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靜,陳慧芳,趙翠芳
(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內(nèi)分泌代謝科,河南 平頂山 467000)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臨床上常見的內(nèi)分泌疾病之一,發(fā)病率仍有在不斷上升趨勢。T2DM患者需要長期用藥以控制血糖水平穩(wěn)定,而良好的生活方式及飲食習慣對提高血糖穩(wěn)定性具有積極作用。但基層T2DM患者文化程度較低,缺乏對疾病相關知識的了解,因此其自護能力和治療依從性均較差,使患者用藥后血糖達標率受到明顯影響[1]。同伴教育是指具有相同經(jīng)歷和相同背景的患者在一起分享技能、觀念和信息,從而達到提高教育效果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2]。本研究探討同伴教育對T2DM患者自護能力和治療依從性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1.1.1研究對象 將2017年1月至2018年8月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就診的130例基層T2DM患者納入研究,采用隨機雙盲法將患者分為A、B兩組,每組65例,A組接受常規(guī)健康知識教育,男35例,女30例,年齡41~65歲,平均(54.71±5.63)歲。B組在常規(guī)健康教育的基礎上接受同伴教育,男34例,女31例,年齡38~67歲,平均(54.55±5.48)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征得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倫理委員會許可。
1.1.2納入及排除標準 (1)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版)》關于T2DM的臨床診斷標準;②病程>3個月;③居住在基層,且3個月內(nèi)無搬遷、長期外出計劃;④知曉該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①隨訪中斷;②1型糖尿??;③有嚴重并發(fā)癥;④重要臟器功能不全;⑤惡性腫瘤;⑥血液系統(tǒng)疾病;⑦免疫功能障礙;⑧嚴重感染;⑨精神障礙;⑩失訪。
1.2 護理方法(1)常規(guī)健康知識教育。主要包括糖尿病相關知識、用藥指導、并發(fā)癥預防等方面。(2)同伴教育。選取同伴教育小組組長,并對其進行培訓教育。從65例T2DM患者中選取8位小組長,由專職護理人員對小組長進行培訓,培訓內(nèi)容除常規(guī)糖尿病知識外,還包含如何授課,進行個別輔導,介紹講解方式等,共30課時,每課時30 min。培訓結束后為8位小組長分配小組成員,每組7~8位,將小組成員聯(lián)系方式交給組長,而后護理人員將作為同伴教育的輔助者存在。同伴教育工作實施,每周進行1次組內(nèi)患者交流,交流內(nèi)容以如何控制飲食,合理運動,合理用藥等常規(guī)糖尿病防治知識為主,每次1~2 h。每個月進行1次集體活動(可多小組同時開展),以大步走、打太極拳、慢跑等戶外活動為主,每次1~2 h。每次活動均有護理人員參與,并在現(xiàn)場解答患者疑惑。同伴教育共持續(xù)3個月。
1.3 觀察指標(1)評估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治療依從性。依從性良好,即積極配合治療,無不遵醫(yī)囑行為;依從性一般,即偶有不遵醫(yī)囑行為,需要護理人員監(jiān)督;依從性差,即拒不配合治療。(2)采用《糖尿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評估兩組患者自護能力,該量表共包含11個條目,評分0~77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自護能力越強。
2.1 治療依從性干預前兩組患者治療依從性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Z=0.390,P=0.697);干預后B組治療依從性良好率高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Z=2.339,P=0.019)。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治療依從性比較[n(%)]
注:與A組干預后比較,aP<0.05。
2.2 自護能力評分干預后B組各項自護能力評分均高于A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自護能力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aP<0.05;與A組干預后比較,bP<0.05。
糖尿病是一種由遺傳、社會、環(huán)境、生活習慣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引發(fā)的糖代謝功能障礙。研究指出,年齡、家族病史、過度肥胖、胰島素抵抗等因素均是導致糖尿病發(fā)生的高危因素。近年來糖尿病發(fā)病率在不斷提高,且低齡患者比例在快速上升[3]。國際糖尿病聯(lián)盟的最新一項調(diào)查結果顯示,截止到2014年全球現(xiàn)存糖尿病患者數(shù)量已經(jīng)超過3.87億,其中超過85%的患者為T2DM[4]。作為最常見的糖尿病類型,T2DM的預防和治療一直是臨床研究的重點,良好的自護能力是提高T2DM治療效果的基礎和關鍵,而良好的健康教育是提高T2DM患者自護能力的基礎。但現(xiàn)階段許多T2DM患者來自基層單位,其學歷水平較低,無法很好地接受專業(yè)化的健康教育,只能被動接受指導,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知識水平,但無法有效建立良好的自我管理,對提高患者自護能力幫助有限[5]。因此,尋找一種更加有效、可靠的健康教育模式對基層T2DM患者是十分必要的。
與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不同,同伴教育是一種更加靈活、持續(xù)性更強、成本更低的教育模式,其選擇能力較強的患者為小組長,對其進行培訓后,再讓這些小組長結合自身經(jīng)驗與患者進行健康教育。小組長和其他受教人員均為T2DM患者,具有相似的經(jīng)歷和背景,溝通更加便捷,且有效消除了患者和護理人員之間的隔閡,有利于引發(fā)受教人員的共鳴,對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和自護能力具有積極作用。本研究探討了同伴教育對基層T2DM患者治療依從性和自護能力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接受同伴教育的患者干預后治療依從性良好率和運動、服藥、飲食、監(jiān)測血糖、足部護理等自護能力評分均高于接受常規(guī)健康教育者。這與衛(wèi)紅等[6]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同伴教育可有效提高基層T2DM患者自護能力和治療依從性,可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