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春艷,劉萌,劉璐
(鄭州市婦幼保健院,河南 鄭州 450000)
兒科是醫(yī)院重要組成部門,患兒由于年齡較小,其個人感知能力和表達能力欠缺,在護理過程中由于溝通不到位或者患兒認生等原因,極易發(fā)生抗拒醫(yī)護人員的事件,影響治療效果和護理質量,嚴重時甚至容易導致醫(yī)患糾紛。因此,做好兒科部門的護理極為重要[1-2]?;純耗挲g小,無法充分表達自身癥狀,若不能及時治療和護理,很容易轉變?yōu)閲乐氐募膊。踔廖:ι黐3]。針對兒科患兒過度依賴家人且表達不暢的特點,將以家庭護理為主的干預措施逐漸引入到兒科護理中,應用效果較好[4]。鑒于此,鄭州市婦幼保健院對部分兒科住院患兒進行以家庭護理為主的干預措施,并與常規(guī)護理效果進行對比,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擇鄭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科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124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且患兒家長均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危急重癥患兒。將上述患兒按隨機數(shù)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2例。對照組男40例,女22例,年齡2~7歲,平均(4.11±1.41)歲,其中呼吸系統(tǒng)疾病23例,消化系統(tǒng)疾病30例,神經系統(tǒng)疾病9例;觀察組男39例,女23例,年齡2~6歲,平均(4.02±1.54)歲,其中呼吸系統(tǒng)疾病22例,消化系統(tǒng)疾病30例,神經系統(tǒng)疾病10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guī)兒科護理,包括簡單的入院宣教、病房管理、用藥護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護理等。觀察組患兒接受以家庭護理為中心的護理干預,具體如下:(1)根據(jù)患兒的疾病特征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收集患兒的病史、家庭情況、家屬文化背景等;(2)為患兒創(chuàng)造干凈整潔、溫濕度適宜的溫馨病房,張貼卡通圖案,要求護理人員衣著以暖色調為主,比如粉紅色,消除患兒的恐懼感;(3)對患兒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告知疾病相關知識、治療措施、常見不良反應、緊急應對措施等,確保醫(yī)護人員和患兒家屬關系良好,互相協(xié)助,及時傳達疾病知識和注意事項;(4)加大患兒家屬的參與度,囑咐家屬通過交談、玩游戲等方式緩解患兒害怕、焦慮、不安等情緒;(5)做好患兒的出院健康指導,向患兒家屬詳細說明家庭治療的方法、藥物治療的作用以及可能產生的不良反應,讓其充分了解藥物知識,指導患兒按時、按量規(guī)律用藥。
1.3 觀察指標(1)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比較兩組患兒的焦慮和抑郁程度,由經常看護患兒的家長代為填寫。(2)比較兩組患兒的護理質量,由醫(yī)院資深護士長以及患兒的主治醫(yī)生從病房護理、基礎護理、病歷書寫、護理記錄、意外風險處理等方面進行評價,每項20分,分數(shù)越高表示護理質量越高。(3)記錄兩組患兒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4)比較兩組患兒家長對護理的滿意度。
2.1 SAS和SDS評分護理前,兩組患兒的SAS和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兒SAS和SDS評分均低于護理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護理質量觀察組患兒的各項護理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不良反應觀察組患兒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的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1 兩組患兒的SAS和SDS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護理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護理后比較,bP<0.05。
表2 兩組患兒的護理質量比較分)
表3 兩組患兒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2.4 護理滿意度觀察組患兒家長的護理滿意度[100.00%(62/62)]高于對照組[88.71(55/6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451,P=0.020)。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自我保護意識的不斷提高,患兒家屬對醫(yī)院的護理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提高醫(yī)院護理質量尤為重要。兒科作為醫(yī)院重要的部門,收治的患兒年齡較小,一方面容易對陌生環(huán)境、陌生人產生害怕、焦慮、抵觸等不良情緒,另一方面由于不能清楚地自述感受,致使患兒的治療和護理均無法發(fā)揮最好的效果[5-6]。為解決這兩方面的問題,在患兒的臨床護理中引入以家庭護理為主的護理干預具有一定的必要性[7]。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患兒SAS和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兒SAS和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患兒的護理質量高于對照組。這提示以家庭護理為主的干預措施可顯著改善患兒的不良情緒,提高護理質量。究其原因,以家庭護理為主的干預措施加大了家庭的參與度,讓患兒在熟悉的人面前可以更好地配合治療和護理。與此同時,患兒家屬也能充當患兒和醫(yī)護人員的溝通橋梁,有利于治療和護理的進行,可以緩解患兒的不良情緒,提高護理質量[8-9]。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患兒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的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護理滿意度(100.00%)高于對照組(88.71%)。這提示以家庭護理為主的干預措施可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觀察組以家庭護理為主的干預措施重視對患兒家屬的健康宣教,使家屬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加強對患兒的護理,且將護理延續(xù)到出院,同時還加強了對患兒不良反應的及時處理,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控制疾病癥狀,提高治療效果[10]。
綜上所述,以家庭護理為主的干預措施可改善患兒的不良情緒,提高護理質量,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且護理滿意度高,可在臨床上廣泛應用。