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涂啟智
香茗即香茶,語出白居易《晚起》詩:“融雪煎香茗,調(diào)酥煮乳糜?!币匝┧蠓信莶枰蕴嵘瘢盟钟驼{(diào)制煨粥以養(yǎng)胃,于淡泊中自有參悟養(yǎng)生真諦的仙風道骨。茶圣陸羽積數(shù)十年品泉經(jīng)驗,一生足跡遍布巴山蜀水,荊楚大地,吳越山川,卻從未置身銀裝素裹的冰雪世界,未能領(lǐng)略雪水煎茶的浪漫與妙趣。
中華茶文化源遠流長。早在周朝,華夏民族就有吃茶記錄了。據(jù)《詩經(jīng)》記載:“采荼薪樗,食我農(nóng)民。”詩中的“荼”就是茶。時至今日,我國許多地方仍保留著吃茶葉的習慣,如云南基諾族有吃涼茶習俗,傣族還有竹筒茶。
自陸羽以后,唐宋以來的眾多品泉者都認為雪水烹茗乃隱者高雅之事,詩詞中對雪水煎茶多有歌詠。如陸龜蒙與皮日休唱和詠茶:“閑來松間坐,看煎松上雪。”陸游《雪后煎茶》:“雪液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灶就烹煎。一毫無復關(guān)心事,不枉人間住百年?!迸莶璧乃v究清、輕、甘、活、冽五字,“雪液清甘漲井泉”,可見陸游亦是一位品茶高手。自己取水、自帶茶灶自己煎煮,那份悠閑自在令人神往。寫此詩時陸游已經(jīng)83 歲高齡,但他仍然心懷國家,壯志未酬,時時不忘抗金復國。就連臨終前尚且發(fā)出“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千古感慨。在品茶悠閑背后,何嘗不是隱藏著詩人報國無門的一腔無奈?!
唐宋茶詩對后世影響最大的當屬盧仝的《七碗茶詩》:“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輕,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惟覺兩腋習習輕風生?!贝嗽娏鱾鳂O廣,在日本也備受推崇,甚至演繹出“喉吻潤、破孤悶、搜枯腸、發(fā)輕汗、肌骨輕、通仙靈、輕風生”的日本茶道。盧仝系初唐四杰盧照鄰嫡系子孫,自號玉川子,破屋數(shù)間,圖書滿架,工詩精文,不愿仕進,被稱為“茶仙”。可以猜想,盧仝看重精神生活的自由自在和灑脫不羈,而看輕物質(zhì)生活的榮華富貴,這必然與仕途官場的世俗追求天然排斥。
審視顏色,茶葉一般分為紅茶、綠茶、黑茶、白茶、黃茶和青茶(烏龍茶)六大類。依據(jù)制作過程,茶葉可分為未發(fā)酵茶、半發(fā)酵茶和全發(fā)酵茶。從養(yǎng)胃和養(yǎng)生角度出發(fā),喝茶應以發(fā)酵茶為好。發(fā)酵到一定程度的茶葉,沖泡出來的湯汁溫和綿軟,清甜爽口,就像米湯一樣滋潤喉嚨、熨帖腸胃;啜飲一杯,讓人神清氣爽、通體舒暢。這種令人陶醉的美好感覺,仿佛夏日清晨一湖荷花盛開;又像一首經(jīng)典音樂,隱隱約約自遠處山崗傳來……
普洱茶是獨特存在,依照顏色,它似乎與上述六類茶葉都有交融,所以也不好硬將它歸類。于腸胃而言,普洱當是最為深情款款的朋友,茶湯橙黃濃厚,滋味甘醇,給腸胃帶來分外“巴適”感受。
普洱茶興于東漢、商于唐朝、始盛于宋、定型于明、繁榮于清,歷經(jīng)悠悠千載,沉淀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給人帶來意蘊無窮的舌尖誘惑。清朝乾隆皇帝喜飲茶,尤愛普洱。當年乾隆皇帝傳位給嘉慶,有位老臣講:“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哈哈大笑,脫口而出“君不可一日無茶”。乾隆皇帝還寫下《烹雪用前韻》一詩,流露對普洱的由衷喜愛:“獨有普洱號剛堅,清標未足夸雀舌。點成一椀金莖露,品泉陸羽應慚拙。寒香沃心俗慮蠲,蜀箋端硯幾間設。興來走筆一哦詩,韻葉冰霜倍清絕。”當然,字里行間也傳達出封建社會上流階層生活的富貴悠閑與志得意滿。
茶葉與可可、咖啡并稱世界三大無酒精飲料,只是可可與咖啡不但要挑選種植的土壤環(huán)境,價格也不菲,未免“曲高和寡”。茶葉則不然,幾乎世界各地都可種植,而且非常“親民”,贏得三教九流的共同喜愛。茶葉經(jīng)過歲月沉淀,歷久彌香。在沸水沖泡之下,茶葉收藏一世的心結(jié)徐徐打開,深入靈魂的香氣緩緩釋放。茶葉生長于戶外,飽受風吹日曬以及雨雪冰霜的洗禮,但它卻能始終保持自然清新的本色。它始終不卑不亢,無論面前是誰,撲面而來的都是同樣的高香。同樣的茶,不同的人保存,效果迥然有別,茶總是將最好的味道獻給真正懂它的人。正所謂“納天地之精華,吐芬芳于知己”。茶葉還有一個顯著特質(zhì)很是耐人尋味,普洱茶尤其如此:新茶沖泡有些刺激暴口,隨著時間推移,味道逐漸綿軟順口。這就像一個人,年少輕狂似乎無法避免,伴隨年歲漸長,心態(tài)漸至平和,直到“六十耳順”。觀察一餅茶的演變,何嘗不是在觀察生活?品味一杯茶,其實就是在品味人生。煙火塵世滋味盡在一杯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