給筆者來信中談及《香港四重唱》出版計劃,2020年1月13日。
基金項目: 本文系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66批面上資助“百年中國新文學對印尼華文文學的影響研究”(項目編號:2019M663342)的階段性成果
作 者: 馬峰,中山大學中文系(珠海) 博士后,研究方向:華文文學與比較文學。
編 輯:趙紅玉 E-mail: 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